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這把刀相比,三萬六千次鍛打的章丘鐵鍋原本不值一提!
手工鍛打鐵鍋
2018年2月,隨著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熱播,好多人都被「章丘」鐵鍋圈粉。節目中稱,章丘手工鐵鍋需要歷經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經受三萬六千次鍛打。人們對傳統手工藝的嚮往和敬畏,通過一口鐵鍋集中爆發。手工鍛打是人類鐵器史上一項劃時代的工藝,歷史悠久,然而真正把這項工藝發揮到極致的,卻不是製造鐵鍋,而是手工鍛造花紋鋼刀,即聞名遐邇的手鍛大馬士革刀。
手鍛大馬士革刀
手工鍛打,是把金屬加熱到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可塑性,然後用力捶打。鐵器時代的早期,人們用這種方法給金屬塑性,鍛打成刀劍、鍋鏟等需要的形狀。除了塑形之外,反覆鍛打還可以讓金屬的結構更為緻密,各種微量元素的分布更加均勻,從而提高鋼鐵性能,以及表面的平滑程度,甚至抗銹性能。
古代推動鍛打工藝不斷革新的最大動力,是武器製造業。為了製造出更加鋒利、堅韌並且耐用的刀劍,古代工匠嘗試把幾種不同硬度的鋼材疊放在一起,加熱到1000多攝氏度,摺疊鍛打成一體。然後加熱,繼續摺疊鍛打。這樣反反覆復,最終製作出多種材質混合在一起的原始合金,這就是最早的人造鋼鐵合金。最早通過摺疊鍛打大規模製造鋼鐵合金的,是古代西亞一代的波斯和斯里蘭卡人工匠。他們採用印度烏茲地區出產的一種高硬度坩堝鋼為原料,和印度較低但韌性較好的其他鋼材混合,摺疊鍛打,製造出威名赫赫的大馬士革刀。傳說一把優秀的大馬士革刀,可以凌空砍斷飄落的紗巾。波斯騎兵衝鋒時,手握大馬士革刀,手臂伸展,利用馬匹衝鋒的速度,就能把敵方士兵的臂膀齊刷刷砍下來。
手鍛大馬士革刀
西方科學界認為,摺疊鍛打大馬士革刀為西方現代合金工業奠定了基礎。直到現在,大馬士革刀仍然受到世界各地刀劍收藏家的喜愛。
製作一把優秀的大馬士革刀,可不止三萬六千次鍛打那麼簡單。首先需要選擇合適的基材,一般是硬度較高的碳鋼,和硬度較低的熟鐵,以及含鎳的輔助材料。然後加熱,鍛打,摺疊,在加熱,再鍛打,再摺疊。西方一名發燒友曾經嘗試過鍛打100萬層的大馬士革鋼,並錄成視頻放到互聯網上。
羽毛紋手鍛大馬士革刀
經過摺疊鍛打的大馬士革刀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刀身布滿奇妙的花紋,這是不同材質混合在一起摺疊鍛打形成的截面花紋。作為現代收藏品的大馬士革刀,既要考慮刀的硬度,韌性,鋒利度,還要考慮花紋的深淺明暗,造型寓意。匠人工坊鍛打的羽毛紋大馬士革刀,花紋呈現放射型,好像一根瑰麗的羽毛,堪稱大馬士革刀當中罕有的珍品。
匠人工坊是一家手工刀坊,傳承古法,製作純手工大馬士革獵刀,茶刀。溝通交流,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匠人工坊


※歷史上劍是被刀取代了嗎?其中有個大誤解!
※民間鐵匠再出神作:大馬士革刀無心
TAG:匠人工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