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毀在了這兩個字上,排毒!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毀在了這兩個字上,排毒!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排毒」開始出現在中國人的熱門話題里。很多人認為,排毒就是養顏,排毒就是健康,排毒就是長壽。殊不知,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健康就毀在了這兩個字上——排毒。




他們並不知道毒為何物,並不知道如何排毒,並不知道排出的毒到底是什麼,他們只是為排毒而排毒。他們孜孜以求,結果悲劇發生了,他們身上的毒越排越多,身體卻越來越差。

























































































「生態」蓋指生命體與其環境的有機聯繫。生態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係的道德觀念、基本規範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台,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於體玄修道,韜光養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和人的關係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性。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1 、「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態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緻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發展久遠的生命力中。具體而言,道教生態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鍊與大道一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 2 ,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裡,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他認為人通過修鍊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願。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佔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鍊、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產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 3 並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學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4 孫思邈本人「學殫數術,高談正一」,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適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這裡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調的,其協調是由人來作中介的。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麼人就不是僅依附於自然,受制於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律。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道教於此進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審時度勢,求仙問道而不強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敗壞心性,甚至危害人類自身。道教的修習者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於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資訊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一種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將注意力放在教義教規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而且將信仰或教義教規具體化為各種道功、道術,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引導眾信徒去實踐力行。可以說,道教是重視道、術、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又積極提倡功法和煉養術。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諦的切實掌握,在於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還要作道術的訓練,努力積累道功,日進無疆,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這樣,就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適應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調者,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以曲成萬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而構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所以人要順應陰陽之理,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和順,才能消災去異,致力世界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統、丹術符籙、儀式規範中發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態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保護了事物的多樣性,就有可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五是循環再生的精神。在關於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傳統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並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制人的無窮慾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周易》指出了兩個途徑,其一是「九二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天下,不傷財,不害民。」道教也發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是聖人之智、聖人之德,是聖人之業,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裡,生命可以循環連續、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卓然特立於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異形,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後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從生命循環再生的角度出發,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入任意」 6 作為神仙之道。五代時期的道教學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人生和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顧眄化揖讓……」 7 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一的過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制慾望,保持萬物的生機與發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依時令進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獸幼鳥、禁殺魚蟹,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一致的。人與生物資源相處,要進行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不是強行佔有,而是對自然作順應與調適。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繫著,宇宙在其歷程中運行,是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交叉線。從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係。老子說:「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著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著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育而生。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 9 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莊子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但在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存在著聯繫和轉換,如同圓環一樣,分不出始終和次序。這種自然的聯繫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隱,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 11 這裡立足於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體對於物象世界的意義,其中蘊涵著通生無匱、品物有方的生態倫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點;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落實到現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境,可以為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這就意味著,道教生態倫理必然並且能夠進行現代性轉換。而轉換的契機,則在於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因為根據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過修鍊而達到的崇高境界並不神秘,遙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鍾鑒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徵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五是瀟洒自在,豁達從容,善於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心情。能夠做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稱為活神仙。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著,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們認為,人們只要努力建設,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一體、生而不有、曲成萬物、合而不同、循環再生、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現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我們的物質和文化建設,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



























































排毒的誤區有哪些?






1

她所謂的排毒是每天汗蒸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中國的汗蒸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很多人覺得,出汗是最好的排毒方式,汗就是垃圾,就是毒素。





河南一位年輕的寶媽,坐月子剛剛結束就聽信了朋友的建議迫不及待去汗蒸,說是可以排出懷孕時積累的毒素。大冬天的,每天去汗蒸,每天汗如雨下,開始的時候覺得挺舒服,呆在暖和的汗蒸房不想出來。




突然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心臟越來越不好了,總覺得心裡慌慌的,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不敢走夜路,不敢熄燈睡覺,胡思亂想,徹夜難眠,稍微聽到一點響動,嚇得心要跳出來似的。以為得了冠心病,去醫院檢查啥事沒有,可就是不舒服。




她不明白,出汗不是排毒嗎?我看好多人都去汗蒸,他們怎麼沒事呢?




適當的出汗、該出汗的時候出汗是排毒,汗蒸排毒本沒錯,但假如沒事天天去汗蒸,就不是排毒,而是折騰。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汗血同源,出汗出多了就是傷血,傷什麼血?傷的是心血。心血傷了,心陽也會跟著傷。心血不足,血不養心,心火就會老是飄著,所以會出現心慌心悸。




那現在怎麼辦?




