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宜信財富員工涉嫌詐騙,捲走巨額資金後自首

宜信財富員工涉嫌詐騙,捲走巨額資金後自首

文 | 本妹 米格

最近,行業風聲鶴唳,行業老大宜信財富也出事了。

但和其他平台不一樣的是,這起事件並非暴雷,而是其上海分公司的內部員工,在捲走客戶資金後消失。

7月12日,宜信財富官方的公告證實:客戶經理劉業成因涉嫌詐騙,向警方自首。

據多位受害人收集的數據,這次事件受騙人數達到數十人,「被騙資金起碼上億元」。

而宜信財富官方表示,劉業成有可能接了非宜信業務,所以受害人包括非宜信財富的用戶,受騙金額總計約4、5千萬元。

為何一位客戶經理能捲走巨額財富?誰又該為這起事件負責?

01被騙上億

近日,多位投資人告訴一本財經,他們投資宜信財富的錢,被騙走了。

「最近幾個月,我先後在宜信『好望角』上,投資了180萬元。」上海的投資人薛璐表示。

她先將這180萬打給了宜信財富員工劉業成。

「他說會將錢轉給宜信財富,這就算投資成功了。」薛璐稱,但奇怪的是,這些房產投資,始終未在宜信財富APP上顯示「投資成功」。

她突然警覺。7月5日,薛璐趕往宜信財富上海分公司去求證。

令她吃驚的是,門店已經聚集了一大堆人。

仔細一問,這群人的情況居然和她類似。「大家情緒激動,不少客戶甚至在小會議室里嚎啕大哭。」

這一點,得到了宜信財富的確認。他們表示,從當天就有人過來求證,直到現在都有人來。

原來,那位叫劉業成的宜信財富員工,並未將錢交給公司。

這裡面涉及多少錢?多少人?

薛璐和其他投資人一起統計過數據,他們表示:「這次被騙的有幾十位投資人,總計超過1億元。」

這其中,還有不少年紀大的老人。他們拿著畢生的積蓄,一下就投資了上千萬。

而宜信財富官方表示,劉業成有可能接了非宜信業務,所以受害人包括非宜信財富的用戶,受騙金額總計約4、5千萬元。

7月12日,宜信財富在官網上,也曾對此事發表聲明:客戶經理劉業成,因涉嫌詐騙,已向上海市公安機關自首。

但有趣的是,很快,在宜信財富官方網站,就無法再找到這條公告。

02誰的責任?

劉業成到底是誰?他到底做了什麼?

宜信財富一位員工透露:「劉業成是帶隊的小組長。」而他的名片卻顯示為:執行副總監。

薛璐也透露,在宜信內部,劉業成因為戰功赫赫,被大家稱為「賣英國倫敦房之王」。

這樣一位讚譽滿身的明星員工,為何捲入到如此龐大的資金迷案之中?

多位投資人透露,劉業成銷售的,是一款名為「好望角」的產品。

據官方資料顯示,宜信「好望角」成立於2014年,是針對高凈值客戶的移民金融產品。

這款產品能幫助中產階級以上的階層,投資移民海外,比如美國、加拿大。

除此之外,它還能幫上述人做海外投資和理財,比如海外置業、財稅規劃等。

所以說,好望角是一款美元投資項目。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正在收緊資金出海渠道,每人每年只有5萬美元的外匯額度。

也就是說,每人每年的海外投資,也不可能超過5萬美金。

「但劉業成說他可以解決。」投資人王振威稱,劉先找到他,說外匯管制,他可以輕鬆繞過。

「所以,我們的錢要先給劉業成,讓他去換外匯,才能再轉給宜信『好望角』。」王振威稱,這就是錢必須過劉業成手的原因。

而多位投資人稱,劉業成經常幫客戶們換外匯,即便不是用於投資。

至於換外匯的方式,劉業成從未對外部透露。

其實,市面上很多針對高凈值用戶的理財投資產品,都有一些繞過「5萬美金限額」的方式。

這在行業,早就是公開的秘密。

但這明顯是違規行為。

公開資料顯示,個人非法匯兌累計相當於20萬美元以上金額,將被追究刑責,可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但財富管理公司卻將這當成了日常操作,幫助高凈值客戶資金出海。

