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Yann LeCun遭三位UC伯克利教授連懟:雙重職位多重危害

Yann LeCun遭三位UC伯克利教授連懟:雙重職位多重危害

郭一璞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高校教授同時兼任企業研究人員,這在目前的AI圈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不過,最近就有3位UC伯克利的教授站出來反對:

「有些人啊,在公司花80%的精力,給學校才留20%的精力,他一個人,怎麼服務好兩家機構?」

說這話的正是UC伯克利EECS系的副教授Ben Recht、教授Alexei Efros、以及跳槽去UIUC的David Forsyth。

雙重任職傷害學術界

在這篇名為《一人無法侍二主:雙重職位的危害》的文章中,三位教授提到了Facebook在僱傭學校教授時的「八二法則」:在Facebook工作的教授們,可以把80%的時間花在公司,20%的時間用在學校。

在這三位教授看來,學校和公司是兩個不同的社區,而兩者驅動研究的價值觀不同,在學校是好奇心驅動研究,而在公司則是企業利益驅動研究。因此,目前流行的這種雙機構兼職模式有三大壞處:


1.傷害學科

教授們不再因為好奇心而從事研究,轉而為公司利益從事研究,違背了學術界應當承擔的社會角色。


2.傷害學生

教授和學生們長期共事才能有效的指導學生,而教授大部分時間在別處工作則意味著很多課程被取消了,教授們成為了企業利益的代言人。


3.扼殺創新,傷害未來

創新的本質在於不破不立的創新精神。而如果一位教授80%的時間產出的成果都歸公司所有,則不免受制於人。

三位教授還指出,目前這種簡直模式弊大於利,而有利之處主要在於教授可以提高收入、研發覆蓋百萬用戶的產品,而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哪些顛覆性的創新往往是由企業界做出來的,這也是學校同意這類雙機構兼職方案的原因。

而如果企業界真的想要幫助計算機科學的研究,完全可以通過贊助獎學金、僱傭實習生、開源資料庫和讓學術界人才使用工業規模的計算資源來實現,但不要挖走教師們,然後說這對學術研究有好處。

雖然這篇文章沒有指名道姓的針對Yann LeCun,但它點名了Facebook,還多出引用了Yann LeCun的公開回應文章,頗有一絲與Yann LeCun為首的Facebook人工智慧實驗室叫板的意味。

LeCun:我可沒挖人

對Facebook從學術界挖人的職責從上個月就已經開始了,LeCun還專門寫了兩篇文章來申明Facebook人工智慧實驗室的人才引進進展和自己對產學研合作的支持。

LeCun說,Facebook從同一所大學最多僱傭5個人,並且均為兼職,保留學校的教職,同時還投資了一些學術項目,為有潛力的博士生提供獎學金,為法國公共機構資助伺服器。

LeCun認為,這種雙機構兼職模式大有好處,不僅有益於人工智慧產業,也有利於教授、學生和研究人員們,利於整個行業。

產學研結合是個趨勢,學術界和產業界之間的合作次數從2012年的12672增加到2016年的25962,整體翻了一番。商業、金融、法律、醫學等多個領域都採取這種產業界與學術界合作的方式。

而AI研究的飛速進展也依賴於這種雙機構兼職模式。根據斯坦福、Adobe等多家機構的數據,AI研究的花費、創業公司數量和需要的人才數量近些年都成倍增長,如此缺人的狀態下,AI研究還能進展順利,主要歸功於產業界和學術界的合作。

這種合作能讓學術界的人才獲得高算力和大規模的訓練數據,同時也讓參與產業界的知名教授們不至於中斷自己的職業生涯。

同時,Facebook生產的AI軟體工具也反哺了學術界,被數百個團體用於高能物理、天體物理學、生物學、醫學成像、環境保護和許多其他領域的研究。

吃瓜網友各站隊

而看到這篇文章的吃瓜網友則表明了不同的態度。有跟著三位教授一起吐槽的:

「時間八二分?這可不是兩個機構兼職,這是企業的研究人員順便去教個課。」

也有反對文中觀點的:

「看那些產業界大型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吧,很多人去產業界根本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研究、更快地迭代。」

「大部分學術工作都是為了學術基金,不是什麼好奇心。要是大學希望教授們不要成群結隊地跑去科技公司,就應該給錢,然後別讓教授們搞那些浪費時間的破事。大學應該在爭取人才的道路上勇於競爭,哭哭啼啼的抱怨教授們不再恪守清貧、專心學術,有毛用?」

「呵呵,我都不知道該從哪兒開始吐槽。

我對學術界的了解是,每個人都爭先恐後地搞資金、發paper,可沒有人問過錢是從哪兒來的,很多項目的錢(甚至可能是大多數)都是從國防部來的,明明白白的要製造武器。

教授們呢?花好多時間寫資助提案。就跟找風投一樣,月復一月,還搞不到多少錢。

所以努力了一輩子也不過如此:底層出身,讀6年CS的PHD,這6年沒錢賺還必須接教授的活,甚至浪費時間做不是自己研究方向的工作,然後再做幾年博士後,這都不一定能謀得一個教職

此外,傷害學生那部分讀起來像是個糟糕的笑話。學生受苦是因為大多數大學請的都是研究性教授,而不是講課型教授,頂尖的研究型學校蔑視教授本科生。」

還有人覺得三位教授沒說到點子上:

「請那麼多知名學者主要目的是為招聘背書,這樣才有更多畢業生願意加入這些創業公司啊。而且,對於學校來說也是一樣的,如果在研究方面落後了,教授跑了,就沒人申請了。」

「這事還是得看工資啊,除非你呆在物價極低的地方,學校開的工資完全沒法提供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教授們也是人,也想活得好。除非給CS教授跟商學院一樣高的工資,不然大家還是都跑到產業界去。」

周博磊:明明是產學雙贏

MIT的周博磊博士也同樣看到了目前流行的學術界和產業界的融合。

周博磊博士觀察到,現在計算機成為了最熱門的專業,其中尤其以AI最為搶手,海量創業公司群雄並起,進入了AI的戰國時代。

AI學術界和產業界越來越融合,一方面國內外許多AI方向的大學教授都在各類AI公司兼職,另一方面學生們也長期呆在各種AI公司實習。對教授和學生來說,同樣是開展研究,在公司有強大的計算資源、海量訓練數據和強大的工程團隊做支持,能產出更優秀的成果;而對公司來說,僱傭學術界人士接觸到了學術前沿,提升了自身研發能力,同時還節約了成本——畢竟實習生的薪資比全職人員低很多。

傳送門

最後,給大家留下三位教授原文的傳送門:

http://www.argmin.net/2018/08/09/co-employment/

還有周博磊博士的知乎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692038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加入社群

量子位AI社群19群開始招募啦,歡迎對AI感興趣的同學,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復關鍵字「交流群」,獲取入群方式;

此外,量子位專業細分群(自動駕駛、CV、NLP、機器學習等)正在招募,面向正在從事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及研究人員。

進專業群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復關鍵字「專業群」,獲取入群方式。(專業群審核較嚴,敬請諒解)

誠摯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編輯/記者,工作地點在北京中關村。期待有才氣、有熱情的同學加入我們!相關細節,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復「招聘」兩個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量子位 的精彩文章:

不懂高數,所以我用這本書入門深度學習
李飛飛親口跟我們說:離職Google是假新聞

TAG:量子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