生脈飲加減:人蔘、麥冬、五味子、酸棗仁、柏子仁。




藥王孫思邈的方子,特別適合出汗出太多導致的心慌心悸心神不寧。人蔘強壯心陽,麥冬滋心肺之陰,同時可以防止人蔘過於溫燥,五味子直接補心血,同時有一種收斂的功能,將過度耗散的心神收回來。酸棗仁、柏子仁直接養心血。這個方子扶正的力度很大,如果要祛邪,可以與硃砂安神丸一起服用。不過硃砂安神丸只能用來救急,不能常服。




她吃了一段時間生脈飲後,感覺癥狀減輕了很多,表示再也不去汗蒸了。



2

她所謂的排毒是通便清腸吃瀉藥




陝西的一位妹子,其實也並不胖,但總覺得身上的毒素太多,尤其是腸道,一天不排便就很著急,恨不能把腸道所有的「宿便」全部清理掉。




於是,各種減肥茶、常潤茶從不間斷,什麼番瀉葉、桃花茶,甚至大黃也用上了。




後來,她得了一種「大氣下陷」的病,就是整個人氣虛得不行,氣提不上來。說話聲音越來越小,明明自己的聲音小,還說別人的耳朵不行。氣老往下走,胃下垂、下腹墜脹,吃不了多少就腹脹,下午開始加重,還有子宮下垂,還有脫肛,真是苦不堪言。




整天這麼拉,不虛脫才怪呢。這些所謂的清腸葯都是瀉藥,很傷脾胃,很傷正氣,這些葯讓你的氣老是往下走,一天兩天倒也罷了,久而久之,你的氣全被泄掉了,就會形成大氣下陷。




後來這個妹子去看了中醫,開始喝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人蔘、白朮、茯苓、甘草。




這是健脾補氣第一葯,當務之急要把她的氣提起來,升起來。吃藥的同時每天用懷山藥干煮水喝,一次五十克,只喝水,不吃山藥,懷山藥是補虛高手,能夠恢復你的脾胃功能,脾胃好了,氣血就會充足。




服用一段時間後,她的整個人精神狀態好多了,胃口也好,飯量增加了,竟然連羞於啟齒的脫肛也好了。




可以說,這個妹子的病就是自己作出來的,好端端的,吃什麼瀉藥清什麼腸呢?要知道,我們腸道的「宿便」是不能完全排空的,完全排空的話中焦漚的功能就失常了。






3

她所謂的排毒是灌水,八杯還不夠




雲南有一位大姐,面部浮腫,眼袋很大,腰以下腫得更厲害。按一下小腿,都要好久才起來。




這是脾腎陽虛導致的水腫,脾胃的運化能力弱了,腎的氣化功能弱了,導致身體的水濕代謝不出去,這些水濕停留在身體所以才會腫起來。




中醫建議她少吃寒涼的,少喝水,不要一天八杯水了。她很驚訝,說,電視上專家都說要多喝水,一天至少八杯水,這樣才有利於排毒,你怎麼還建議我少喝水呢?我一天可不止八杯水啊,保溫杯是不離手的。




可以說,她這病就是喝水喝出來的。這時候,你是聽「專家」的呢還是聽你身體的呢?你身體已經告訴你了,不能喝那麼多水了,你還死命喝,病不找你找誰呢?你以為水就就不需要運化了嗎?你以為水喝進去就會把毒排出來嗎?你這種喝水的方式不是排毒是在中毒!




後來,她開始服用中成藥附子理中丸,這是治療脾腎陽虛導致的水腫最好的葯了。沒想到她僅僅吃了一天,就發現臉上的浮腫都消失了!




但這只是治標,治本還得靠戒掉不好的習慣,不要一天八杯水了。
























































「生態」蓋指生命體與其環境的有機聯繫。生態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係的道德觀念、基本規範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台,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於體玄修道,韜光養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和人的關係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性。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1 、「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態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緻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發展久遠的生命力中。具體而言,道教生態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鍊與大道一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 2 ,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裡,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他認為人通過修鍊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願。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佔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鍊、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產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 3 並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學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4 孫思邈本人「學殫數術,高談正一」,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適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這裡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調的,其協調是由人來作中介的。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麼人就不是僅依附於自然,受制於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律。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道教於此進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審時度勢,求仙問道而不強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敗壞心性,甚至危害人類自身。道教的修習者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於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資訊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一種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將注意力放在教義教規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而且將信仰或教義教規具體化為各種道功、道術,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引導眾信徒去實踐力行。可以說,道教是重視道、術、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又積極提倡功法和煉養術。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諦的切實掌握,在於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還要作道術的訓練,努力積累道功,日進無疆,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這樣,就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適應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調者,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以曲成萬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而構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所以人要順應陰陽之理,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和順,才能消災去異,致力世界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統、丹術符籙、儀式規範中發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態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保護了事物的多樣性,就有可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五是循環再生的精神。在關於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傳統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並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制人的無窮慾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周易》指出了兩個途徑,其一是「九二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天下,不傷財,不害民。」道教也發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是聖人之智、聖人之德,是聖人之業,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裡,生命可以循環連續、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卓然特立於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異形,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後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從生命循環再生的角度出發,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入任意」 6 作為神仙之道。五代時期的道教學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人生和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顧眄化揖讓……」 7 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一的過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制慾望,保持萬物的生機與發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依時令進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獸幼鳥、禁殺魚蟹,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一致的。人與生物資源相處,要進行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不是強行佔有,而是對自然作順應與調適。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繫著,宇宙在其歷程中運行,是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交叉線。從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係。老子說:「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著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著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育而生。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 9 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莊子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但在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存在著聯繫和轉換,如同圓環一樣,分不出始終和次序。這種自然的聯繫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隱,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 11 這裡立足於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體對於物象世界的意義,其中蘊涵著通生無匱、品物有方的生態倫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點;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落實到現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境,可以為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這就意味著,道教生態倫理必然並且能夠進行現代性轉換。而轉換的契機,則在於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因為根據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過修鍊而達到的崇高境界並不神秘,遙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鍾鑒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徵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五是瀟洒自在,豁達從容,善於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心情。能夠做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稱為活神仙。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著,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們認為,人們只要努力建設,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一體、生而不有、曲成萬物、合而不同、循環再生、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現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我們的物質和文化建設,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



