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9億年前,赤水河畔恐龍出沒

1.9億年前,赤水河畔恐龍出沒

8月10日,來自中國、美國、德國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遵義仁懷市茅台鎮岩灘村發現了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化石。據悉,該恐龍足跡群為一群蜥腳類恐龍在不同時段留下,是中國侏羅紀早期規模最大的蜥腳類恐龍足跡群,形成於大約1.9億年前。該發現對研究中國侏羅紀早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恐龍腳印化石岩壁全景。 郭松波 供圖

赤水河邊岩壁:驚現250個「怪腳印」

當天中午12時許,記者驅車趕到茅台鎮岩灘村,這些「怪腳印」位於赤水河畔旅遊公路旁的一家酒廠後面岩壁上。這塊岩壁高約5米、長約10米,呈不規則分布,總面積約350平方米,呈80%坡度,為紫色砂岩,表面平整,質地堅硬。

這塊岩壁上,分布著許多大小不一的腳印痕,每個腳印均能清楚地顯示出腳掌和腳趾痕迹,腳趾印痕比腳掌約深,由此可推斷出,是某類大型動物行走時留下的腳印。隨機選擇一個進行測量,腳長32厘米,腳掌寬26厘米,腳趾處深約4厘米。這些腳印痕表面上看擺布得雜亂無章,仔細察看,卻能明顯發現一些腳印痕擺布很有序,前後一個印痕約間隔40厘米,並呈現出一條行走路線的軌跡。

2013年夏天,位於赤水河邊的這家酒廠在建設制酒車間時,考慮到其後側邊坡地帶岩層不夠牢固,遂對邊坡進行清理,清理至下部半米時發現這塊完整的岩石平面上,有著許多凹凹凸凸、深淺不一的印痕。據了解,這塊岩壁上大小腳印痕共約250個。

酒廠員工:瀏覽新聞疑是恐龍足跡

「這些腳印痕,裸露在岩壁上,並沒引起大家注意。」該酒廠員工郭松波說,去年7月23日晚上,他偶然瀏覽新聞時看到,相鄰的習水縣同民鎮境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新聞報道中的恐龍足跡,與酒廠後岩壁上的坑窪很相似。」仔細對比圖片,郭松波越來越懷疑這些印痕與恐龍有關,並拍下岩壁上印痕的照片,通過網路聯繫上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教授。當時,習水縣同民鎮境內追尋恐龍足跡,就是邢立達教授考證確認的。

記者電話採訪了邢立達,「我看到郭松波提供的照片後非常激動,初步推斷這些足跡是典型的侏羅紀早期蜥腳類恐龍所留,非常罕見,」邢立達回憶道,此處恐龍行跡的間距非常狹窄,爪痕迹較長,這是典型的早期蜥腳類恐龍的行跡特徵,也與中國西南如雲南祿豐等地發現的此類恐龍骨骼化石相吻合。

專家考證:1.9億年前蜥腳類恐龍所留

去年8月10日,邢立達教授邀約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一同趕往岩灘村進行調查。

隨後,他又邀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湯冬傑副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G.Lockley)教授,德國古爬行及兩棲動物博物館亨德里克·克萊因(Hendrik Klein)教授,以及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自貢恐龍博物館前館長彭光照研究館員,研究部主任葉勇研究館員等學者共同研究。

邢立達說,經現場勘查,確認酒廠岩壁上的印痕大多數系蜥腳類恐龍足跡化石。經測量的數據表明,恐龍足跡化石最大足跡長度有40多厘米,寬30厘米,腳趾處深約5—6厘米。恐龍足跡至少250個,其中97個組成可辨認的行跡,其餘153個沒有明顯的行跡,足跡點所在的地層為下侏羅統自流井組,距今約1.8至1.9億年前。

「足跡表明至少14隻恐龍在很短的時間內,彼此跟隨著穿過這片20米寬的區域。這些吃植物的恐龍體長約5至6米。」權威恐龍足跡學家馬丁·洛克利教授說。

蜥腳類恐龍是著名的恐龍分支,在各大陸甚至南極都有發現,它們的特點是具有小型頭部、長頸部、長尾巴以及粗壯的四肢。蜥腳類恐龍是目前已知陸地上出現過的最大的動物,包括許多知名的種屬,如雷龍、腕龍、梁龍等。

蜥腳類恐龍足跡:國內保存最好數量最多

邢立達介紹,這片岩壁在遠古時代是一片河灘,恐龍時常來活動,並留下足跡。後來,由於地殼運動,原本平鋪的河灘隆起,成為岩壁,恐龍腳印化石就留在了岩壁上。

據介紹,侏羅紀早期的恐龍足跡尤其難得,而國內侏羅紀早期蜥腳類恐龍足跡只有4處,分別是四川古藺、自貢富順,重慶大足和貴州畢節。但是,這些足跡點都不理想,存在交通不便、風化嚴重、數量稀少或保護難度大等問題,而岩灘村這片岩壁足跡,保存非常好,數量多,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和保護價值。

邢立達等專家還考察發現,岩灘村岩壁上的恐龍足跡,是群體性活動時所留,絕大多數都是恐龍由西向東行走時形成,越向東足印越深。「足印深的地方泥土越軟,可能更靠近河心。」邢立達說,這個細節透露了1.9億年前該處的水文信息。

另外,岩壁上大量分布的波紋狀圖案,被確認系古代水下沉積層上的水波紋痕迹化石。這些波紋證明該處並非激流,而是一片相對的靜水區。

記者採訪時看到,這塊蜥腳類恐龍足跡岩壁雖然地處這家酒廠後面,據目測,與現在酒廠下方滔滔奔流的赤水河垂直高差約200米。

意外發現:三趾型肉食性獸腳類恐龍

「在考察途中,我還偶然發現了此地唯一一個三趾型足跡,」彭光照回憶道,這種三趾型足跡是肉食性獸腳類恐龍所留,與常見的雞爪印類似,但是要大得多,長約20厘米,估計留下足跡的恐龍長度約2.5米。

有趣的是,足跡岩壁上還有一些特殊的延長的趾痕,學者推斷可能是蜥腳類恐龍游泳跡,這種極為罕見的足跡可能表明該地區在某些時候被水淹沒,一些蜥腳類恐龍游泳通過此地,其腳尖刮到地面而留下足跡。

湯冬傑對恐龍足跡岩壁上獨特的微生物席構造有濃厚的興趣,他表示,這些微生物席構造表明,岩灘村這個化石點很可能處於半乾旱狀態,對生物的多樣性不利。該推斷與世界上侏羅紀早期的其它恐龍足跡證據一致,即早期侏羅紀的蜥腳類恐龍足跡通常與半乾旱環境相關。在這種環境中,區域內可能存在重要的水源地,才能吸引恐龍來到此地,並在濕軟的地面留下足跡。

目前,考察隊的專家正在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制定保護方案,讓這片罕見的恐龍足跡群得到更妥善的保護,並發揮更大的科學與科普價值。

貴州都市報記者姚強 攝影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貴州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世界盃「擴軍」,中國隊有機會參賽嗎?
沿河青年浙江海寧見義勇為犧牲 追悼會數百人前來送別

TAG:貴州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