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採訪李陽家暴》:柴靜,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採訪李陽家暴》:柴靜,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採訪李陽家暴》:柴靜,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柴靜認為,只要理性溝通、親身體驗,就能同情地理解被採訪者的處境。但理智只是很淺層的一種操作。在採訪戀足癖、抑鬱症這類可能由於童年創傷產生的心理問題時,這種「溝通」、「交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的方法就無能為力。柴靜怎麼可能做到同情地理解一個戀足癖和抑鬱症患者呢?

對李陽的採訪就是個絕佳範例。李陽說他和Kim結婚只是為了「做個實驗」,柴靜這時只是說:「那小孩會覺得,我只是一個實驗品」,李陽回答的理直氣壯:「挺好啊,有好的實驗品和不好的實驗品啊,如果我們把他實驗得很好。」李陽自卑的童年、向強者投射的慾望,提供了一個教科書般的精神分析樣本。但柴靜不會分析,也不可能同情地理解李陽,她只知道「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孩子應該是自由的」,所以在聽到「實驗說」之後,她只能吃驚地表示:「可那是一個生命啊!」李陽的屌絲心理,不僅產生了他的家暴事件,也是微縮版的中國近代史。

她去做《雙城創傷》,幾個十二三歲的小孩相繼服毒自殺,真相是什麼?其實孩子的內心比我們想像得要複雜的多,但在最後的節目當中很多東西沒有被呈現出來,但記者不是要揭示真相、告訴人們真相嗎?這種有選擇性的真相,對嗎?但新聞的議程設置理論、把關人理論,我們都不陌生,真相永遠不可能抵達,只能被無限接近。要呈現真相,也要保護人心,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她回想起自己在長沙做夜色溫柔的時候,沒錢、沒加班費、連坐車也不報銷,但沉沉的晚上,頭頂一盞小燈烤著,好像整個世界都窩在裡頭。當時她心裡不興奮,也不擔心,但到了央視,為了製片人、獎金、虛榮心,為內心的恐懼而工作,「最簡單的東西沒有了,我的心不在腔子里。」陳虻忍不住對她吼:「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你什麼時候把自己忘掉就成功了。」但這個問題,在新疆大地震,柴靜走出演播室,走到生活里的時候,才能回答他: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

書中一個頗有意思的故事:柴靜採訪一個誤入歧途的孤兒,臨走給了他一百元,並問孤兒說:你知道為什麼阿姨給你錢嗎?男孩說:因為我可憐。柴靜答說:是因為你今天幫我們搬東西,這是酬勞。這則故事至少讓我看見,有權力看見別人的人,從來不止步於看見本身,他們嚮往的是,自己之於別人的「看見」得以被「看見」。

在新疆大地震、非典、汶川地震、虐貓、葯家鑫的採訪中,柴靜慢慢明白,淚水和憤怒是人之常情,但公眾對記者這個職業的要求是揭示這個世界,不是揮舞拳頭站在什麼東西的對面,要疑問,不要質問,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總是太投入,熱愛就會誇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辦法真實地認識事物了。陳虻一語中的:「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的精彩文章:

《祖先:一個家族的千年故事》:一個姓秦的人,梳理千年的家譜
《李霖燦讀畫四十年》:宋人書畫的寫實,真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TAG: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