4

她所謂的排毒是斷食,不吃主食




斷食是西方的說法,中國的說法叫辟穀。偶爾斷食一次倒也無妨,中國自古就有「倒倉」療法,但是動不動就斷食甚至持續斷食就不可取了,尤其是有著七情六慾的普通人,更不要輕易斷食。




有一位朋友,從網上看到斷食可以排毒,可以把身上的垃圾全部清理掉,可以讓自己的身體來一次大掃除,心動了,於是開始斷食。




一日三餐不吃主食,只吃蔬菜水果,遇到休息日蔬菜水果都不吃,只喝水。




還挺有毅力,每天在朋友圈曬斷食心得體會,堅持了一個月。




一個月後,大姨媽不來了,而以前都很準時的。她開始有些慌了。




大姨媽不來主要有兩個原因:經絡不通了,氣滯了,氣血過不來;經絡是通的,但氣血不足了,沒有氣血了,自然就沒有姨媽。每天斷食斷得挺嗨的,應該沒有什麼不開心的事,經絡應該是通的。那只有一個原因了,就是氣血嚴重不足了。為什麼氣血不足?這個不用我說了吧?




她一驚一乍道,難道是斷食斷的?




不是「難道」,是「一定」!




她鬆了一口氣,那還好,以為得了什麼大病了呢。那現在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別斷食了,小米粥喝起來,四物湯喝起來。把氣血養足了,大姨媽自然就來了。






5

她所謂的排毒就是瘋狂喝生榨果蔬汁




有一位朋友,是西方文化的追隨者,聽說喝生榨果蔬汁可以排毒養顏,她想也不想就行動起來。




沒有什麼蔬菜水果不能生榨的。




























































































































































































一般認為中國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與發達的神學討論,但是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之一的《道德經》,卻成 就了道教。這很有趣,也很特別。《道德經》與世界三大宗教的區別在於:一、它是作為哲 學著作而不是神學著作被接受的。二、它沒有聖徒奇蹟(啞巴說話、跛子走路、虎不食人 ……)的類似記載,但是它有更概括的稱頌,如「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 虎,入軍不被甲兵……」這種說法更像是講一種境界。三、它不要求特別 的崇拜、禮拜、誦讀、儀式。四、它幾乎沒有規定任何忌諱、禁忌、懲罰。五、它沒有強調 自身的唯一性,沒有提出普度、拯救迷途者、要求眾人皈依的意願,不具備傳教士的熱情, 不具有己所欲必施於人的准征戰(征服與強暴)傾向。




然而《道德經》又確實具有中國式 的宗教性,即它包含著中國式的對於世界和人生的終極眷注。依照宗教學的理論,宗教就是 對於世界和人生的終極眷注。早在二十多年前,在美國的一次研討會上我就聽過一位學者的 發言,論述拙作《雜色》結尾的宗教色彩。這兒說的終極,首先是源頭。老子說,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的道和一,就是源頭,就是本原,就是造物主。然而這個 造物主不是人格化的,而是本質化概念化理想化理念化的。道生一,同時道即一。道具有無 所不包無所不主宰的性質,所以說道生一。而這個一又成為道的本質與效用,故說道就是一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貞 。這就是說,有了道就有了一,有了一就有了一切。這裡的道與一,都具有終極性、無限性 、伸延性,所以是神性,所以我曾不完全妥當地比喻過:道與一,就是中國老子神學中的上 帝。就是中國老子哲學中的世界與人生的本質、主宰、起源與歸宿。就像唯物論認為世界的 根本是物質,唯心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一樣,《道德經》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道 ——我們可以稱之為唯道論。老子又講「道法自然」,本質化的 「道」與原真性的「自然」緊密聯結。帶有彼岸性的終極與無限的探 討和顯然是此岸性的自然結合起來了。而且,天才的老子早在兩千幾百年以前就明白,彼岸 的一切只能通過此岸來把握,此岸的呈現即是彼岸的信息、彼岸的下載。自然是道之師,是 根本的根本。這也有點像存在先於本質的命題,雖然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用的是不同的兩套 語碼。




