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陪伴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陪伴

點擊「OC海外校園」可快速關注

有限的時間裡,父母陪伴孩子去經歷上帝無限的祝福,這種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文 | 晨牧

1

鄭喬伊告訴我說:「不是我們選擇讓孩子在家教育,是沒有辦法,如果沒有離開自己的國家,肯定會送孩子去公立學校上學。」

喬伊是一位外籍媽媽,我認識她的時候,她已經有了3個孩子。大兒子13歲,性格開朗,笑起來露出一排整齊潔白的牙齒;二兒子9歲,比起哥哥顯得內向,常抿著嘴笑;最小的兒子才3歲多,表面上是個萌萌的小嬌兒,其實很有個性。

安靜秀雅的喬伊不但是全職媽媽,也是全職在家教育的老師,她給我講了她的從教之路。她的中文並不熟練,但講起兒子在家上學的故事,眉眼中全是笑意。

喬伊在大學裡讀的是文學院,個頭是班裡最高的,身材修長的她自然有不少追求者,要不是因為信耶穌的緣故,她肯定會跟其中一位追求者結婚,住在自己的國家,過著優越的中產階級的生活。可是她從上帝那裡得到呼召,要來中國。因為這個不能被忽視的聲音,她暗自等待一位有同樣呼召的弟兄。

喬伊等來了志同道合的另一半,結婚前,她沒對未來的生活做過多的設想和計劃,比如住房啊,生活環境啊,孩子的教育條件,等等。她和丈夫只知道一點:倘若我們顧念上帝的事,他必定會顧念我們的事。

大兒子的教育過程有點複雜,他們在昆明的時候,當地有國際學校,孩子直接送去那裡讀書。喬伊說,大兒子非常喜歡那個學校,以至於他們要舉家離開昆明,搬到比較偏遠的三線城市時,已經讀初中的大兒子非常捨不得。

在新的城市,沒有國際學校,也進不了本地學校,在家教育就成了喬伊唯一的選擇。

2

在家教育(Home School)最早源於美國,它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在美國,與在家教育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支持都很完備,從數據上看,2016年全美約有230萬學生選擇在家教育,但在中國,這還只是極少數人「特立獨行」的選擇。

喬伊使用美國體系的在家教育教材,他們購買了全套課程,以及教科書、練習冊等,做了相應的學習規劃,然後將孩子完成的作業提交到在線課程平台上,進行打分和評估。

這有點像把學校搬回了家。喬伊和丈夫對3個兒子的教育做了分工,媽媽是校長,爸爸負責教數學、體育課,媽媽則負責教授剩下的其它的課程。孩子們按照制定好的課程表學習,上午是主要的學習時間,下午進行興趣培養和做一些項目實踐。

看起來他們貌似找到了教育孩子之道,可踏上這條路以後,才發現並非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有趣。

和其他選擇在家教育的父母不同,那些父母做了功課,有心理準備,而喬伊不是,她一直以為自己陪孩子走過幼兒教育後,就大可交給學校,從此之後自己可以邊工作邊照顧家。

大兒子從小在國際學校接受教育,有一班文化背景各異的同學和老師,他的社交能力很強,是學校的明星。走向青春期的他,正是精力旺盛,需要朋友的時候,所以第一次聽父母在禱告時提到另一個城市的名字,他的心咯噔一下,「不會是要搬家吧?」

喬伊和丈夫非常尊重大兒子的想法,畢竟其他兩個兒子還小,他們給孩子們介紹要去的城市,每天晚上一起為未來要去生活的地區禱告。每天晚餐時間,每人都要分享一件自己對那個城市的了解。漸漸的,富有冒險精神的大兒子非常渴望去那裡看看。

就是這樣的冒險精神,讓他們像一支團結緊密的探路者小分隊,面對在家教育這條路,唯一的地圖就是仰望信靠上帝。父母和孩子共同了解和探討課程,制定了學習規劃,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興趣和特長,制定除了必修課之外的其他課程。

在實施在家教育的過程中,喬伊發現她和丈夫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老師,從某一個方面講,他們只是孩子們的陪讀者或輔助者。

