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秦始皇廢除了封建制,而選擇郡縣製作為國體?

為什麼秦始皇廢除了封建制,而選擇郡縣製作為國體?

原標題:為什麼秦始皇廢除了封建制,而選擇郡縣製作為國體?


本期話題


為什麼秦始皇廢除了上古以來沿襲不變的封建,轉而選擇郡縣制的作為國體呢?

壹 國體之爭

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王嬴政執政的第26個年頭,廣袤的華夏大地上第一次出現了由唯一的國家元首宰制中國版圖的盛況。


在前此十年的統一戰爭中,秦軍的鐵蹄以摧枯拉朽之勢將山東六國的社稷碎成一地瓦礫。

如今疆域東至大海,西極臨洮,北據河套、南抵五嶺的秦朝,比之從前偏安關中的秦國,大了十倍都不止。



在短短十年中打下這麼大一片江山,要採用什麼樣的制度才能對它進行有效的管理呢?在始皇帝召開的御前會議上,宰相王綰與廷尉李斯就這個問題爆發了激烈的辯論。作為朝廷的首輔,王綰並沒有被統一戰爭的迅速勝利沖昏頭腦。


相反,這位老成持重的政治家以冷靜的口吻提醒年輕的始皇帝:


帝國新佔領的原燕國、齊國和楚國的領土,距離首都咸陽太遠。


帝國的政治中心對這些新佔領區的輻射能力有限,除非及時克服這一難題,否則整個帝國將不可能如臂使指般地掌握在始皇帝陛下的手中。



如何加強秦帝國對新佔領區的管理?作為問題的提出者,王綰為始皇帝貢獻的解決方案是:


既然咸陽這個單一政治中心的輻射能力不足,那麼就應該建立多個新的政治中心,擴散行政輻射效力,而達成這一目的的方法就是:封建。將始皇帝的兒子們分封到各地為王,由他們代表始皇帝實施對新佔領區的統治。


鑒於首輔大臣的崇高地位與威望,王綰的這個建議獲得了大臣們的群起附和,除了一個冷眼旁觀的例外:廷尉李斯。


就在王綰的這番高論博得滿堂喝彩的時候,李斯卻不顧彼此的地位懸殊,憤而陳辭,對王綰的建議展開了激烈地抨擊。



李斯指出,周朝自開國以來便實施的封建制有一個原生性的致命缺陷:


天子和諸侯之間以血緣紐帶建立起來的親密聯繫必將隨著王侯世襲而逐漸疏遠。


到子孫們形同陌路,刀兵相向的噩夢就開始了。


一旦潘多拉的魔盒開啟,天子不但無法禁止諸侯之間的相互殘殺,甚至能否保全自己都將成疑。


因此,只有郡縣制才是唯一合理的國體制度。



對這場廷辯,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中只是簡略地記載了王綰與李斯的觀點,並告訴了我們廷辯的最終結果。

但這場寥寥數筆的辯論實則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它不但開啟了此後十四年間秦朝國祚的勃興與速朽,甚至預示了自漢高祖至漢武帝時期中國國家體制和行政管理方式的發展方向。要理解這場曾經決定了中國歷史命運的廷辯是非常困難的。


因為「封建制」、「郡縣制」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是最熟悉的陌生辭彙。在斯大林「社會發展五階段論」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我們,濫用「封建」這個詞的外延幾乎同於「美女」:只要不是男人都叫一聲「美女」,只要是皇帝統治下的中國歷史,一律貼個標籤叫「封建」。



在我們的思維慣性中,「封建」意味著抱殘守缺,而郡縣制則是中國專制集權政治開始的標誌。2012年,英國的BBC拍了一部名為《中國的崛起與動蕩》的紀錄片,紀錄片的主持人Niall Ferguson據說是一位英國的歷史學家。


在影片中,他是這樣講述秦始皇與中國歷史的:


秦始皇是統一這二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的第一人,而他的統治方法呢?獨裁。



一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這樣誤讀中國歷史我並不意外。


但真正讓我吃驚的是,我身邊的朋友,甚至學歷史的朋友也有類似的看法:將秦始皇視為阻擋現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獨裁」傳統的開創者。

