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莫高窟,一千年一瞬間……

莫高窟,一千年一瞬間……

絲綢之路的珍珠——莫高窟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25公里處的大泉河邊,南北長約1600米,抬頭仰望那鱗次櫛比、重重疊疊的洞窟,猶如蜂巢鑲嵌在刀削斧劈的斷崖上,氣勢宏偉壯觀,頓時讓人肅然起敬,耳邊彷彿有鐵馬風聲懸響。莫高窟無疑是古絲綢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

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敦煌,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古老文明在此匯聚,各個民族在此集散,神秘的異域風情和古老的傳說讓人們對這裡生出無限嚮往。其中,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的敦煌莫高窟,更因其獨一無二的藝術、文化、歷史等價值成為不少人「一生必去」的勝地。

莫高窟號稱千佛洞,素有「東方盧浮宮」的美譽,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廟遺址之一。在一片沙漠戈壁中,一扇南北綿延約1600米的崖壁上布滿了洞窟,其規模之宏大無論遠觀或近看,都能給人以無盡震撼。

作為一顆散落於敦煌的明珠,莫高窟歷史之悠久也算得上無出其右,其開鑿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國時期。相傳前秦建元二年,僧人樂尊途經此地,怱見金光四射,如現萬佛。當下便在岩壁上鑿出了第一個洞窟,用於修行、宏法。自此以後,往來於絲綢之路的僧侶巧匠紛紛在這片崖壁上鑿洞建窟,將這裡打造成高低錯落、鱗次櫛比的「牆壁上的圖書館」。隨著絲路逐漸繁榮,莫高窟發展更為興盛,在武則天時期達到頂峰。

莫高窟的發現

提到莫高窟,就不能不提「王圓籙」,俗稱「王道士」。

王道士在為第17窟(現編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後,出現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藏經洞文物發現後,王道士並沒有認識到文物的珍貴价值,而將它作為巴結交識官吏的贈物禮品。他從藏經洞中取出部分寫卷、佛畫等,分贈肅州兵備道廷棟及本縣官員鄉紳,此為藏經洞文物流出之始,(歷史上真實的王道士,雖然不懂文物,但是他愛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運輸他至愛的經書時造成破損,看到送給當地官員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後他才變成了所謂的「賣國賊」)

由此,一個個悲壯的、令國人恥辱的故事啟幕。

莫高窟的毀損

1.1905年10月,俄國人奧勃魯切夫是最早來到敦煌藏經洞的外國人。他僅以6包劣質石蠟為餌就輕易地從王道士手中換走了600多卷文書和寫經,開啟了敦煌盜寶的大門。

2.1907年,接踵而至的是英籍匈牙利人、考古學者斯坦因。他最終只用了200兩銀兩,便換取了24箱寫本、繪畫和5大箱文物藝術品帶走。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莫高窟,又以500兩銀兩向王圓籙購得了570部敦煌文獻。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這些藏品現躺在大英博物館博物館。擁有與敦煌相關的藏品約1.37萬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

3.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在洞中揀選了三星期,最終以600兩銀兩為代價,獲取了1萬多件堪稱精華的敦煌文書,他盜走的經卷是最有價值的與最精華的。比如有關道教經典的卷子幾乎全被伯希和盜走了,大約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裝滿10輛大車,運往巴黎。大都入藏法國國立圖書館。

4.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掠走約600件經卷。

5.1914年至1915年,俄國奧登堡率考察隊到敦煌和莫高窟,不僅掠走大批經卷寫本,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多塊壁畫。

6.1920~1921年間,在蘇俄十月革命國內戰爭中失敗的數百名沙俄白匪逃竄出國,從新疆越過邊界到中國後被拘留。最終被安置在莫高窟長達半年之久。匪軍在絕望潦倒中,洞窟壁畫就成了他們恣意發泄的對象。他們在壁畫上任意塗抹、刻畫,並在洞窟內燒炕做飯,致使大批壁畫被火燎煙熏。

7.1924年,當英國人斯坦因和法國人伯希和將文獻資料幾乎搬空之後,又一個強盜--美國人華爾納,將莫高窟大量的雕像和壁畫殘忍地切割下來掠走。

8.1940~1942年,國畫大師張大千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共待了兩年七個月。期間為了臨摹壁畫,竟將壁畫一層層的剝去,毀損的壁畫共約有30餘處。

