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隨所欲 不逾矩——李斌山水畫近作印象

心隨所欲 不逾矩——李斌山水畫近作印象

李斌,1947年生於陝西,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廣元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川北幼專特聘教授。1989年成都市舉辦《四川省國畫大展》獲優秀獎,1993年南京舉辦《全國希望杯國畫大賽》獲優秀獎,1995年澳門舉辦《東方國際名家書畫展》獲優秀獎,1996年加拿大多倫多舉辦《楓葉獎國際水墨大展》獲優秀獎,2005年上海舉辦《中國電影百年書畫大展》獲優秀獎,2009年北京舉辦《第六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大展》獲銅獎。

作品欣賞

名稱:安徽屏山村古宅寫生

尺寸:76x56cm

名稱:安徽西遞村一景寫生

尺寸:76x56cm

名稱:安徽黟縣西遞村寫生

尺寸:76x56cm

心隨所欲 不逾矩——李斌山水畫近作印象

文/ 何國輝

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心與矩之間始終呈現並存與對峙的關係,精神分析學派把完整人格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作為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代表完美原則、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的超我,始終監視著人格結構中的被管制者,即代表快樂原則、屬於人格結構中本能部分的本我,而雙方的相持達成人格的執行者,代表現實原則、負責處理現實事務的自我。

名稱:風雨魁星樓

尺寸:68x68cm

名稱:國華鎮上的弔橋

尺寸:68x68cm

孔夫子的觀點似有不同。孔夫子把三十歲以後按照十年一個節點劃分為若干階段。他或許同意七十歲以前的人生有本我與超我的緊張,而七十歲以後的人生,他似乎不同意有緊張,那以後他認為就是「心隨所欲不逾矩」了。「心隨所欲」 就是想怎麼就怎麼,沒有超我的限制,「不逾矩」 說明「矩」還存在,但「所欲」不會突破它,不會引起它的干預,反之雙方便和平共處,甚至「沆瀣一氣」。為什麼七十歲以後人生本我和超我的關係能達到如此境界呢?我的理解是,這以前的人生經過「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這些階段之後,「超我」已然全部內化為「自我」。全部的「所欲」都動若符節(「節」超我), 何「逾」之有?

名稱:古利州大西街

尺寸:68x68cm

名稱:古利州大西街戲樓

尺寸:68x68cm

藝術中有一種類似於本我與超我所欲與矩的關係。藝術家的表現意圖類似於他的本我/所欲, 而意圖來自生活,表現意圖的形式語言類似於超我矩。藝術家成長過程中,他要長期地面對這三者之間的緊張關係,接受來自生活形式語言的威壓,在這種威壓下有時藝術行為戰戰兢兢。什麼時候才能不戰戰兢兢呢?應該在生活、形式/語言已然內化為意圖的一部分之後,在意圖符合生活、 形式、語言的要敕後。

李斌的表現意圖在川北山水(生活)間,李斌曾經也面對川北山水與中國山水畫形式/語言的威壓,這是毫無疑問的。川北山水有自己的樣子,中國山水畫有自己的樣子,這就是不以藝術家的意志為轉移的超我/矩。李斌必必須面對這個超我/矩。

名稱:依稀秦鄉間

尺寸:136x68cm

名稱:翠色天然圖

尺寸:136x68cm

川北山水是什麼樣子?這其實是個問題,很多人沒有感覺到這是一個問題,所以他們會把川北畫成江南或者塞北,被批評為沒有個性(地域特色常常參與藝術個性,是藝術個性的可靠資源)。面對這個問題,中國山水畫史沒有提供解決的答案,因為這個地區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出現過大藝術家,沒有可資借鑒的藝術資源,一個真正想認真表現這個地區的藝術家就會感覺到超我/矩的威壓。因為沒有可資借鑒的資源,應該用什麼樣的中國山水畫形式/語言去表現這個地區又是一個問題、一種威壓。 意圖,更是一個問題,要表現什麼?愛、恨——這些類似於本我心的東西。而心靈始終是藝術的加工場,它首先加工的就是意圖。

李斌把這三個問題一起打包交給寫生去解決。他試圖在寫生中搞懂川北山水的樣子,搞懂表現這個地區的中國山水畫應有的形式/語言的樣子,搞清楚意圖。所以,李斌大量的作品來自寫生,比如七里峽、朝天峽、曾家山、李家山、劍門關等等——以他作品中的款識為證(其實沒有款識我們也知道 哪裡是哪裡)。

名稱:清新在此山

尺寸:136x68cm

名稱:水磨溝紀游

尺寸:180x97cm

在川北,在這個秦嶺、岷山、龍門、巴山交錯的地方,高山深谷的地貌、淳厚樸實的民風其實是一種我們必須敬畏的超我/矩。如果不按照它的規定來,山石的風貌不是它那樣的風貌,山石的肌理不是它那樣的肌理,山間的房子、水田不是它那樣的房子、水田,你畫的就不是它(不只是寫形的問題,包括寫意的問題,意是它的樣子的神似,是恍惚若似)。當你以它的名義而畫的又不是它的時候, 你就會被指責,你就會焦慮,你甚至會起動心理上的防禦機制(壓抑、否認、退行、抵消、投射、升華) 啟動。

