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建正當時 九寨溝震後一周年再現新「童話」

重建正當時 九寨溝震後一周年再現新「童話」

一年前的8月8日夜,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讓「童話世界」滿目瘡痍。今年6月下旬以來,受持續強降水天氣影響,九寨溝景區先後遭受「6.25」、「7.10」山洪泥石流災害、九寨溝縣二道橋山體崩塌,在建項目遭受嚴重損失,部分建設工程一度被迫停工,嚴重影響了災後重建項目進度。

無情天災幾度襲來,九寨溝沒有屈服!九寨溝景區管理局沒有屈服!在州委、州政府堅強領導下,九寨溝景區管理局上下迸發出空前凝聚力,以更加堅韌的意志,在大災難後勇敢前行。

「時間緊、環境差、戰線長、任務重」,這是九寨溝景區管理局所面對的工作現狀。但九寨溝管理局上下沒有退縮、沒有抱怨,而是主動接受任務、想方設法克服不利因素,樹立「不怕疲勞、連續作戰、搶時間、趕進度」的觀念,把災後恢復重建當作全局頭等大事來抓,倒排工期、挂圖作戰,牢固樹立攻堅意識、時效意識,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全面提速災後重建進度。

「用三年時間基本完成災後恢復重建任務,世界休閑度假旅遊目的地吸引力顯著增強,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新樣板,努力把景區建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典範,早日向世人重新展現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的獨特魅力。」九寨溝管理局局長趙德猛如是說。

365天,四季輪迴,萬象更新,「8·8」九寨溝地震一周年。如今九寨溝管理局正按照全面完成省、州既定的災後恢復重建目標,一步一個腳印、井然有序地開展恢復重建工作。「建設一個新的家園,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九寨溝!」神聖的使命激勵著災後重建的建設者,九寨溝景區災後恢復重建正高速、有序進行。一處處蒙塵的景點重新閃亮,一條條破損的道路再次通達,一個個村莊恢復往日祥和,一個新的九寨溝景區正在滿目瘡痍中涅磐重生。

生態恢復不允許一點破壞

人工清理震損林地,是九寨溝生態環境修復保護的先導性工作。參與清理震損林地現場指揮人員告訴筆者,樹木全部清理後,才能在原地著手生態恢復。

世界自然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中國第一個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對於頭頂無數光環的九寨溝來說,生態環境的無可比擬是讓她閃亮世界的最主要原因。

世界自然遺產地遭受地震破壞在國內尚屬首次、國際上也很罕見,九寨溝景區內的火花海、諾日朗瀑布等知名景點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到底如何修復,是放置等待自然修復,還是人為介入的人工修復?擺在面前的這兩條路該做怎樣的選擇?

事實上,這兩種修復方式都各有利弊——人工修復即便復原了外表,卻是「虛假的完整」,一定程度上會失去景點原本獨天得厚的「生態韻味」;自然修復雖然過程漫長,且一些破壞嚴重的地方很難完全復原,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卻可以讓一些景點在即便受損的情況下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殘缺美」。以諾日朗瀑布為例,地震時出現了裂縫,極有可能發生次生災害。如果採取人為干預措施進行修復,需調動大量鋼筋水泥,水泥漿等雜物難免沾留在地面上,影響景區美觀。而如果放任水從裂縫中流走,那麼瀑布終將消失,留下的將是「缺憾」,而非「殘缺美」。

事實上,九寨溝景區內災後自然生態系統總體保存仍較完整,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那麼修復方式究竟選擇自然還是人工?九寨溝景區管理局迫切需要將這樣的對矛盾進行有機的統一。

去年,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指導恢復重建的綱領性文件——《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推進九寨溝地震災區科學重建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美麗新九寨的決定》,在五大重建任務中,「科學推進生態環境修復保護」位列第一位。這意味著,九寨溝災後恢復重建不搞大開發,將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災後恢復重建全過程,努力把災區建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推進民族地區綠色發展脫貧奔康的典範。

修復有了指南,建設有了方向。自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正式啟動以來,九寨溝景區管理局按照九寨溝地震災區科學重建、綠色發展的要求,把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放在首要位置,牢固樹立大生態、大環境觀念,統籌自然恢復與人工治理、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地震直接破壞的生態修復與災害影響的生態保護,加強森林生態系統建設、濕地生態系統修復、水生態環境保護,最大限度恢復自然生態功能,著力維護世界自然遺產的完整性和突出普遍價值(OUV),探索世界自然遺產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三區」融合推進生態修復的四川實踐。

無論是地災治理還是道路建設,無論是房屋重建還是基礎提升,九寨溝管理局都絕不允許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加快重建速度。不亂砍一棵樹、亂挖一片草,呵護生態、敬畏自然,在九寨溝景區管理局早已深入人心。