《道德經》的本原論初始論發生論是高度 抽象的道,高度概括化數學化的一——1(像計算機的1),又是高度原真原生的自 然。它的道理既深奧又樸素,非常接近於真理。說道是源頭,又不盡意。如同電腦里只有1沒 有0是無法工作的。故而《道德經》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說: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或「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 物之母。」)這說明,無(加上有),也是道教的上帝、造物、起源與歸宿。無本身帶有 極大的概括性、極大的張力,因為一切的對於無的認知其實都是來自有,我們說一個人無(沒 )了,前提是他或她曾經有過,我們無法討論一個從不存在的事物的無。我們說人生是無,前 提是人生的確有。如果宇宙間壓根沒有人類,自然也無須論證其無。其次,對於無的判斷、 認知、感悟……這一切來自認知主體的有。沒有主體,哪兒來的無的被感知, 無的宏偉性、強烈性與涵蓋性?而有既是高度抽象的,又是完全具體的。萬有,就是一切,就 是世界與人生本身。萬有,當然也包括了無的存在,即無的有。




用數學符號表示,無就是0,而有就是1。 《道德經》這裡不僅是講0=0與1=1,老子的高明處在於他懂得:0+1=1,而1-1=0, 1+1+1…=萬有。這裡,最重要的是,依據數學的法則,不但1+1+1…=萬有,而 且0+0+0……以至於無限大,即0 乘上無限大,也趨向於任何數,趨向於萬有, 即有生於無。這裡,數學的想像力與哲學的想像力殊途而同歸。這裡,我們可以比證一下佛家的說法,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 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我們說,這是由於人生的短暫,由於世界的無 常,由於萬法萬物的最終毀滅給人類造成的痛苦,使人們從思維上預先否定一切真實性,從 而減卻寂滅的打擊與慘烈。然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呀。最徹底的無。 則就是連無本身也被否定了的無。無被否定了,不又變成有了嗎?佛家從虛無的徹底性上講, 超過了《道德經》,但是得出的無與有的辯證關係的結論是與《道德經》一致的。因為徹底 的絕對的無已經成就了有,至少有虛無,有徹底,有絕對。於是無變成了無無,或無無無無 無……負乘負得正,無乘無得有,再乘無又得無即再乘負又得負,於是正負之 變無窮,色空之變無窮,真假之辨亦無窮。徹底的無既不是有也不是無有,既不是無也不是 無無,既不是無有也不是有有。當然,佛經的原意或許並非如此,它要的是破執,既破有的 執,也破無的執。但是佛經的表述提供了進一步用無解釋有、用有解釋無的可能。你可以說 這是文字遊戲的可能;你可以說這是思想飛躍的可能;你可以說這也是頓悟,是無掛礙,是 萬法歸一、一生萬法。這是思維的飛翔,這是語言的翅膀,這是心智與悟性的狂歡,是哲學 與神學的聯袂。當人們不能夠通過實驗與演算獲得無限、終極、歸宿的時候,人們卻通過語 言與思辨獲得了神性,獲得了玄思,獲得了宗教的、藝術的與思辨的享受,獲得了地地道道 的宗教式的終極眷注、真正宗教式的本源感歸屬感澄明感。


現在回過頭來看《道德經》,有生於無, 萬物生於三、三生於二、二生於一、一生於道,它的表達簡明質樸,卻包含了「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的道理。萬有,包括自身,來自無,無為何能生有呢?因為有道,道就是 前面所列的0+1=1與1-1=0的那個加號或者減號。或者道尤其是那個做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 法的力量與運動。道的首要意義在於溝通了與主宰了無與有、有與無。無變為有,這是道的 力量和作用。有變為無,這又是道的力量和作用。我們崇拜無也崇拜有,崇拜道也崇拜一、 二、三,崇拜抽象終極也崇拜自然。這裡的三的概念的提出超越了一分為二或合二為一的探 討。就是說除了對立的兩方以外,還要有新生的三方。我們可以做一個通俗的所以不免是跛 足的比喻:先哲們天才地想像,自然就好比一個先驗的自我運行的大電腦。這個電腦的實體 與存在尤其是硬體,就是自然。這個電腦的原理、計算方法、能源與非人格化的操作主導, 就是道。計算的基本概念基本符號,就是0與1、無與有。對於老子,自然、道、一,這是一 而二二而三的概念,而不必爭論是先有飛機還是先有飛機之理(或飛機之量數)。(馮友蘭教授 曾經提出類似的有趣的問題。)




這裡 還有一個在群眾中更普及的宗教性概念:天。《道德經》中有九十多處講到天,七十多處講 到道。老子講天之道,講地法天、天法道,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把天與地放在與萬物 對應的位置,即天地是終極性的與溝通此岸與彼岸的概念,而萬物是具體的與此岸的概念。 孔子也講什麼「天何言哉」。這裡的天,既是自然的天,也是超乎一切、主導一 切的抽象的天、概念的天。通俗地比方一下,如果自然是一個大電腦,那麼天就是它的主機 晶元。這就形成了不僅是道教的,而且是中國的終極概念系統:自然——道 ——天——無——有——一。(更正確一點應該 畫成圓形,而且中間有許多虛線,互相交通變化。)我們服膺於道的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無所不 容無所不運動變化,我們的人生,從無到有,從有到無,莫不是大道的下載,大道的演示, 大道的呈現。得到這樣的認識。豈不與找到主、找到神、找到本源與歸宿、找到信仰與依託 一樣的胸有成竹、開闊鎮定、雍容明朗!《道德經》終於幫助培育了一種真正中國式的宗教 ——道教,當非偶然。其實儒家也講道,也有宗教情懷。子曰:「朝聞道, 夕死可矣」,已經將道置放在超越生命的准終極位置。當然,接著就是曾子的話,說這 個道「忠恕」而已。又回到人倫道德上來了。這裡有一點自相矛盾,如果夫子之 道只是忠恕而且「而已」,還用為這樣的難知難得的道而「夕死可矣 」嗎?夫子不是早就未死而瞑目了嗎?




