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你以為定義生命結束很簡單,那就錯了

如果你以為定義生命結束很簡單,那就錯了

死亡之謎應該從三個方面去考慮:

1、遺傳基因。

2、後天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

3、物質世界的時間本質

我認為能夠準確回答出上面三個點的內容,那麼就相當於破解了死亡之謎。

死亡這個詞,是我們人類發明。如果只把我們當作物質來講,那麼在這個宇宙中的所有物質,是沒有死的。就像上面談到的,在物理學上,死亡只不過是一種能量從一種形式到另一種形式罷了。。其實你仔細想想一塊石頭的命運,地球的命運……原來都是上面三點所決定的。

人與物竟然是如此的相親。所有的死亡,都證明了殊途同歸。從這一點來講,一塊石頭的境遇,竟然不差於人類。如此相親,如此相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保護自然。這也是為什麼說保護自然,保護動物,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因為我們生活在他們的周圍,他們組成了周圍的環境。

現在我們來談談人類和動物的死亡之謎。

死亡是相對於生命體存在(存活)的生命現象,指維持一個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學功能的永久終止。能夠導致死亡的現象一般有:衰老、被捕食、營養不良、疾病、窒息、自殺、他殺、餓死、脫水以及意外事故還有死刑(如槍斃),或者受傷。絕大部分已知的生物都會不可避免的經歷死亡。

幾乎所有的動物,如果不會死於外部危害致使的生物功能受損,它們最終都會死於衰老。唯一已知的例外是燈塔水母,人們認為它實際上是長生不老的。非自然死亡因素有自殺和他殺。如果把所有的原因加起來,全世界每天大約有15萬人死亡。

生理學死亡現在被看成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事件,被認為指示死亡的條件是可逆的。瀕臨死亡時,漸漸對外界的環境疏離,臨終者進入意識模糊,生命跡象瀕臨消失,身體部分器官開始壞死,呼吸和脈搏極為微弱,需依賴維生系統。

在死亡過程中,生死分界線位置的取決因素已經超越了生命體征的存在與否。一般來說,用臨床死亡來判斷法律死亡既非必要,也不充足。如果一個病人心臟和肺都在工作,但已經被判定腦死亡,即使臨床死亡還未發生,也可以宣布法律死亡。事實上,隨著科學知識和醫學的進步,對死亡精確的醫學定義反而變得更加問題重重。

如何定義死亡的概念對於人類理解死亡這個現象至關重要。有許多科學方法解釋這個概念。例如在醫學中實踐的腦死亡,將死亡定義為大腦停止活動的時刻。

定義死亡的一個困難之處就是如何將其與生命區分開。作為一個時刻,死亡似乎是指生命終結的那一刻。然而,判斷死亡何時發生,需要在生與死的概念之間划出精確的界限。這個問題有困難,因為人們對生命的定義很少有共識。

人們可能會根據有沒有意識來定義生與死。當意識從大腦消失的時候,可以說一個存活的生物死亡了。然而,這種方法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缺陷:有許多生物雖然活著,但可能並沒有清晰的意識。(例如單細胞生物)。

這種方法引申出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定義意識,因為現代的科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對意識給出了很多種定義。定義死亡的問題給在醫學上定義死亡帶來了挑戰。

對於死亡的另一些定義關注於某種東西的停止。在這種情況下,「死亡」僅僅描述了某種東西停止了的狀態,例如生命。因此,定義「生命」也就同時定義了死亡。

歷史上,試圖定義人類死亡的精確時刻問題重重。死亡曾經被定義為心臟停止跳動或者呼吸停止,但是心肺復甦和心臟除顫的發展表明這個定義是不夠的,因為呼吸和心跳有時候可以恢復。

醫學上甚至記錄到有人雖然沒有心跳,但由於動脈的肌肉夠強,代替已停止跳動的心臟輸送血液,使其依然能維持生命,過去被認為是死亡的因素不能應用於所有的情況;即使沒有正常運作的心臟或肺,如果使用一組生命維持系統,器官移植或者心臟起搏器,生命有時候仍然可以持續下去。