目前,九寨溝已著手制定詳細方案,按照「尊重自然,適度干預」的修復原則,實施諾日朗瀑布、火花海等遺產點的動態監測與保育,對判斷不會再發生次生災害的地方,則選擇自然修復保持「殘缺美」,力求最大程度保持和維護自然遺產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據了解,九寨溝景區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共有14個項目,總共計劃投資39031萬元。九寨溝景區管理局將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生態環境修復保護任務,以達到自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逐步恢復、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生態環境總體質量基本達到震前水平、珍稀瀕危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重新展現獨特魅力的重建目標。同時,將建成跨部門多領域生態環境自動檢測、監控、預警的大數據信息化平台,用現代技術手段監測災區生態環境。

地災治理不放過一個角落

崩塌、泥石流、滑坡……也許在一年以前,誰也沒有想到原本綠樹蔥籠、山水有靈的九寨溝景區,卻在地震後與這些驚險的地災辭彙緊密相聯。

眾所周知,地震所帶來的惡劣影響不僅是那一瞬間強大能量爆發所產生的驚人破壞力,表層土壤和岩石鬆動、植被損毀等造成的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災害同樣破壞力巨大,而其發生的隱蔽性、突發性更在今後的長時間內威脅到景區安全。

今年6月25日,九寨溝景區內突發百年難遇的山洪泥石流災害。儘管此次災害的發生很大程度上受到短時間內的強降雨的影響,但地震「後遺症」所產生「內因」同樣不可忽視。不將地質災害以及隱患點及時進行治理,如果遇到突發情況這些災害點很有可能擴大。

事實上,早在災後恢復重建之初,九寨溝管理局已經認識到地災治理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工程,必須不遺餘力。一直以來,景區管理局把地災防治作為生命工程,按照「預防為主,分類施策,合理避讓,重點整治」的思路,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統籌考慮生態環境與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強化調查評價、監測預防、工程防治以及應急能力建設為核心的綜合防治體系,以保障景區群眾和未來重新開放時遊客的生命財產安全。

地災治理刻不容緩!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州重建委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確保「8·8」九寨溝地震景區災後恢復重建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儘早完工,確保三年全面完成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建設,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的通知》、《阿壩州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加快「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前期工作的批複》等省、州相關文件精神,九寨溝管理局在過去的一年不斷加快地災防治工程項目建設。

7月底,荷葉寨下行0.5公里處崩塌樁板攔式牆工程完工。「這項工程的完工,能夠有效攔截高處120米的滑坡隱患,為下方道路施工提供了安全保障,並能在今後景區重新開放後保障遊客安全。」管理局規劃建設處高級工程師蹇代軍介紹道,儘管該工程目前還未正式通過驗收,但在施工結束後,該工程項目已經開始發揮作用。

地質災害防治,不僅需要對可能發生的隱患進行被動攔截,更需要一定程度的主動防護。黑角橋右岸崩塌主動柔性防護網也於近日完工。與攔式牆的被攔截不同,主動網是將隱患點覆蓋以防止岩石脫落,而在安裝主動網之前,施工人員會先進行清危工作,以確保主動網能最大程度發揮作用。

上覆蓋、下攔截,不僅是對地質災害的治理,更是對可能危險隱患的有效預防。「地質災害治理不僅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還直接影響到是景區未來發展,我們不會放過一個可能發生危險的角落。」據九寨溝管理局副局長劉春龍介紹,在第一期災後恢復重建中,九寨溝管理局將完成89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而在接下來的第二期災後恢復重建中將完成58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道路建設不留下一處阻礙

「災後重建,交通亮劍。」走進九寨溝景區,修復受損道路的施工現場一片繁忙景象,勞動的號子在山谷中久久回蕩,讓這八個字顯得更加真切。

地震震裂了公路,震塌了橋樑,但震不毀九寨溝管理局的堅韌的意志和決心。對九寨溝管理局人來說,災後道路建設是一次艱難的實踐,更是一場難打的「硬仗」:重建新路,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遵循,3個重建項目、逾12億元的計劃投資,如何高效有序地在3年內基本完成?全局上下面對艱巨的任務沒有選擇退縮,硬是一致發出這樣的錚錚誓言:發揚「感恩奮進、求真務實、吃苦耐勞」的九寨精神,在災後重建工作中打頭陣、當先鋒,力爭用一年多的時間完成各項恢復重建任務,把九寨溝管理局的為民情懷和九寨精神鑄進堅實的路基中,鐫刻在平坦的路面上,讓景區早一天通行更暢。

「這幾天天氣轉好,我們抓住有利時機,調集人力、物力加快修復受損公路,針對災後路面受損嚴重、坑洞較多的情況,搶抓時間進行施工,確保早日完成道路建設任務。」負責道路建設的規劃建設處副處長徐明才告訴記者,晴天搶著干、雨天巧著干,晚上挑燈干、雙休日加班干,幾乎是每一個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建設的「標配」狀態。