《道德經》的另一大特色是它懷疑與警惕一切價值的偏執與過激。走向自然而然的本性的復 歸。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就是說失去了自然而然的大道即 本性,就要搞價值觀念。價值觀念不怎麼管用了,就要搞愛心教育。愛心也缺失了,就得講 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也搞不好了,只剩下了搞形式主義。(這是老子的批評語句,因此我的詮 釋用語帶有貶義,它們並不就是德、仁、義、禮等的原意。)老子又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那是由於,有價值就有自以為是;有競爭,就有作偽, 就有誇張與過分,就有超過度的向反面的轉化,就有詮釋與判斷之爭、解釋權話語權之爭。 以善為目標的價值,有可能喚起人性惡的爆炸。這種情態,老子早就預見到、警惕到了。老 子的這種說法,當然失之絕對。沒有價值的人生與文化是不可想像的。但是《道德經》至少 不搞有些宗教或有的禁欲主義。以來生抹殺今生。不搞過分的清規戒律與繁文縟節。更不搞 排他性徵伐性。這使我國的道教成為富有生活氣息的宗教,更使《道德經》的閱讀者研習者 獲得一種遠見、深思、解脫和預防。它也不搞價值狂熱與價值強行推廣。在當今世界上,打 著價值的旗號,出現了多少愚蠢的強梁與絕望的瘋狂!它的理論不無與後現代理論的文化批判 有相通之處。






























後來,結果可想而知,她臉上的痘痘並沒有因為每天喝生榨果汁排毒排出去,反而越來越多,是那種顏色比較暗沉的,即使痘痘消失了,痘印很難消失的那種。再一次見到她時,她喝了一杯苦瓜汁,突然胃痛發作,非常劇烈。




什麼話也不說,我跑去廚房拿了一塊姜,讓她含著,然後吃下去。




吃下去後,她的胃痛很快就緩解了。




她很驚訝,問我是怎麼做到的?竟然比止痛藥還有效果!




我告訴她,她的胃寒已經很嚴重,都是喝生榨果蔬汁弄的。




她表示不服,人家西方人天天喝也沒事啊。




我問她,你是西方人嗎?西方人的舌頭你知道是什麼樣的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西方人的體質跟我們不同,別忘了你是中國人,你是中國人的脾胃。中國人的脾胃就應該吃熟食。




什麼是中醫里的「毒」?







「毒」,《說文解字》釋「厚也,害人之草」。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里,有一個樸素的觀點,凡對人有害即謂之「毒」。「毒」在中醫學中應用非常廣泛,是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概念,但因指意不明確而時常見濫用、泛化的現象。





毒邪有內外之分。外毒是指感染疫癘之氣,或由六淫之邪蘊聚演化,或指一些有毒的致病物質;內毒是指病理產物蘊結日久而成。一般而言,外毒致病往往起病急驟,傳變迅速,變化多端,病情險惡,為病有時具有很強的特異性,呈「一毒一病」的特點,病情單一。內毒致病則多病情複雜、病程漫長、膠固難解。




六淫邪氣在聚集、蘊結、壅阻等狀態下,表現出「厚」的特徵,致病能力明顯增強,並能使人體產生急、危、重證候。如寒毒、熱毒、暑毒、濕毒、燥毒、風毒等。




一般而言,我們把毒分為五類:濕毒、寒毒、血毒、氣毒、食毒,養生則要把這些毒素排出體外。




那我們該怎麼排毒呢?







要想排毒,首先要弄清楚自己身上到底有哪些毒,是不?如果亂排一通,那傷的可是你的氣血。說心裡話,由於時代與生活習慣的巨變,現在的中國人基本上都是五毒俱全,區別就是有的人多有的人少。




怎樣把這五種毒排出去?



















































































































































































































































































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承道家哲學思想的基礎而發展出的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特色,魯迅先生曾指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其美學思想不僅融匯進中國古典美學的洪流之中,而且其美學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華傳統文化美學理想和美學追求的特色,反映了中華古典美學的源遠流長,和與西方美學顯著不同的民族特色。從道教美學入手以點見面,不僅可使我們更深刻完整把握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而且在今天現代人不斷提高物質生活水平、重視生活質量的同時,對真、善、美的呼喚越發強烈,人們渴望社會文化一切領域的美,更嚮往精神領域美的升華的時候,對於建立現代新型美學具有理論意義,對於現代人實現美的人生也極具實踐意義。