現今,如果一個人需要確定是否死亡,醫生或驗屍者通常會使用「腦死亡」或者「生物死亡」來定義一個人的臨床死亡;當一個人的腦電活動停止,他就會被認定死亡。根據推測,腦電活動的結束意味著意識活動在大腦的終結。然而,意識活動的停止必須是永久的而非瞬態的。有些情況下,人的意識活動會暫時停止,而人並沒有死亡,例如非REM睡眠狀態或者是昏迷。腦電圖可以比較容易地區分死亡與睡眠狀態。

然而,一些學者認為「腦死亡」的範疇也是有問題的。例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倫理學系的高級教師富蘭克林·米勒博士就指出:「……然而,20世紀90年代末,學者們就越來越質疑人的腦死亡與死亡的等同性。因為有證據顯示,有的病人已經正確地確診為這種狀態(腦死亡),他們被機械通氣系統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展現出了一組生物學功能。這些病人維持著一些能力,包括維持著循環和呼吸、控制體溫、排泄廢物、癒合傷口、對抗感染,而且更戲劇性的是孕育胎兒(存在「腦死亡」的婦女懷孕的案例)。」

一些人認為維持意識只需要大腦新皮質,他們主張只用腦電活動的停止來定義死亡。最終,死亡的標準可能只會是認知的永久不可逆消失,以大腦皮層的死亡為證。在當前和可以預知的醫療技術下,將死人的思想和人格恢復是沒有任何希望的。

然而,目前世界上的很多地區已經採用了更加保守的死亡定義——整個大腦(而非僅僅是大腦新皮質)腦電活動的不可逆消失(例如美國的統一死亡判定法案(英語:Uniform Determination of Death Act)(UDDA))。2005年,特麗·夏沃的案例將腦死亡和人工維持的問題提到了美國政治的桌前。

即使是以整個大腦的死亡作為標準,腦死亡的判定也很複雜。有時候,特定的藥物、低血糖、缺氧或者低體溫症能夠暫時抑制甚至停止大腦活動,這時,腦電圖就會檢測出偽電脈衝。正因為如此,醫院會有判定腦死亡的協議,其涉及到在特定情況下以長時間間隔測定腦電圖。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加護病房醫師喬拉,利用腦電圖監看七位注射鎮靜劑而昏迷的瀕死心臟病患的腦部活動,注射鎮靜劑的目的,在於讓這些病危者可以止痛,但發現他們已經沒有血壓時,腦電波的活動卻突然增加,歷時30秒到3分鐘不等,就有如完全清醒一樣。而在腦波激增的活動結束之後,這些病人就確定死亡。

喬拉指出,隨著血液流動減慢、含氧量降低,腦細胞會在一小時內發出最後一次的電能脈衝,由腦部的一部分開始串聯擴散開來,這其間會讓當事人有強烈精神活動的感覺。他估計有80~85%的瀕死者出現這種腦電瀑布,60~100Hz的γ波神經振蕩,可能與正面的瀕死經驗有關。

一些佛教僧侶在進行正面的冥想時,亦出現γ波。Jimo Borjigin的老鼠實驗也發現類似的γ神經振蕩。這種腦電瀑布或腦波激增的停止,是否可當成死亡的定義,仍待研究。

很多中國人都知道這樣的情況,一個人臨死的時候,有那麼一會很精神,我們稱之為「迴光返照」,此時將死之人頭腦清晰,表現自然。和上述腦電波使人有強烈精神活動的感覺,是相一致的。

但一些僧侶也可以通過冥想達到這種狀態,也就是達到瀕死體驗狀態,就說明這不應該作為嚴格判斷死亡標準。

有人提出「瀕死四階段」理論:第一階段是腦波混亂期,若瀕死者從此階段存活,可能有一生回顧與負面的瀕死經驗。第二階段是腦波微弱期,若從此階段存活,可能沒有任何記憶,大多數瀕死存活者屬於此類。第三階段是腦波激增期,大腦開動其全部「防禦機制」,大量分泌神經傳遞素,這些神經傳遞素又會釋放出無數影像和感覺信息,造成正面的瀕死經驗。第四階段是腦波停止期,進入此階段可推斷死亡。