3

周圍不少人會好奇喬伊的3個孩子是怎麼在家上課的。喬伊認為,在家教育其實沒有正確或是錯誤的方式,除了購買現成的課程以外,還可以自己編教材。喬伊選擇購買課程,然後根據孩子們的需要,做一些修改。

10歲左右的孩子,最需要的是3種基本技能:閱讀(Reading)、寫作(Writing)和算術(Arithmetic)。上午,孩子們會比較專心地坐在「教室」里,完成學習計劃,下午就比較自由,可以根據各自製定的興趣計劃,閱讀或是做「調研」。

喬伊覺得在家教育中最寶貴的一點就是閱讀,之前大兒子在國際學校上學,他讀些什麼書,雖然她知道,卻沒有太多機會交流。

現在除了知道孩子們在讀什麼書,而且也會有針對性地給他們推薦一些書。他們還建立了家庭圖書館,父母把自己的一些書和孩子們的書放在同一個書櫃里,這樣,孩子們也有機會接觸到大人們的書。

有次,13歲的大兒子,在一篇作文里引用了路易斯(C.S Lewis)的一本書中的一段話。是有一天,他翻看這本書時,這段話曾被爸爸用熒光筆勾出來。他覺得和爸爸有種心有靈犀的感觸。

在家教育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能鍛煉孩子自己去尋找學習資源的能力。比如,大兒子對人文歷史很感興趣,所以喬伊便啟發他去了解當地民族。

大兒子便饒有興趣地上網查資料,還去了當地的圖書館和博物館。在調查過程中,他發現雖然自己不懂當地語言,可只要露出燦爛的微笑,就沒有人不想和你說話。

喬伊也鼓勵熱愛美食的小兒子,去了解當地特色的麵食。為此,他們一家人每周兩次去麵館吃面,且每次去不同的麵館,吃不同的面,還跟飯店老闆和廚師聊關於麵食的做法和來歷。回家後,二兒子會把這些聊天內容認真地記錄下來。

4

每每談及在家教育,難免讓人擔心,「孩子不在大集體中生活,會不會變得孤單?」「在家教育的孩子社交能力會變弱嗎?」起初喬伊也有這方面的擔心。

慶幸的是他們有3個孩子在家教育,這算是一個「小班級」了,另外,他們很快結識了城裡其他在家教育的家庭,十來個孩子,每個星期有大概兩次相聚,他們結成興趣組,一起踢球,看電影,組織戲劇表演社。

如果在公立學校,孩子雖然會有一大群同學,可是真正進入各自生活,有時間交往的朋友並不多。喬伊的3個兒子很快有了各自的好朋友,特別是靦腆內向的老二,他在小團體中似乎更有機會表達自己。

喬伊說孩子的表達能力,特別是情緒表達,非常重要。不怕孩子犯錯誤,就怕孩子犯了錯誤不敢說,把內心隱藏起來。陪伴孩子們的時間越多,喬伊也發現3個兒子各有各的表達方式,有些方式是自己能理解的,有些卻比較困難。她盡量不把孩子作比較,也不根據自己的感覺去判斷他們。

喬伊和丈夫都是偏內向的人,不太喜歡錶露心裡的感受。他們的父母也是非常嚴厲的人,「父母整天忙碌,沒有時間陪伴我們,更沒有時間與我們交流。」喬伊說到自己的童年,有一絲悲傷。

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孩子與父母關係建立的黃金時期,對許多家庭來說,這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喬伊說要不是在家教育,她和丈夫也不會如此深入地了解孩子們的需要。

他們也覺得,在家教育讓他們有機會享受孩子,聖經上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詩篇》127:3)若孩子是上帝的賜福,承受福氣該是感恩喜樂的事。

孩子在成長,他們夫妻二人也在成長。制定課程計劃時,他們得跟孩子們商量;孩子遇到的任何問題,幾乎都能在第一時間與他們討論。大多數時候,他們要剋制自己太快說想法,他們學習聆聽,給孩子們成長的空間和時間。

