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年前,一日本人來中國後再未回國 千年後,中日兩國都為他樹碑

千年前,一日本人來中國後再未回國 千年後,中日兩國都為他樹碑

陝西西安興慶宮公園內,有一座紀念碑;無獨有偶,日本奈良也有一座紀念碑。這兩座看似相隔萬里的紀念碑,卻有著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紀念一個日本人。這個日本人曾在一千多年的唐朝,有著很高的地位,唐玄宗請他當外交大使,李白和王維都為他寫詩。

這個人就是阿倍仲麻呂。此人究竟有何貢獻,為何能得到如此之高的待遇?還要從日本學習唐朝文化說起。

眾所周知,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高峰,經濟文化對周邊國家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大家都爭相學習。日本學習唐朝文化方式很簡單,通過派遣遣唐使、留學生以及僧人。

在眾多的遣唐使中,阿倍仲麻呂就是其中的一個傑出代表。阿倍仲麻呂出生於698年的奈良,從小酷愛唐朝文化。19歲時,阿倍仲麻呂成為日本龐大遣唐使團中的一員。

與其他遣唐使相比,阿倍仲麻呂是幸運的,他見識到大唐的繁榮,這個19歲的日本人決定留下來,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唐朝文化中。有資料顯示,阿倍仲麻呂在唐朝生活了十五年。如果沒有重大意外,阿倍仲麻呂應該在唐朝娶妻生子了。

公元752年,阿倍仲麻呂決定回到日本,他在向唐玄宗辭行時,寫了一首詩,「慕義名空在,輸忠孝不全。報恩無有日,歸國定何年。」唐玄宗非常感動,也作了一首詩回應,「日下非殊俗,天中嘉會朝。念余懷義遠,矜爾畏途遙。漲海寬秋月,歸帆駛夕飆。因驚彼君子,王化遠昭昭。」

天意弄人,東回日本途中,阿倍仲麻呂遭遇了颱風,隨船飄到了如今的越南海岸。同時,阿倍仲麻呂一行還遭到了當地人的攻擊,歷經千辛萬苦後,他又回到了長安。

不知為何,阿倍仲麻呂再也沒有回到日本。此後,阿倍仲麻呂擔任過安南節度使,最後官職北海郡開國公。770年,阿倍仲麻呂以73歲的高齡病死於長安。在唐朝為官期間,阿倍仲麻呂和李白、王維等大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鑒於阿倍仲麻呂的貢獻,中日兩國都為阿倍仲麻呂樹立了石碑。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李白誤以為阿倍仲麻呂海上「遇難」後,寫下了著名的詩作《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參考資料:《日本遣唐使》、《新唐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三姨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象棋棋盤有「楚河漢界」,現實中在哪?不是條河,跟你想像不一樣
溥儀:我命不好 杜聿明:都當了皇帝,還不好?溥儀的回答讓人感嘆

TAG:十三姨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