經過一個世紀的流散,敦煌遺書的確切數字已無從知曉。據統計,中國現存敦煌文物2萬件,世界各地的敦煌遺書約有5萬餘卷,分散收藏在10個國家的博物館和研究機構中,日本、印度、法國、英國和俄羅斯成為了敦煌文獻重要的收藏點。

目前,所有唐宋時期的壁畫均已不在敦煌。伯希和與華爾納先後利用膠布粘取了大批有價值壁畫,有時甚至只揭取壁畫中的一小塊圖像,嚴重損害了壁畫的完整性。

即使到了今天,沙蝕的惡劣影響,甚至是遊客參觀時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汽,都在加速這莫高窟的毀滅。大片的顏料剝落,岩壁出現龜裂…

莫高窟的修復

為了人們可以不停欣賞敦煌藝術,親近敦煌藝術,從1944年起,敦煌研究院想出了複製敦煌石窟的辦法。

常書鴻是當年巴黎最出名的中國學生,作品被裡昂國立美術館、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收藏,如果一直在藝術創作道路上走下去,前途不可限量。然而在法國塞納河邊的舊書攤上看到伯希和編著的《敦煌石窟圖錄》的他,被那些靈動精妙的壁畫、莊嚴肅穆的彩塑深深震撼了他,他不禁感嘆這麼一座藝術寶庫竟然就深藏在中國內地,而中國卻少有人知曉。

常書鴻在於右任、梁思成、徐悲鴻的鼓勵和促成下,加入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1943年,常書鴻和幾個人坐著一輛破車,中途又換成駱駝,終於來到了心心念念的敦煌。那裡實在可以說是一片廢土,天高雲淡,滿目黃沙,一座座石窟群靜穆地坐立其中,與世隔絕,孤獨又慘淡。

印在紙上的那些畫像終於真切地出現在常書鴻面前,她們不僅美,還帶有太多損毀的痕迹,美得讓人揪心。

莫高窟第320窟南壁 壁畫被剝取後的疤痕

唐,張議潮統軍出行圖,156窟

156窟是經變畫最多的洞窟之一,壁畫上卻有大片焦黑,上個世紀20年代一批俄羅斯士兵們被收容在此,生活做飯使得大片壁畫被熏黑,還颳走了牆上的金箔。

敦煌當地多風沙,基本都是光禿禿的,洞窟里常常堆滿沙土。根據常書鴻女兒常沙娜回憶,常書鴻在莫高窟生活幾十年,每年都要種樹,樹林一直向北面延伸,越來越多,如今敦煌大片的綠色,許多是當年常書鴻和眾多敦煌保護者栽種的。為了給洞窟裝上門,他常常去縣城動員官員、商人們做功德。不到兩年,他的妻子陳芝秀因為生活艱辛和種種家庭矛盾而離開了他。

1945年,敦煌藝術研究所被教育部撤銷了建制,導致許多人離開莫高窟,人力也短缺了。為了討說法,常書鴻變賣了大多數家當前往重慶,經過近一年的斡旋終於保住了研究所。欣慰的是,還有更多的年輕人自願來到了敦煌,還有董希文、張琳英、烏密風、周紹淼、潘潔茲、李浴、範文藻、常沙娜、段文傑、史維湘等一大批藝術家和專家學者,還有今後成為他妻子的李承仙。

常書鴻則像生根一般駐紮在這個窮鄉僻壤,1949年,他拒絕了國民黨當局將敦煌展品運往台灣的命令,又組織保衛小組使石窟在當時一片混亂的局面下免受洗劫。若不是常書鴻的固執守護,如今除了台北故宮,可能還會多一個台北敦煌。

敦煌1944-1949年這段時期,後來被稱作「看守式保護」,常書鴻苦行僧一般的執著,最終使這座巨大的文化遺產沒再受到更多的破壞。但是文革期間常書鴻身心均受到極大傷害,直到1977年才完全恢復工作。

1994年,常書鴻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的遺願,家人和研究院的同事們將他的骨灰埋葬在莫高窟九層殿的對面,這裡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拐點,也是他最後的歸宿。

常書鴻的墓碑上刻著五個字「敦煌守護神」,在這個充滿神佛的地方,被稱為「神」的凡人,只有他一個。

謹以此文

獻給那些為敦煌莫高窟奉獻青春和生命的偉大藝術家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再無聊的時光都是限量 的精彩文章:

TAG:再無聊的時光都是限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