5

在家教育孩子的父母,為孩子付出那麼多,對他們的將來應該會有很高的期待。問及喬伊是否會邊教育,邊為孩子設計將來所學的專業?她笑了笑說,那不是她的責任。她和丈夫的責任是按照上帝的帶領養育他們,他們從不問孩子,「你長大後要做什麼?」這樣的問題對10歲左右的孩子毫無意義。對孩子來說,做一個健康和快樂的人才是最重要

喬伊說其實無論在家教育,還是去公立學校,孩子們都在不斷地探索自我。這個過程對他們來說,是新奇的,也是辛苦的。作為父母,他們無意讓這個過程簡單順暢,他們只想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夥伴

心愿固然是好的,可孩子畢竟需要有獨立探路的時間和空間,那時候,喬伊和丈夫能做的就是放手,相信自己的孩子也在上帝的帶領之下。

大兒子在家裡結束了兩年半的初中課程後,考入了東南亞一所國際學校讀高中。剛去學校時,他做了一件特立獨行的事,那就是把衣服前後調轉穿,老師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就想嘗試這種穿法,沒錯吧?」後來,他還做了幾件別出心裁的事。聽到老師的彙報,喬伊夫妻起初也感到困擾。

難道他們對孩子管教太嚴?難道在對兒子的教育中哪裡有了疏漏么?作為在家教育的父母,承擔的不只是養育孩子,還有教育孩子的責任,孩子的「不良」行為很容易讓父母感到內疚。當他們安靜下來禱告,感受到的是兒子在異國的孤單,他的行為也許只是為要引起關注。

不論怎樣,他們夫妻決定全家人一起去大兒子的學校去看望他。

那是一趟意想不到的旅行,一家人分離後重聚,不用說太多話,他們便給予了彼此非同尋常的鼓勵。

6

如今喬伊大兒子已經考取他們本國的一所大學,寒假時,他還是會趕回中國的西北,他覺得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春節期間,我見到了他,他已經不再是初見面時的那個靦腆少年,1.9米的大個子,帥氣而有活力。

當我問他,作為一個在家教育的實踐者,又在異國長大,現在回到本國念大學,有什麼感受?

他說,因為他在基督教教育體系下的私立學校上學,也有在家教育的經歷。和其他同學比,他的思維沒那麼敏銳靈活。因為從小到大,有些領域,在家裡和學校里,父母和老師不會和他做更深入的探討,也不贊成他獨自去探索。

從一定程度上講,這樣的限制也是有益的,在大學裡,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充斥著太多迷惑不清的思潮和形形色色的選擇,若是帶著開放性的思維,去嘗試和接受,生活就會變得很混亂。

無論是舍友,還是同學,不少人羨慕他對自己信仰的堅持,對自己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有穩定和自如的態度。

他學的是國際關係專業,在學校里已經體現出過人的社交能力,他覺得這點要歸功於從小成長的環境與接觸到的多元文化,而且在小集體里長大的他,自信心和安全感都比較強。

喬伊讓我讀了大兒子高中時寫的一篇散文:

「爸爸是我的生物學老師,他和我去散步,他的話不多,我的話也不多。我們去看一顆樹,一棵站在深冬寒風中的樹。我們觀察那些皸裂的樹榦,彎曲的樹枝,樹枝上覆蓋著積雪。我以為爸爸要給我講關於樹的知識,誰知爸爸晃動樹枝,雪花簌簌地掉進我的衣領。我笑了,爸爸也笑了。」

喬伊說丈夫看到兒子的文章,眼睛裡竟然有淚水流出。當年他們選擇聽上帝的呼召,離開家國,又在孩子們沒有學校可去時,勇敢地選擇在家教育,他們所做的就是順服與相信。

無論為孩子選擇哪一種教育形式,其實父母或者學校能給與孩子的都很有限,喬伊和丈夫覺得他們能在有限的時間裡,陪伴孩子去經歷上帝無限的祝福,這種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OC 的精彩文章:

夕陽下的思念

TAG: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