「拼」——早已深入每位重建者的骨髓,成為九寨溝管理局道路建設「攻堅戰」的主旋律。

九寨溝管理局和施工單位一起緊緊抓住有利施工天氣,掀起一波又一波施工熱潮,老虎海、犀牛海畔等地的施工現場都呈現出熱火朝天的工作局面,挖掘機、裝載機的轟鳴與人工的號子聲混雜一起,響徹在九寨溝景區的山川湖泊。

項目建設不僅需要埋頭「苦幹」,更要科學「巧幹」。「在景區道路施工過程中,我們增加了輕質泡沫混凝土。」在犀牛海景點旁的道路路基建設施工現場,工程人員朱圻向筆者介紹說,泡沫輕質土因其密度小,自重輕,可以避免因路基自重太大、豎向承載力不足導致的路基、路面開裂變形,並且泡沫輕質土在澆築施工過程中相較傳統混凝土澆築方便快捷,養生周期短,對環境影響小。此外九寨溝景區自然景觀優美,但生態脆弱,環保要求極高,針對海子周邊道路恢復採用預應力管樁加泡沫輕質土的處治措施,能夠在保證道路恢復和行車安全的同時,減少傳統路基處治方案在施工過程中對自然景觀的破壞和水體的污染。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重建絕不能簡單地重來!我們不僅要修路,還要以重建為契機,全面提升景區公路橋樑的建設水平和保障能力。這批災後重建項目完成後,不僅僅是簡單的修復,標準和質量都遠遠高於災前水平,提高道路橋樑的承載能力和抗災能力,為遊客提供可靠安全的通行服務。」九寨溝景區管理局副局長丁素琴堅定地說。

基礎設施不降低一點檔次

突如其來的大地震不僅破壞了「童話世界」的美麗意境,更是讓景區內大部分基礎設施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

由於道路重建工作造成了景區道路的臨時中斷,上方棧道重建項目的建材無法運往施工現場。可棧道施工現場並沒有因為材料還未到來而冷清——拆除舊棧道、挖掘基坑的工作依然熱熱鬧鬧地進行著。

「這個基坑還要再挖深一點,這樣才能安裝得更加牢固。」走進景區棧道施工現場,九寨溝管理局工作人員賀蜀江正在指揮著工人進行施工,對於基坑深度的要求,賀蜀江不會忽略哪怕一厘米的差距。他告訴記著,道路建設工程的同事們很是努力,而棧道重建項目上的同志們也鉚足了勁兒,他們會趕在道路重新可行的時候把其他工作做完,到時候直接安裝木料,爭取早日完成棧道的重建。

「地震造成的破壞十分嚴重,景區內基礎設施重建難度很大。」在九寨溝管理局副局長仁青周看來,基礎設施重建面臨著重重困難,但同時也為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帶來了契機。

他告訴筆者,相比於震前,此次重修的棧道不僅加大了基礎工字鋼的尺寸,還從國外專門進口防腐木材,不僅增強了棧道的承載、抗災能力,更極大程度上增加了使用壽命。

基礎設施曾經的落後和地震中損毀的情況,在景區內的村寨中格外明顯。過去,由於景區的相對封閉性,景區內幾個村寨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相對落後。特別是生活用電,原來的電線已經開始無法負荷日益增大的用電需求,大部分村民依然拉著露天電線,家中也還在實用鋁芯花線,既影響了景區的美觀,也增大了用電安全隱患。

「即將開始施工的村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僅會將露天電線全部入地,還會將對部分村民負載能力不夠、安全隱患大的自用電線進行替換。」九寨溝管理局規劃建設處副處長秦建勛告訴筆者,除了輸電線路以外,排水管、通訊線路也將統一進行入地、入管處理。

一條條老舊的排水溝被挖開,旁邊排放著一些黑色的排水管、電線管和通訊線管,這邊,工人們正在挖開的排水溝中作業;那邊,一輛挖掘機和一輛運輸車正在清理著土方和雜物……在九寨溝景區道路旁,管網的重建改造正在緊張的進行中。據了解,「三管」入地後,九寨溝管理局將進行統一管理,未來無論哪種線路需要施工,都不用進行二次開挖,直接在規定的地方接入管道即可。

「老舊設施讓人『堵心』,以後樹林裡面、海子旁邊都看不到鋪在地上的管子了,不僅讓我們的景區更加美麗,還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雖然一些基礎設施重建工程會給當地群眾的生活帶來不便,但所有人都特別理解,大家都知道這些都是惠民工程,會為它點贊,因為讓九寨溝景區變得更加美麗是所有人的心愿。

「恢復為主,兼顧提升。在原址原規模重建的條件下,我們不斷進行景區基礎設施升級改造,適度安排對景區發展具有全局性、標誌性的提升項目,為把九寨溝打造成世界旅遊目的地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九寨溝管理局黨委書記徐榮林說道。

(來源:中國網)

北京龍景園旅遊規劃設計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景園旅遊規劃 的精彩文章:

TAG:龍景園旅遊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