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音希聲」鄧稼先

「大音希聲」鄧稼先

鄧稼先全家照

大音希聲,語出《老子》,意思是大美之音是不多聲的,浮詞無意,實幹真音。「兩彈元勛」鄧稼先正是用生命來向人們詮釋大音希聲精神內涵的科學巨匠。

未敢忘憂國

20世紀50年代,在中共中央領導下,全國開始集中力量研製鞏固國防的核武裝備,對核理論有著很高造詣的鄧稼先被納入黨中央的視線之內。

再也不能照顧妻兒老小,也不能與家人通信聯絡。面對這種情況,鄧稼先雖有著深深的歉意,也只能埋藏在心底。1958年10月的一天,鄧稼先回到家中向妻子表白了將去很遠地方工作的消息。

「調到哪?!」妻子許鹿希被突如其來的離別怔住了。「這不能說。」鄧稼先答。「做什麼工作?!」許鹿希接著問。「這也不能說。」鄧稼先答。

許鹿希沉默了,她明白自己的丈夫肯定是要去執行科研方面的保密任務,淚水已浸濕了眼眶,過了半晌,接著又問:「那你給我地址,我要和你通信。」「這……也不行,」鄧稼先哽咽道:「我的生命從此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生命就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聽到這兒,許鹿希哭了,她沒再多問,只是默默地流淚。鄧稼先忍著上涌的情感,接著說道:「我今後恐怕照顧不了這個家,這些全靠你了。」

這一年,許鹿希30歲,兩個孩子大的4歲,小的只有2歲。

重擔挑在肩

1959年6月,蘇聯單方面撕毀援華協議,撤走了全部專家和關鍵技術。面對這種背信棄義,以鄧稼先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在黨中央的有力支持下,主動投入到自力更生的科研當中去。在沒有相關資料、缺乏實驗條件的環境下,鄧稼先帶領研究團隊從零起步,一日三班倒、從不畏繁難,用最原始的算盤工具運算極繁瑣的各項數據,數年時間奇蹟般完成了重任。

在開始完全獨立的研究摸索後,對在關乎原子彈試驗成敗的核心領域,鄧稼先得出了與蘇聯方面完全不同的結論,是堅持己見還是盲從他人,路向的不同必然涉及成功與否。鄧稼先以堅定的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走出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尖端科研之路。事實證明,鄧稼先選對了研究方向。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解決了「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科研成果,對我國的核武器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不妄求人知

1964年10月,由鄧稼先簽字最終確定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方案。同月16日15時,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蘑菇雲騰空而起。此刻,幾乎所有在場的科學家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鄧稼先雖然也是熱淚盈眶,但面對這些年含辛茹苦的成績所得,他已是什麼話都說不出來了,因為這一刻,既是鄧稼先不辱使命的一份交待,也是鄧稼先給家人的萬言家書。

通過儀器檢測的數據得出來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試驗水平,已遠超過美英蘇法等核大國第一次試驗時的水平。可即便在取得如此的偉績後,鄧稼先也沒有自滿,從不炫耀。在經過短暫的休息後又立即投入到無聲耕耘的科研中去,繼續開展接下來的氫彈工作。1967年6月17日,距原子彈爆炸僅兩年多時間,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一速度遠超法國所用的8年、美國所用的7年和蘇聯所用的4年。物理學家楊振寧對此曾說,原子彈與氫彈爆炸成功的日子,「是中華民族完全擺脫任人宰割時代的新生日子!」

丹心向月明

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一次空投核彈試驗中,降落傘沒有打開,核武器未被引爆,而是直接摔向地面。正當科學家們為此感到萬分揪心之際,鄧稼先並未多言,他不顧同事們的極力勸阻,隻身奔向事故現場,彎下腰搜尋,低著頭認真查找,力求儘快確定核彈落點。而在找到核彈後,鄧稼先為在第一時間找出事故的原因,他顧不得生命安危和輻射的巨毒侵蝕,用雙手捧起含有劇毒放射物的碎彈片,仔細觀察、展開分析。此時,一個極高智商的科研專家在強烈責任感的驅使下竟變成了外人眼裡的絕頂「傻子」,正是由於這個舉動,猛烈的放射物侵進了他的身體。隨後,鄧稼先還堅持要自己裝設置,並第一次以院長的權威對助手們命令道:「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

1985年,鄧稼先被診斷為直腸癌,第二年就已經病入膏肓,但他仍不忘祖國的國防事業。這一年,除中、法兩國外,其餘核大國都達到了在實驗室用計算機模擬核爆的試驗水平,所以,他們以條約方式聯合主張核禁試,想藉此來限制中國。面對這種情況,鄧稼先敏銳察覺到美蘇等核大國的技術水平已經接近理論極限,如果中國不搶在時間節點前實現預期的發展目標,就很可能被西方國家的條約劃線所遏制。在3月和5月連續做了兩次手術的鄧稼先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那段時間裡,「要搶時間」是他重複最多的一句話,並用最後的氣力,為祖國留下核武發展的建議報告。那時,他住在醫院,病情日益加重,時常疼出一身冷汗,可即便這樣,鄧稼先仍忍著極大痛苦,找來各種文獻資料,與于敏合寫了一份關乎中國核武未來發展藍圖和實現途徑的《建議書》。當他的妻子捧著這份沉甸甸、關乎國防命脈的《建議書》走出病房時,鄧稼先叫住了妻子,他只說了一句話:「這比你的生命還重要。」

鄧稼先在臨終前,曾留下三句話。第一句是對妻子說的,「苦了你了」;第二句是對自己說的,「永不後悔、死而無憾」。他為國辛勞一生從未後悔;最後一句則是對後人的一份囑託:「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來源:本報,摘編自《人民公僕》2015年第7期 陳光/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組織人事報 的精彩文章:

我與改革開放
記者走基層·匠心尋覓4

TAG:中國組織人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