現在,為了還原司馬遷筆下這段真實的秦朝史,就讓我們的故事從「封建制」和「郡縣制」講起。

貳 郡縣制與封建制

在那場討論秦朝國體問題的御前會議上,主張封建制的王綰官拜宰相,位極人臣,且有大批臣僚隨聲附和。


但為什麼王綰的意見卻最終沒能敵過人微言輕、獨持異議的李斯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當首先了解的是:國體的確立必須根植於國家的政治傳統之上。一個標新立異的體制橫空出世般地嫁接到原來的國家結構中,必將因為強烈的排斥反應而枯死。


秦朝選擇的郡縣制,是跟秦人的歷史傳統一脈相承的。



中國歷史上最早設立「縣」這一級行政機構應在春秋。之所以要設縣,直接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各諸侯國對新佔領區的控制能力。比如當時的楚國,今天我們已知的楚國十七縣中,有七個是滅掉毗鄰的小國而設的。其餘十個是利用邊境上的別都或者小國的舊都改建而成,沒有一個縣設在楚國的腹地。


從這個特點上看,設縣作為鞏固軍事佔領的後繼措施的意味相當明顯。


秦國設縣的歷史甚至早於同樣具有蠻夷底色的楚國。


春秋時期秦國最早的設縣舉措出現在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


司馬遷在《秦本紀》中寫道,這一年,秦國向「邽、冀戎」也就是今甘肅天水邽縣與冀縣一代的少數民族部落發動了進攻,在佔領這些地區之後,隨即建立了縣制。次年,秦武公又在之前討伐西夷亳王時所奪取的領土上設置了杜縣與鄭縣。



從這些記載看,秦國早期設立的縣都是為了加強對新佔領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控制,軍事性色彩非常濃。


直到公元前350年,推行變法改革的商鞅將秦國的邦畿之地整合為三十一縣,縣遂由原來的邊境軍事重鎮演變為普遍的行政組織。作為縣的上一級行政機構,郡的產生同樣是戰爭催生的結果。


當時間從春秋進入戰國之後,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愈發頻繁,規模也日益擴大。由從前偶爾數萬人加入的戰鬥演變為動輒數十萬人的血腥廝殺。


在新的軍事鬥爭形勢下,原來承擔著邊防職能的縣因為所轄兵力、物力有限,已不能有效應對敵國的大規模進攻了。



緊張的邊防形勢呼喚著一種新的能夠在較大地區範圍內集中若干縣的兵力、物力並且統一調度的防禦性組織,於是郡便應運而生了。戰國時諸侯國所設置的郡往往是並縣而成,郡治則設於防禦形勢關鍵,地理交通便利的縣。

秦國在一統天下的過程當中,設郡是隨著版圖的擴大而不斷向新佔領區推進的。而在這個過程當中,許多熟悉秦法的軍人就地轉為地方官吏,保證了秦國對新設郡縣的統治能力。


與郡縣在疆域拓展與邊境防禦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不同,秦人的封建,在秦朝建立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已經不具有地方行政管理的能力與價值了。被封賜采邑的秦國貴族僅僅享有徵收賦稅的經濟權力,無權干預地方行政,更不能調動軍隊。



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例子是:在秦王嬴政即位的第九年(公元前238年),他舉行了冠禮。


這意味著二十一歲的嬴政已經成年,即將親政。也就在這一年,嬴政之母趙姬的情人——長信侯嫪毐發動了叛亂。


可是這個權傾朝野的奸臣要是沒有秦王的御璽,即便在自己的封國太原也休想調動一兵一卒。


像這樣的封建諸侯,對加強地方控制又能有多大作用呢?


在王綰與李斯展開廷辯的那次御前會議上,議題是:如何加強秦朝對新佔領區尤其是偏遠的新佔領區的管理?從秦國建國以來開疆拓土的歷史經驗去分析,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是郡縣制!王綰封建諸侯的建議看上去更像是對西周建國的東施效顰。


這反映出秦朝短短十年的極速擴張讓部分朝廷重臣有點兒措手不及——從來沒經手過這麼大的家業,不曉得要怎麼才能打理得過來。


於是有了王綰這番荒腔走板的封建之說。

幸運的是,李斯的慷慨陳詞為秦朝的未來劃定了正確的方向。


--End--


歡迎走進小書房1538


微信公眾號:XSF1538


一個有趣有料的小房間


同文學來一場充滿溫情與敬意的邂逅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書房1538 的精彩文章:

孟津觀兵:一場籠罩著疑雲的聯合軍演
「辭卻斗大黃金印,嫁與梅花作丈夫」

TAG:小書房1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