在一些文化中,死亡不僅僅是一個單獨的事件。好了,現在來看看我開頭提到的死亡之謎三要素。

1.遺傳基因。

很明顯,大家都知道,在動作界,強者往往擁有生育權,這對於遺傳來說,是很好的事。同樣人類女性也會選擇更健康的男人做為自己的配偶。而哪些違背自然法則的人,比如近親繁殖,所帶來的往往是不幸的結果。

一個人的壽命,一定會受到遺傳影響。現代研究顯示,尤其是女性的遺傳,對於壽命的影響更大。比如說線粒體。

人類線粒體出現問題會導致線粒體病,線粒體病是一大類遺傳代謝病,線粒體病主要包括:母系遺傳Leigh綜合征,線粒體肌病,多系統疾病、心肌病、進行性眼外肌麻痹,線粒體肌病,肌病,糖尿病和耳聾、共濟失調舞蹈病、細胞外基質慢性遊走性紅斑、進行性眼外肌麻痹、肌紅蛋白尿電機神經元疾病,鐵粒幼細胞貧血、MERRF-線粒體肌病、線粒體肌病、共濟失調並發色素性視網膜炎、家族性雙側紋狀體壞死、共濟失調並發色素性視網膜炎、家族性雙側紋狀體壞死、骨骼肌溶解症、嬰兒猝死綜合征等等疾病。

線粒體病遺傳方式複雜,導致疾病的原因主要由核基因和線粒體基因造成,臨床表現複雜,確切病因的診斷十分困難,往往通過大分子酶學活性檢測分析並結合遺傳學基因分析的雙重手段確定病因。

線粒體基因組屬於母系遺傳,為了避免新生兒缺陷,產前媽媽的線粒體基因組分析十分必要。

通過上面的病症,相信你已經相信了遺傳對於壽命是絕對有影響的。

但這依然不能說明關鍵的死亡答案。我覺得真正的答案是:細胞的死亡和再複製。

我們知道線粒體是直接利用氧氣製造能量的部位,90%以上吸入體內的氧氣被線粒體消耗掉。但是,氧是個「雙刃劍」,一方面生物體利用氧分子製造能量,另一方面氧分子在被利用的過程中會產生極活潑的中間體(活性氧自由基)傷害生物體造成氧毒性。

生物體就是在不斷地與氧毒性進行鬥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氧毒性的存在是生物體衰老的最原初的原因。線粒體利用氧分子的同時也不斷受到氧毒性的傷害,線粒體損傷超過一定限度,細胞就會衰老死亡。生物體總是不斷有新的細胞取代衰老的細胞以維持生命的延續,這就是細胞的新陳代謝。

我們知道,人體大概2周就換一次皮膚,很多皮膚屑會掉落,那就是死亡的細胞。線粒體被稱為細胞活力的工廠。線粒體的平均周期是10天左右。我覺得這不是巧合,是吻合的。也就是說人體細胞一月大概換兩次。

2009年諾貝爾獎就是關於端粒和端粒酶

人的染色體的末端,是端粒【是線狀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端粒是重複的鹼基序列。在分裂過程中,DNA的複製,由於是不同時的,一個作為先導鏈,一個通過岡崎片段合成的後隨鏈,到了複製最後,為了複製的完整,端粒上的鹼基就會丟失一段。每複製一次,端粒少一點,到最後端粒沒了,細胞就沒法複製了,就掛了。

摘自獨立學者,科普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科普書籍《探索生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遁者起名閣 的精彩文章:

我翻山越嶺找來了這些句子,能看到我們也算有緣
世界上最孤獨的話語:對不起,我終於老了

TAG:靈遁者起名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