道教美學思想的發展伴隨著道教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它對各家、各時代的美學思想兼收並蓄,形成了「雜而多端」的風貌,但是,細分縷析,不難發現其中主要的核心內容。「善」是任何宗教所倡導的「價值標準」,「至善-至美」的道教倫理美學觀把道德品行作為宗教的審美判斷標準,而「善」也是任何時代任何國籍的人所應肯定的基本倫理標準;「生」是道教美學的根本特點,「生-美」觀則體現出與其它宗教相區別的「以長生久視」為樂的此岸態度,此種態度正是人們所應提倡的熱愛精神生命與肉體生命的和諧統一,不懈創新,把握生命的人生態度;「真」是道教美學另一個重要特徵,「真-美」是道教美學的理想人格,也是宗教意義的思想人格,超然物外,淡泊名利,消解有為之累返樸歸真的思想人格,必然獲得精神上的適性逍遙,此也正為現代人所希冀的美好理想;最後 「至道-至美」既是道教哲學、道教信仰的最高範疇,也是道教美學的最高範疇,「道」體現了真善美統一的境界,這是信仰和美學的至高境界,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是千百年來人們至死不渝追求的目標,也是人們求索不輟的境界。




「大道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道教徒自身的修道行為濃濃地的反映出道可修行,仙可學致的」有為」特點,冥合天真,與道合德,人們對於無為大道的追求卻不能無為,必須通過勤奮的修鍊方可入道,至道的至美並不是擺在那兒,任由人獲得的,恰恰需要人勤苦的追求,大道有為,至美要修,這濃濃的「現實性」特點不是道教理論的矛盾,相反卻是指引人們奮起有為,把握自身生命,尋求至美人生的不二真諦。




一、「善-美」與人生價值




「善」為什麼會是一種美?我們在《道德經》第二章中就見到老子把善與美相提並論,「天下皆謂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善與美何以能如此相通,「美」在中國原始古義里與善並無太大區別,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美也就具有實用功利的色彩,用來表示能引起人們感到快適和精神愉快的事物或事物的性質,而善的含義相當於「好」,凡是與人有利的事物包括人的言行皆可說是善。在後來,美與善都脫離了物質領域而進入精神世界1。古人也就極其重視美的社會教化功能,將美歸之於善,荀子說:」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荀子?樂論》)而」善」的有利性一方面也就體現在善表現的人性美、心靈美給人精神的愉悅,人們在善言善行中感受到人際間的和睦美好,體會到自我道德提升的滿足,這何嘗不是一種美。道教美學認為修養善性,將人性之善擴充發展,人就可以享受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善不僅帶來精神的愉悅美,同時也可招致生活的美好,善有善報,所謂「瑞應善物」,善的心靈也就可獲得福祿。不僅如此,「承善之家必有餘慶」,善也可影響子孫後代的幸福,否則作惡多端必將殃及後代,招致果報。顯然,善也就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善惡的因果鏈條時時牽引著人們的行為,道教以此勸化眾生,多行善事,廣積陰德,造福子孫。千百年來,「承負」的報應理論深深的積澱在中國老百姓的民族心理中,人們以善為價值準則,「善良」成為中國民族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當人們用科學理性打破宗教所謂因果報應的時候,似乎就應該肆無忌憚,忘記善惡的訓戒。當人以惡換來所謂美好生活的時候,他是否可逃得過內心道德律令的譴責?當心虛而惴惴不安之時,何以獲得精神的充實平靜,享受生活的恬美,這樣的人生又有何美可言?更無需說,法律的無情,精神和肉體都遭到無限的痛苦,美好生活付之東流。現代生活的多樣化和複雜化,更需要社會的和諧,人的和睦,只有每個人都以善的價值標準要求自己,提高道德品格,才可能創造出美好的生活,呈現出社會整體的和諧美。




二、「生-美」與人生態度




「天地之大德曰行」(葛洪:《抱朴子內篇?勤求》),「人之所貴者,生也」(司馬承禎《坐忘論序》);道教崇尚生命,對生命尊重,並且希冀「長生久視」,通過修鍊,達到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的超越統一,成就仙業。其所認為的「生」是一種和諧統一的春天般的「生」。陰陽二氣和諧流動,達到最完滿的狀態,就必然實現一種祥和的「生」,在這裡,宇宙萬物生機勃勃,春意盎然,春風吹盪,綠草茵茵,滿目春光。修鍊「生」達到的就是這樣一種美不勝收的最高生命境界,在「生」中,生命的創造力綿綿長存,用之不竭,讓人體會到無窮止的美感,而絕不是爆髮式的狂沖猛刺,無後續之力。




