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米其林摘星王」盧布松Robuchon驟逝,為什麼說他足以撐起一個時代?

「米其林摘星王」盧布松Robuchon驟逝,為什麼說他足以撐起一個時代?

上周一(8月6日)據英國《鏡報》和法國《費加羅報》報道,法國世紀級的名廚Jo?l Robuchon喬·盧布松因胰腺癌於瑞士日內瓦辭世,享年73歲。他是世界上收穫最多米其林星星的傳奇廚師(最多曾在2016年時坐擁32顆米其林星星),英國知名大廚Gordon Ramsay戈登·拉姆齊也是他的弟子。

Gordon Ramsay和法國名廚Alain Ducasse都紛紛發文悼念

「如果只是把盧布松比喻為一位廚師,有點像是你稱呼畢加索是畫家;帕瓦羅蒂是歌手;肖邦是琴師。」著名的美食作家Patricia Wells曾這麼形容。

盧布松可以說是當代極具影響力的「料理之神」,他的成名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末期,當時法國料理界處於「新法餐(Nouvelle cuisine)」潮流後期,以更加簡約、味道清淡,但擺盤精緻的菜肴取代舊時的繁冗、厚重的古典法餐。他在新法餐的基礎上,不斷注入自己新的靈感和理念,融合成一種盧布松式的「現代法餐(Cuisine moderne)」。

盧布松捧著的Ratte土豆是土豆泥美味的關鍵之一

用少量的食材,精準地烹調,表現它們的原味,是盧布松的烹飪哲學。他的知名菜肴——土豆泥Pommes Purée,就是最為經典的例子。

盧布松的經典土豆泥原料很簡單:土豆黃油牛奶,沒有什麼獨家配方。它蓬鬆綿軟又滑順的口感在90年代末期,可以說是「風靡世界」(當然至今仍然很受歡迎),吃過人都認為這道菜幾乎可以被譽為「完美土豆泥的終極版本」,許多餐廳更是爭相仿效。

獨立裝盤而不是放在主菜的邊上,也是當時這道菜標誌性的特點之一。

如果說土豆泥代表了盧布松料理風格上的「純粹」,各式的「圓點裝飾」可以說是他對於料理恆久堅持並追求完美的展現。

曾經在盧布松旗下餐廳實習過的廚師Eric Ripert,在他出版的回憶錄中曾提到:「如果你現在拿出紙筆,並開始畫90個完美、工整、間隔一致的圓,畫完之後我可以看著這些圓,並很清楚指出哪些地方盧布松會不滿意。試想我們用的還是蛋黃醬和糖漿,我常常在畫了幾個小時的圓之後,不禁思考盧布松究竟是一個天才還是狂人。當然,答案是兩者皆是。」

魚子醬龍蝦凍(上)

圓點是法餐中常見的裝飾,盧布松的圓點自成風格

盧布松許多經典的菜肴都帶有這些密集的圓點裝飾,例如出現在旗下多家餐廳菜單上的前菜——魚子醬龍蝦凍,擺成圓盤狀的魚子醬被正正好72個、大小一致的「花菜泥」所環繞,每一點花菜泥上還再點了綠色歐芹泥做點綴。

相當受到歡迎的甜點「巧克力慕斯」一樣帶有圓點裝飾,上頭薄薄的巧克力片用3點杏子醬、3點樹莓醬做裝飾。「圓」這個標誌性元素可以說貫穿了盧布松餐廳里的各式招牌菜肴。

盧布松的經典菜肴有很多形式,「口感」和「溫度」的堆疊卻可以說是這些菜肴共通的靈魂,同時表達的也是盧布松「精準」的烹飪技法,「魚子醬伴脆炸溫泉蛋」便是其中的代表。中心的蛋先低溫慢煮sous-vide,再裹上外頭的脆皮一起去炸,蛋黃還要維持會流心的熟度。

上桌時整道菜要是溫熱不燙口的,以蛋黃醬鋪底,旁邊有序地放上熏三文魚丁,並以一圈大小一致的歐芹泥圓點做裝飾。

鵪鶉有時會用鴿替代,配上土豆泥和現片的黑松露

從食材的偏好也可以一窺廚師的料理風格,「法國廚神」保羅·博古斯對於雞肉料理情有獨鍾,盧布松的著名菜肴之一則是「鵪鶉鵝肝醬」,從食材的選擇到調味方式都帶有他一貫「勇於嘗試」的精神。

鵪鶉填入鵝肝後以雞高湯慢煮,鵝肝的質地介於慕斯和膏狀之間,最後再刷上醬油和蜂蜜調和的醬汁,進烤箱烤至外皮酥脆,帶有迷人的焦糖色澤。烹飪得恰到好處的鵪鶉用叉子輕輕戳開,質地就像輕輕打破烤布蕾上頭那層焦糖玻璃一樣。

龍蝦清湯凍鑲海膽

擺盤帶有濃重的日式風格

除了菜品的口味、口感、溫度,盧布松對於擺盤的考究也同樣展現了他的完美主義。

橘紅的海膽,看著像是漂浮在龍蝦啫喱中,表面則是帶有微微泡沫狀的花菜奶油,整道菜品儼然像是一個微型靜物裝飾,象徵著海洋泡沫,上頭的歐芹裝飾則是很形象地代表了海草。儘管現在社群媒體發達,每道菜都像是為了拍照而設計的,但這道菜甚至精緻得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珠寶一樣。