名稱:大朝雲煙

尺寸:136x68cm

李斌在敬畏中寫生,然後逐漸接受、熟悉這個超我/矩。首先是它的山水風貌,然後是植物、房子, 從自然到生活,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於是,最初在他的畫面中出現的影像變成了最近在他的畫面中出現的生命,一種大氣磅礴的生命:開闊的境界、巨大的峰巒、蒸騰的雲霧、高懸的瀑流、乾淨的房子(在美學上,可以是製造壯美的材料,在李斌那裡不是簡單的壯美,而兼有可親近的優美形態, 是兩種美的融合),是我們可以託付生命、自由生活的所在。

中國美學思想之所以是超越性的,就在於它的邏輯起點是自然,它是全部建立在對自然的敬畏之上的。當美學思想全部建立在自然這個基點上以後,藝術的表現意圖往往就是對自然的歌唱和皈依,呈現舉重若輕的淡定之態。這時,意圖也就和生活統一起來,川北山水也就和李斌統一起來。

名稱:雄關無犯

尺寸:136x68cm

剩下的是筆墨——中國山水畫的形式/語言問題,即另一個超我/矩。從前的李斌更注重山石的剛性。直線、矩形、梯形、青綠、淺絳是其主要語言形式,山水主要是其個人正直品格的寫照。現在直線開始減少,錯雜線、不規則的線增加,但更有表現力,更有質量,更率意,更柔和,更親切。隨著線的變化,形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近似矩形的東西減少了,近似梯形、三角形的組合增多了,山石 的形態更加豐富。顯然,他已然找到一套適合表現川北山水的中國山水畫筆墨。在這套筆墨的運用下,山水被經營成包括他個人在內的,以及他所理解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精神家園。山水仍然是畫面的主體,但房子、村落漸漸出現,當房子、村落高頻率地出現在畫面中,我們在他的山水中讀到 的就是他對生活、生存環境的解讀,以及對精神家園的營造。體現了他成熟的思想和熟練筆墨,呈縱橫捭闔之勢,即「心隨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名稱:觀瀑養心圖

尺寸:136x68cm

以《李家鄉曹家大院》、《水磨溝紀游〉為例,這是兩幅寫生作品。這是人家的(不是他的)院落,李斌幾乎是以寫實的方式刻畫了兩個院落。院落里沒有人物出現,但是晾曬在院壩里的衣服、在屋頂上的糧食和擺放在屋檐下的桌凳,都提示著生活的寧靜、富裕、樸素、吉祥,李斌顯然喜歡這兩套院子,嚮往這種生活,否則他不會那麼寫實地展示。圍繞院落的是近似三角形構圖組合而成的大山、瀰漫在山間的雲霧和生機勃勃的植物。李斌早期的山水畫絕少人物和建築,後來有了人物和建築,但仍是點綴,像這樣以院落為興奮點進行構圖是最近發生的事。這說明他從自然山水向人間山水轉移,向家園山水轉移。來自寫生的作品,有很強的寫實感,但卻是更加精神性的東西。當精神性的東西增強之後,他對川北山水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越是深入越是尊重川北山水類似於超我/矩的規定性,最後,其精神指向和「規定」指向同向而不再齟齲抵觸,在藝術上,語言/形式、意圖和意圖後面的表現對象也就逐漸相融。

名稱:劍門山居圖

尺寸:136x68cm

李斌所理解的家園是在敬畏大自然的前提下建立起來的。劍門關和明月峽典型的川北地理和文化符號,對他有著更強的規定性,他必須尊重劍門關特有的雄和朝天峽特有的險,否則他畫出來就不是劍門關和朝天峽,但李斌可以自由改變表現角度和畫面構圖,找到常人從未想到的視角進行陌生化處理,造成視覺衝擊。這樣,他不僅畫出了劍門關、朝天峽,還畫出了李斌的劍門關、朝天峽。以《天下劍門圖》為例。這幅畫里沒有其他多數表現劍門的畫里都有的關樓,他用右側近似梯形的系列組合,表現了關樓附近大劍山特有的疊障一樣的山形,讓人一見就知道那是劍門。他的視角是側視,側面順著一疊近似梯形構圖看過去,這個角度凸顯了大劍山壁立千仞的氣勢,這也是其他畫劍門的畫里所沒有的。

名稱:秋山無塵圖

尺寸:180x97cm

更加讓人興奮的是,畫面的左側他用近似三角形的構圖畫了幾座小山,與右側近似梯形組合構圖的大劍山呼應,在保持整個畫面的平穩、對稱的同時,又富有變化。在近似梯形組合的構圖和近似三角形組合構圖的兩山之間的不經意處,他又描繪了幾佳明鏡般摞著的水田,磅礴中見出細膩,崇高處有了優美。這是迄今為止我所見過的最激動人心的劍門山水圖。這裡面同樣包含了心、意圖與超我的關係。自明代仇英以來,不知道有多少人畫過劍門。川北地區本土山水畫家幾乎人人畫過劍門,但沒有人比李斌所畫劍門更接近劍門而又更接近自己的內心。這是李斌長期研究劍門、研究表現劍門的中國山水畫形式、語言以及突破超我以後的自由表達傑作。

心隨所欲不逾矩說到底是矩與心同向,超我和本我同一,超我和本我共謀,語言、形式的舞蹈無論怎麼表現,都符節且優雅。超我、矩等是我借來言說李斌的框架,並不合適,甚至荒謬,用完就可以丟在一邊了。

2016年春節,李斌虛歲七十歲前,三圍書房。

名稱:米倉山風骨

尺寸:180x97cm

名稱:秋山無盡圖

尺寸:180x97cm

編輯 未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道典藏 的精彩文章:

大巧若拙——潘建博寫意花鳥與山水畫的藝術魅力
心靈的回歸——畫家李斌山水藝術談

TAG:觀道典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