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庫爾勒「瞭望」,如何取得未來戰場的「勝戰之鑰」?

庫爾勒「瞭望」,如何取得未來戰場的「勝戰之鑰」?

「國際軍事比賽-2018」

News Watch

從國際賽場眺望未來戰場

8月8日下午,首次由中國陸軍承辦的「安全路線」工兵分隊項目落下帷幕。在這項考驗工程兵部隊遂行作戰工程保障能力的比賽中,中國參賽隊奪得3個單項第一,團體接力賽冠軍。

賽前準備

除了優異的成績令人鼓舞,記者更關注到一個細節:在比賽中,俄羅斯和烏茲別克參賽隊自始至終對結果零申訴、零投訴。

「雙『零』,源於比賽過程公開公正。」「安全路線」項目裁判組裁判長助理屠義強介紹,在團體接力賽和工兵班組單項賽中,能否快速排除雷場地雷,對最終的成績影響很大,因此雷場設置是否公平,一直是各方爭議的焦點。今年他們創新方式,裁判組提前3小時入場清理無關人員,並在施放干擾煙幕、設置偽裝網等情況下隱蔽佈雷,以防方案「泄露」。俄烏兩國參賽隊十分滿意,並將其稱之為「魔鬼式設雷」。

去年4月,國防部宣布我軍將參加「國際軍事比賽-2017」,這標誌著我軍已經從國際軍事賽場的主力成為主角。而僅僅一年後,從主角到主場的我軍更以「中國標準」提升賽事水平。

排除水雷

「敵人是不會這樣設置的!」賽前,俄羅斯參賽隊一抵達庫爾勒賽區,便開始熟悉場地和裝備,但在克服混合雷場障礙地段時,他們遇到了難題:8枚模擬地雷,他們僅能排除一半。原來,在過去比賽中,這裡只會布設4枚地雷。

在一次克服絆發雷場障礙訓練中,烏茲別克參賽隊第一次投擲掃雷錨未能成功,第二次才完成,結果按比賽規則要被罰時,這引起烏方隊員的疑惑:「第二次與第一次能有多大差別?」

「戰無定法,戰場更是如此。如果多給敵人一次機會,就是多給自己一分危險......」裁判組副裁判長姬改縣教授曾留學俄羅斯,也曾以翻譯身份隨隊出國,與不少國家的工程兵部隊有過深入交流。當他表述完自己的觀點後,各國的選手都表示認同。一位外軍參賽軍官表示,今年的比賽規則設置緊貼實戰,也為他們國家的工程兵訓練提供了借鑒。

近年來,隨著在邊境掃雷、國際維和等任務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國工兵已經逐步走進世界視野,而打造的「中國質量」「中國速度」正成為一個個響亮的中國品牌。隨之而來的,就是不斷對中國工兵實戰化水平提升的有益探索。

「國際軍事比賽是個很好的平台,通過各個參賽國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分享,從而促進各國工程兵部隊實戰化能力向縱深拓展。」姬教授坦言,賽場拿「第一」之後,需要做的就是思考與「戰場第一」的距離。

通過淺灘

比如,外軍的戰場思維值得學習。在幾個單項賽比拼中,中國參賽隊雖然用時最短,罰時最少,但外軍仍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國參賽隊學習。在平時訓練中,按照操作要求,重型機械化橋都是倒車架設,完成後要先回到已方一側,而後編隊抵達對岸。這次,當俄羅斯參賽隊完成最後一跨橋樑架設後,橋車沒有返回,而是直接採取倒車方式抵達對岸,不僅節約時間,而且還符合戰場戰術要求。

外軍的組訓觀念也值得借鑒。雖然接觸中方重型機械化橋還不到一周,但烏茲別克參賽隊卻在決賽中表現搶眼,3跨橋樑架設僅用時13分鐘。原來,在有限的時間內,他們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單個課目學習上,一個課目練到熟練才會進行下一個,在正式比賽前,烏方參賽隊員僅完成一次全過程演練。這種「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方式,恰恰提高了人員對裝備的深入掌握。

「安全路線」雖然結束,但留給中國工兵的思考還在繼續。

清理火障

「過去,工程兵大都擔負保障角色,而隨著強軍改革的不斷深入,工程兵不能僅僅完成『保障』任務,而應該是未來作戰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戰鬥力量。」姬改縣認為,把賽場當成一面鏡子,就要敢於正視不足。「庫爾勒」維吾爾語意為「眺望」,這應該與「國際軍事比賽」的意義不謀而合。通過比賽,我們可以近距離的與世界各國軍隊進行交流協作,全方位感知外軍先進訓練理念。同時,我們更要在對比中查找和彌補不足,促進備戰練兵,全面提升戰鬥力建設。

您的一鍵分享,就是傳播正能量!

來源 |中國陸軍(ID:army81cn)

作者|羅楊、萬東明、本報記者 錢曉虎

攝影| 張永進等

刊期 | 20181843期

本期編審:錢曉虎

值班編輯:陳 曦

責任編輯:趙林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