薛璐曾通過劉業成,成功投資過宜信財富的海外項目。

所以,對方再次問她要錢的時候,她並未提防。

和劉業成同一個項目組的周越稱,劉業成在收集了大量用戶的錢之後,並沒有將錢轉給公司,「偽造了很多事情,欺騙了所有人」。

違規兌匯,甚至讓一位員工經手上億資金,這樣的操作實在是漏洞重重。

因此,被騙的投資人們稱,在這件事情上,「好望角」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後者似乎並不這麼認為。「好望角」的合法合規部負責人在對投資人的回復中稱:「我們沒有報警,因為劉業成沒有從我們公司偷錢。劉業成詐騙事件是他個人行為,我們沒辦法替大家報警。」

「一句個人行為,就將宜信的責任推卸得一乾二淨。」投資人們對此,極度不滿。

而宜信財富回復稱:「我們會陪同宜信財富的受害人,去警察局報案。但我們也不知道劉業成騙的錢,去哪裡了。」

直到現在,投資人手頭的錢還沒有追回。

這筆巨額財富去了哪裡?

劉業成是否只是一個替罪羊?

為何宜信的公告,發了又刪?

這宗迷案,遠沒有到水落石出的時刻。

03內控問題

而這樣的事件,並非孤案。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信和富投資用戶,曾被其業務員捲走數十萬元。

有一家剛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曾經遭遇嚴重的欺詐事件。

其信審部門的總負責人,居然在外面開了一家中介公司,專門幫人開後門放款。

直到出現了上千萬的壞賬,公司才發現異常,開始追查。

「這個人就是一個資深的中介,偽造了國外知名金融公司高層的簡歷。」調查此事的負責人稱。

事實上,線下業務更容易發生欺詐。

這主要是因為,線下業務人工操作比重很高,員工欺詐事件風險高。

內外勾結,這是幾乎所有金融機構難以迴避的問題。

但行業的現狀是,內控,常常是「事後諸葛亮」,直到出現問題,發現漏洞之後,再緊急修補。

內控,其實需要搭建一套密不透風的體系。

首先,在招人的時候,就需要進行嚴格的背景調查。

比如,風控的核心崗位,通常是中介和黑灰產最想滲透的部門,需要嚴格把控。

其次,要搭建密不透風的預警機制和管理制度。

比如,信審部門的異常操作、調取記錄,都需要做出預警處理,提醒三次之後,就需要人工介入審查。

例如在宜信的這個案例中,就不應該讓員工輕易碰到錢,需要進行風險隔離。

譬如,一些機構就明令,「用戶的錢不可以過員工賬號,必須充值到公司的對公賬戶」。

而最關鍵的是,要設立更加合理的獎懲機制。

比如,銷售人員的提成機制,不能立刻和業績直接掛鉤。

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採取的方式是,等客戶完全還款後,再提成。這就避免了內外勾結進行欺詐。

除此之後,一些機構還會採取一些科技手段。

比如,收集員工的行為數據,「他們手機上的所有操作,都有記錄。」業內資深人士吳哲東表示。

但即便如此,內控事件發生之後,也極難取證。

因為內部員工知道公司所有的風控漏洞,也知道如何繞過規則。

取證難,甄別難,大多數時候,要等到真實損失產生後,欺詐行為才能被確認。

內控,經常淪為「事後監管」。

所以,在此時,用戶的識別風險意識,就變得尤為重要。

通常情況下,機構會提示用戶風險,而這總是被投資人選擇性忽略。

這樣的案例,在金融圈實在不算少見。

當一個億放在你面前的時候,實在很難去堅守善良和初心。

「你之所以不被利益吸引,只是因為利益不夠大而已。」

在金融匯聚的利益之地,只能通過嚴密的制度和規則,來束縛人性和慾望。

(應受訪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

一本學院 課程預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金社 的精彩文章:

建國以來最大詐騙案件浮出水面

TAG:中金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