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Road》——「垮掉的一代」的精神聖經
《On The Road》
豆瓣7.0
導 言
電影《在路上》改編自傑克·凱魯亞克同名小說,小說於1947年一經問世,便引發了美國年輕人的強烈共鳴,更引起了評論界的巨大爭議。
自此,傑克凱魯亞克成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
也許傑克凱魯亞克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小說能在美國甚至全世界引起如此之大的反響,促使了無數的年青人踏上漫遊之路。
可以說,《在路上》可以和馬克吐溫的《哈克貝里芬歷險記》和弗·斯科特·菲茲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相提並論,三者都被視為探索個人自由和拷問「美國夢」承諾的小說。
二戰後,美國物質極大繁榮,中產階級生活富裕,到處一片紙醉金迷。成長於此的年輕人一邊融入在物質帶來的極大享受,一邊卻陷入精神的空虛,渴望實現自身價值。
「叛逆的一伙人」試圖用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他們將一切疑惑和煩惱拋諸腦後,只是執行這個時代所給予他們的崇高的使命——移動。
1979年,好萊塢大導演科波拉買下了這部小說的版權,但拍攝一直沒有執行。直到多年後,才找到了沃爾特·塞勒斯。
終於,這部由沃爾特·塞勒斯執導,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加內特·赫德蘭、薩姆·賴利等主演的公路電影在2012年成功上映。
簡 介
影片中,賽爾是一名青年作家,朋友卡洛是一位詩人,二人通過朋友介紹結識了來自丹佛剛從少管所釋放的迪安·莫里亞。
這個極具破壞力又充滿魅力的西部青年帶著年僅16歲的妻子瑪芮露(克里斯汀·斯圖爾特飾)來到紐約,幾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
迪安身上散發的瘋狂、不羈讓賽爾和卡洛十分著迷,甚至迪安離開紐約時,卡洛也與之一同隨行離開。
留在紐約的賽爾和家人表面過著循規蹈矩的生活,但內心已受到迪安來信的狂熱鼓舞。終於,賽爾不久也踏上行程,獨自搭車前往丹佛。
一路上遇到過滿載著炸藥的司機,也遇到過去西部秋收的大卡車,賽爾終於來到丹佛。
此時的迪安為了過上體面的生活,開始和有體面職業的卡蜜兒交往,另一方面卻放不下迷人的瑪芮露而暗中來往,此時的卡洛也陷入對迪安狂熱的愛中無法自拔。
著迷於迪安的極致自由和對生活的無限激情,賽爾也開始了探索自我的過程。
在返回紐約的途中,賽爾與同在加利佛尼亞秋收的單親母親特里發生了一段短暫的戀情。
1949年的聖誕夜,迪安又拋棄了懷孕的卡蜜兒,帶著瑪芮露和另一個新婚的好友驅車三十多個小時來找迪安。
……
這些人一有借口就橫越美國來回穿梭,沿途尋求刺激。但其實,他們真正的旅途卻在精神層面。
他們追求藥物和性帶給身體的極致愉悅,甚至跨過道德的界限,最後身體只保留下最原本的感覺。
在瘋狂過後,他們又陷入迷茫和沉思。
這些人用極致的自由和身體的極致愉悅來尋找精神的維繫所在。
如果說逾越了大部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那他們的出發點也僅僅是希望在另一側找到信仰。
書中,迪安·莫利亞是西部原始力量的代表,他粗野率性,自由不羈。他是賽爾的榜樣,是無限自由的美國夢的現實版本。
《在路上》引起了無數年青人的精神共鳴,喜愛搖滾樂的朋友應該知道痛仰樂隊的《在路上》,其出處就在這裡。
奧斯卡·王爾德曾說過,「感官能夠拯救靈魂,靈魂能夠拯救感官。」這樣看來倒和凱魯亞克不謀而合。
影片結尾,瘋狂的青春已然遠去,而對生命價值的沉思仍然繼續。
你要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條在任何地方、給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
影片或許對原著的解讀並不夠完美,有興趣的童鞋不妨買原著閱讀。
>>>
THE END
GIF
GIF
無論是風裡,還是在雨里,我都在這裡守候著你~


TAG:美杜莎文藝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