道教所追求的「生-美」是精神與肉體統一的「大生」。重視精神超越,追求彼岸世界,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宗教共同的追求,然而,重視肉體生命,希求肉體與精神合一這種祥和的生命之美,卻是道教的「特產」。道教追求長生不死,重視肉體的長存,修鍊身體,這是對生命的珍惜和熱愛,不以現世為累,而以現世為美。這種濃厚的「此岸性」態度導向了道教對現世現身為取向的審美價值,全生即可合道,此身即為美,不須放棄肉身,另尋逍遙美境,生命之美自見(現),客觀事物與主體都以「生」的方式體現著道,體現著美,主客合一,陰陽和諧,精神獲得超越,而肉體同時獲得超越,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道教「生-美」的美學觀點,這應是現代人所需建立的現代人生美學承緒的重要內容。現代人追求的應是鮮活的、生機蓬勃的精神與肉體和諧統一的生命狀態。不能讓過度發達的理性頭腦榨乾肉體生命鮮紅的血液,肉體生命也應該充滿朝氣極具活力,人不應該退化為用理念來表示的抽象的僵死的符號,而是一個無限充實,具有豐富內容的生命存在。並且,這種「生」的價值取嚮應是和諧統一的像春風一樣的「生」,和睦之中顯揚一切,充實一切。而不是力量如山洪般暴發的 「生」,道教「生-美」說並不贊成肌肉過度發達,追求短暫強力顯揚的肉體之生,道教認為這種「生」並不能持久,這恰恰也是現代人追求肉體生命健康時所應注重的。




道教認為,全生之途並非刻意在於注重肉體之生,最重要的恰恰在於精神的自由與逍遙,《道德經》第七章上講「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超然物外,淡泊名利,在精神上得到極大的自由,這便是道教所倡導的非功利而充滿審美情趣的人生態度。對於千千萬萬追逐名利場的人們來說,這樣的人生態度何其可貴,以 「放下一切」的襟懷品味淡美的平常生活,息憩一顆疲憊滄桑的心靈,精神的暢遊解脫也就是最有效的養生,是對身體的愛護和對生命的熱愛。超然的心態中你將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美就在身邊,何需「騎驢覓驢」。




當然,「超然」並不是懈怠,「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認為人的生命自己完全可以把握和追求。道教的「生美」觀中還蘊含著中國人自強不息,極富生命力的向上追求精神。這是主體生命的擴張,「即身成仙」的宗教終極生命美需要人為的不懈努力,學致於勤,充滿生機和鮮活內容的大道不僅無為,也在於人有為的修鍊。這在很大程度上無疑是一種追求的過程美,因為死,人才追求長生,而人不得不追求卻達不到這一終極美,人在永恆追求的宿命中獲得永恆的超越,「也只有人,才是為了無限而造就的生命」(帕斯卡爾:《思想錄》)。我們不得不讚歎人類生命的這一崇高美!人生就應該在追求和努力中,敞現勃勃的生命力,實現人生的理想。




三、「真-美」與人格理想




「真」作為道家哲學的一重要範疇,其基本的涵義是「真實的本性」,如《道德經》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莊子更是把「真」作為其價值取向,「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南華真經?秋水》),反對一切違背人的「性命之情」的虛假矯情,無拘無束的表現人受之於天的真性真情,此所謂」法天貴真」。而莊子同時把其理想人格稱「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南華真經?大宗師》)這就是後來道教稱為神仙的所謂「真人」。真人是得道的徹悟者,他謹守道的至真至純本性,順其自然,「見素抱樸」實現原始的本然狀態,這就是自然美,沒有矯飾的質樸美。另外,真人德合於道,以豁達超然的態度對待世事,心無所累,樂在其中,精神的自由美自然是常人不可想像的。真人稟承了「道」謙遜寬容的一切品德,因為體味到了物我同一,道通為一的宇宙真諦,獲得真知,舉手投足無不從心所欲又自合大道,「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南華真經?天地》)。這樣的大仁是極高的道德境界,也是德性圓融的至善之美,真善統一的人格之美。所以說,真人是道教修鍊的終極理想,也是道教修道人的美學人格理想,這一理想人格不僅僅為修道者所努力依從和追求,也成為千百年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對象,真人與儒家的「聖人」都為人們所標榜。「全真派」的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即由儒入道,希望通過刻苦修身成仙,實現宗教美學理想人格。




「真人」看起來是飄渺虛無的宗教術語,但作為一種理想人格卻並非在現實的此岸就無法實現。「即身成仙」標誌著在現實生活中即可回歸人獲生命於道時的本真狀態,獲得逍遙無待的生命之真。「逍者,銷也」,「銷盡有為累」(成玄英《莊子註疏?序引》),銷盡俗世功名利祿對生命的羈絆,克服貪慾和虛偽的功利之心,讓主體的生命在超功利的自由境界中盡情發揮。其次還需銷盡「過度理性」的束縛。現代科學和技術的蓬勃發展帶來了極繁富的物質產品,為世人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生活,這不僅使人們一方面淪入無休止的物慾享受之中,沉淪為自己物慾的奴隸,迷失了本性;還逐漸產生出一種「理性的傲慢」,認為人類的理性能解決一切問題,情感、意志、靈氣等完全被擠在了一邊。人鮮活的生命被抽去了生機,只剩下一副理性的「外殼」,人被換算成理性的「經濟人」甚至淪落到「機器」 的地步。因此回複本真還需銷盡理性的「傲慢」,讓理性在它自己的界域內活動,讓人自身的理性、情感、肉身協調發展,讓人呈現出鮮活的生命之「真」。現代人急切需要在高度發達的科學中,在高速運轉的機器下,找回被異化了的人性之真,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回歸生命的本然,去享受一份生命的真真切切的大美!




