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要去電影院看《小偷家族》

為什麼要去電影院看《小偷家族》

《步履不停》、《比海更深》、《海街日記》,以及最新上映的《小偷家族》,以上是我對「是枝裕和」作品的全部了解。緩慢、細膩、剋制,家庭、成長、羈絆……則是觀看「是枝裕和」系電影后腦海中浮現的關鍵詞。無論對導演還是對電影本身而言,醬嬸兒做出的評論想必都不專業,相關影評在豆瓣上可以說足夠精彩多元。那麼時隔一年多重返公眾號的一個契機呢,其實是關於「為什麼要去電影院看《小偷家族》」的思考,更廣義地看,也是對類似非主流、文藝、家庭、倫理、劇情片等等適不適合在影院觀看的討論。

拋開版權問題不說,在什麼場合通過什麼途徑觀影,完全是個人自由意志。但我們確實在越加習慣地為主流大片去電影院買單,也理所當然認為某些影片只適合在顯示器前默默觀看。其實,「讓電影回歸電影院」,對電影和觀影人而言都應該是最優解,這種回歸是不分電影類型的。

體驗感

移動設備的逐漸普及、影音資源的易獲取,都讓我們有更多機會足不出戶就能完成一次還不錯的觀影體驗,這種觀影方式的便捷顯而易見,低成本和高效率也最能滿足碎片化的解壓與娛樂需要。但這種體驗也只能止步於「還不錯」。與移動設備或家庭影院的播放效果相比,影院的視聽優勢是毋庸置疑的,更大的屏幕、更清晰的畫質、更飽滿的色彩、更立體的音效都不在一個量級。當然,這種體驗感不單單停留在視聽享受的層面,它更影響了人們對電影的理解。

單單只看屏幕的大小,就足夠說明。同樣一部電影,如果我能用pad看就不會用手機,能用電腦看就不會用pad,能用電視看就不會用電腦,當然,能在電影院看以上就都不會用。同樣的畫面和內容,在不同大小的屏幕上展現出來的東西是截然不同的,這種不同並非單純的按百分比擴大而已。電影里真正想展現的構圖美感、取景角度、細節安排,在影院的大屏幕上才能得到更好的體現,許多畫面中的次要信息也只能在大屏幕上才能得到關注與理解。3D科幻、動作大片的恢弘需要影院大屏幕的完整詮釋,文藝、劇情片的長鏡頭同樣也需要影院大屏幕的完美呈現。

電影院觀影好比餐廳用餐,在家觀影就好比點了個外賣,後者的方便快捷無論如何也比不上在餐廳品嘗同一道菜品時得到的體驗。

儀式感

影評人衛西諦在南方人物周刊的訪談里提到,「去電影院猶如進入神廟的儀式……在集體的黑暗中,電影就會有一種儀式感。所以讓電影回歸電影院,是『文藝片』傳播中的一個契約……在這樣的電影面前,我們能明確感受到一種孤單,同時又有一種被陪伴的感覺。這種感覺大概就是約翰伯格所說的『電影是庇護所』吧。」

我們可以穿著睡衣、捧著零食、披頭散髮蜷在床頭刷著一部又一部電影,當選擇去電影院時,又不得不梳洗乾淨、穿戴得體地走出家門,完成約人、選片、買票、取票、落座、廣告、熄燈、亮燈、彩蛋、再會的一系列動作流程,所謂的「儀式」不就是在這些步驟中悄悄發生嗎?

電影院觀影好比餐廳用餐,在家觀影就好比點了個外賣,儀式感在這個例子里也不例外(此處有一個詞窮的吃貨啊哈哈哈哈)。

專註感

第十放映室常播放的一句話:「真正的好電影能讓觀眾在走出放映室時有一種不真實感,好像影片里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這種不真實感恰恰在電影院里最易獲得。昏暗的影院,環繞的音效,視線聚焦於屏幕,精力集中在電影,儘管不時會有不和諧的手機鈴聲和爆米花聲出現,但在電影院里,人們所受的外界干擾還是相對較少的。黑暗的氛圍、巨大的熒幕、群體的專註,能讓我們最大限度地沉浸於影片之中,跟著劇情跌宕起伏,置身其中,享受電影的最大魅力。

醬嬸兒在家看電影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重度依賴進度條!心裡總惦記著進度條君撐不撐得住,嚴重影響了我的觀影體驗。同樣,快進、重播也極度降低了我對電影本身的專註。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同感,看電視劇也好,看電影也罷,最重要的就是一氣呵成,看到一半斷掉的影片,基本就很難再繼續,即使接著看完,那種情緒和感覺也變味兒了。在電影院就不會有這種困擾,除非是去廁所或是睡著。周末看完《小偷家族》,醬嬸兒回到家就又找到「是枝裕和」的高分電影《如父如子》,結果沒看一半就睡了,直到現在也沒調動起接著看的情緒,專註感是沒了,倒是有種暴殄天物的愧疚感o(╥﹏╥)o

認同感

能選擇在同一時間走進同一間放映廳觀看同一部電影,何嘗不是一種陌生人間的奇妙緣分!不論是獨自觀影還是結伴而行,去電影院觀影都帶有很強烈的社交屬性。即便是彈幕盛行,顯示器前的影迷仍然像一座座孤島,而走進影院,落座於人群之中,一間放映廳里的人們就因這部電影而產生了連結。

一方面,你的情緒會感染別人,你同時也受著別人的感染,電影中的情節反饋會伴隨這種相互影響而不斷放大,「當身處人群中分享所愛的電影時,你會發現歡樂和憂傷的氣氛都會特別具有感染力。」另一方面,選擇去電影院為一部電影買單,也就在大前提上代表著走進同一間的放映廳的人們對這部作品具有相似的喜好與期待,走出放映廳,大家又是互不干涉的陌生人。在一部電影的時間裡,你大可以享受一份簡單易得的認同關係,舒適安全又沒有負擔。

這種感覺在電影節中尤其明顯,我們日常能接觸的電影節所展映的影片,通常要麼是上映已久家喻戶曉的,要麼是在網路上可以合理獲取片源的,要麼是故事較為專業冷門的,電影票幾乎沒折扣還得拼速度來搶,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帶著更高度一致的期望與情懷走進影院,所獲得的認同感也就更加強烈。

去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醬嬸兒有幸搶到了長長心愿單中的三部,刷網頁、選座、已售罄、刷網頁、選座、已售罄……鎖定座位、付款……一系列瘋狂比拼網速和手速的動作之後,才發現搶到的三部電影竟然是同一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當電影謝幕,燈光亮起,大家卻久久不願離席並報以熱情的掌聲時,我獲得的滿足是超齣電影本身意義所在的。

最後,想到了網路和院線還不發達的時代,央視6套是陪伴我們很多人成長的頻道,始終記得那句slogan叫「打開電視看電影」。而如今,作為國內第一部引進院線的金棕櫚獎影片《小偷家族》,我當然會選擇去電影院看啦~

排版|醬嬸兒

文案|醬嬸兒

圖片丨網路

醬嬸兒,一個有故事的女同學。

一如既往附上彩蛋

《小偷家族》的平面手稿

一秒鐘還原電影情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醬嬸兒 的精彩文章:

TAG:醬嬸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