真之「善」美,是理想人格的另一重要組成內容,如前所述「忠」、「孝」、「慈」、「愛」等所謂善的倫理品格在道家看來是人本真之性,擴充人的真性情同時就會必然弘揚善的品格,以真統善成為道家的思路,真人必然同時是善人。人們一般所說的渴望人間真情,某種意義上其內容即指以「善」、「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品質。人類文明的發展不僅僅是獲得真知去改變外部世界,更在於去完善人本具於道的真性真情,發揚人性之美!人格由此得以不斷提升。




四、「道-美」與人生境界




作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的「道」是道教信仰和道教美學的最高範疇。「道」是「大」、是」美」,而且是最高意義的美,「妙」字便顯示出其無與倫比的美。「道-美」首先表現在道的朦朧美和不可捉摸的神秘美,「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南華真經?天地》)道的「深」和「神」無論如何是不能靠一般感官可以把握的,但這種神秘卻給人無限的遐想,給人美的享受。其次,「道-美」卻並非不可感知,天地萬物之美正是道所化育產生的,體現了無形的道的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南華真經?知北游》)氣象萬千,波瀾壯闊的天地之美一直為人們所探求,「析萬物之理,判天地之美」是人們追求的最大快樂,最終達到與天合的至美境界,「神仙」是「道美」 的最直接化身,它是最高宗教境界,也是最高的審美境界。是「善-美」、「生-美」、「真-美」的無限融合與統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大道汜兮,其可左右」(《道德經》第三十四章),道的境界既具有一切與現實相對的超世俗、超功利色彩,兩者涇渭分明,又融於萬事萬物的世俗功利之中,為人的提升指明了一條向上貫通而此岸超越之路。




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分為四境界。一為「自然境界」,此境界的人「對其所行底事的性質並沒有清楚的了解」,常「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2,這是原始人、嬰兒和愚人所處境界。二為「功利境界」,代表此境界的人格為「奸雄」和「英雄」,「奸雄的行事,損人利己,英雄的行事,利己不損人,或且有利於人。」3三為「道德境界」,「此境界中底人,其行為是行義的……對於人之性已有覺解」4。四是「天地境界」,其特徵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為是『事天』 的。……了解社會的全之外,還有宇宙的全,人必於知有宇宙的全時,始能使其所得於人之所以為人者盡量發展,始能盡性。」5馮先生此種天地境界可謂一種天人合一境界,達到真善美的統一,沒有窮通、生死、得失的對立,沒有彼岸、此岸的差別,什麼時候都能以「道法自然」的原則處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現實的功名利祿中保持超然之態,同時也不失個人對社會的拳拳之心,建功立業,造福一方,與民同樂,從而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此種人生境界才可謂真正領悟到道的真諦,以道為美的人生既隱又顯,既是「一」又是「多」的統一,這種統一把人從感性和理性的存在方式帶進了靈性和神性的存在方式,消解了身心之苦和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人就從必然王國走向了自由王國,以此統攝下的人生境界才實現「圓融無礙」的大道之美!



1

艾灸去「濕毒」




艾灸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溫散寒邪、活血止痛、補中益氣、溫陽補虛、排毒邪熱、消瘀散結、防病保健、延年益壽等功能,在祛濕方面尤為顯著。



2

拔罐去「寒毒」




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






3

刮痧去「血毒」




在治療血毒的時候,首選非藥物療法,因為它沒有副作用。刮痧是作用於人體經絡系統,實際施術部位是人體體表,屬經絡中的皮部,安全而且療效好。



4

按摩太沖穴去「氣毒」




「消氣穴」——它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太沖穴!中醫認為肝主怒,故脾氣暴躁,易發火的人往往肝火旺盛。所以,按壓太沖穴,既可解郁散結,又能疏肝理氣。每次按揉太沖穴5分鐘左右,有酸脹的感覺即可。






5

促消化/排泄去「食毒」




對於有食毒的人,兩點最為重要,一個是促消化,另一個就是促排泄。只要找到有經驗的中醫辨證,這種毒很容易就能排掉了,千萬不要自作主張去買什麼通便茶、常潤茶。







點擊查看精選道學文章

七月十五中元節陰陽兩濟,還受生債增補財庫,度亡大法會啟告!

命里八大敗相,你有嗎?

做人乾乾淨淨,善良終有好報!

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

九字真言,道教護身辟邪秘術!(內含詳細手印)

 天下有五種不祥之事,有一件事現在家家都在做!

人撞邪了,看中指怎麼看?(道醫實用鬼脈診法)

越是沒本事的男人,越會犯的五個錯誤,看看自己犯幾個?

大廚揮刀殺牛蛙,牛蛙開口喊「媽媽」,最後被放生 !(內附:呂祖戒殺放生歌)






仙道貴生 無量度人 










中元節,還受生債增補財庫,度亡大法會





修行交流


微信:sunmq161


點右下方"寫評論"發表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玄門道學 的精彩文章:

一部侮辱道教的影視「神劇」《天蓬元帥之大鬧天宮》
七夕紅鸞開運?情定三生大法會—8月17日中國洞都姻緣宮法事啟告

TAG:玄門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