盧布松的菜肴顯示了他源源不斷的創新能力和玩心,以及狂人式的堅持。盧布松15歲學廚,36歲開設第一家自己餐廳,首年獲得米其林一星,逐年累進,三年後便奪得三星殊榮,亦是史上最年輕的三星主廚

甚至有人這麼形容,如果「摘星」背後有一道公式,幾乎沒有人能第一次就解開,但盧布松可以說是比其他人都更清楚摘星的邏輯和答案。

盧布松生於二戰即將結束前,距法國巴黎約3小時車程的維埃納省省會普瓦提埃Poitiers。12歲時進入修道院念書,他當時的志願是當一名神父,也曾想過要當一名建築師,在他難以抉擇時,盧布松發現其實讓他最樂在其中的時光是幫修女一起備餐,因而選擇做一名廚師。盧布松曾在訪談中說道「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也不後悔自己的決定。」

Age 15, 29 , 31

15歲開始到餐廳實習,29歲成為巴黎協和-拉法葉酒店的總廚,手下帶領著90名員工,31歲便獲得了「法國國家優秀匠人獎(MOF)」,與他共事過的法國名廚Jean Sulpice曾形容他擁有「非凡的天賦」,甚至是每當做馬鈴薯泥的時候都會想起盧布松,「他很清楚怎麼讓料理變得簡單,卻又非常美味。」東方料理的匠人——壽司之神小野二郎也曾表示,如果他能有盧布松的味覺和嗅覺,就能夠創造比現在更好的美味。

盧布松曾在採訪中提過,

最愛的餐廳是小野二郎所開的數寄屋橋次郎

Age36, 44,51

儘管「摘星」無數,真正讓盧布松有歸屬感的料理起點可以說是他的第一間餐廳Jamin,1981年於巴黎著名景點埃菲爾鐵塔附近開業了,並以一年一星的速度,在三年後火速將3顆米其林星星納入囊中,以前從未有廚師能締造這樣的記錄。Jamin餐廳的預約基本上都需要排到2個月之後,在這間米其林3星的餐廳里,最受歡迎的,是他獨一無二的招牌土豆泥。

「的確,這道土豆泥,它讓我聲名大噪,可以說我願意把我收穫的所有成就都獻給它。」

1987年盧布松於Jamin餐廳的肖像照

1989年,盧布松被法國權威性的高勒米羅美食指南Gault Millau評為「世紀大廚(Chef of the century)。儘管事業上一帆風順,1996年盧布松卻選擇在自己51歲時宣布退休,「我感到精疲力盡,從15歲到50歲,我幾乎很難踏出廚房半步,我只想有一點自己的生活,陪我的太太和小孩,我第一次看雪是在我50歲的時候,因為以前從來沒有時間。」

*高勒米羅美食指南為法國2大權威美食指南之一,另一個則為大家相對熟悉的米其林。

Age58, 73

當然,他的退休計劃並沒有如願太久,2003年他帶著新的想法和理念重返料理界。英國《電訊報》於2013年發布的採訪中曾提到,當時盧布松認為米其林指南了無希望、腐敗且過時,並說道「我所顧慮的是米其林耽溺於自己的光環,毫無長進。順應現在的潮流,餐廳各方面應該做得再簡單、輕鬆一點,不是非得用銀質餐具才配得上米其林3星,應該是食物的口味和質量說了算。」

他將這樣的概念實踐在目前世界各地有多加分店的L" Atelier de Jo?l Robuchon餐廳,Atelier在法語中為工作坊的意思,他提倡將「隨性up yours」的態度融入fine dining當中,無需預約,也沒有穿著限制。

第一間L" Atelier de Jo?l Robuchon開在巴黎,選在一間舊的壽司吧,保留了原先餐廳的基本硬裝,用餐的顧客一樣是坐在吧台前,但上桌的不再是壽司,而是他的招牌土豆泥和脆炸蟄蝦。沒有桌巾、沒有水晶燈、沒有精雕細琢的貴价餐椅,廚師就在吧台後面做料理,穿著和服務員一樣的黑色制服,有時候還會直接為你上菜。當時,法國《費加羅報》甚至形容「這是一場革命!(C" est une revolution!)」

L" Atelier de Jo?l Robuchon的脆炸蜇蝦

以壽司吧為空間靈感外,菜肴也帶有日式料理的風格

如果你認為這樣的形容有些小題大做,那是因為這場革命成功了。今天,高級餐廳可以有更多的可能、可以有高腳椅和吧台,而不是鋪了一層又一層桌布的餐桌。盧布松省去的這些:考究桌布、偌大的用餐環境、藏在後頭的專業廚房,不僅需要極多的資金維持,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年輕的食客對此並不感冒。

上海外灘的L" Atelier de Jo?l Robuchon

隨後,他將這場「革命」輸出至世界各地,先後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紐約,英國倫敦,新加坡等地開設L" Atelier de Jo?l Robuchon餐廳。2016年,盧布松的「工作坊」首度帶來到了中國內地,於上海外灘開了內地首家L" Atelier de Jo?l Robuchon餐廳以及 Salon de Thé de Jo?l Robuchon茶室,並在同年摘得米其林2星。

直至今年,73歲的盧布松從未停止他的腳步,他和日本知名清酒品牌獺祭,聯手在巴黎打造了一間集茶室、餐廳、清酒吧為一體的沙龍,於6月下旬才正式開幕,希望為巴黎引進新的美食美酒風潮。

不僅日本的飲食文化帶給盧布松深遠的影響,他也曾在2016年接受《周末畫報》採訪時談到,「我曾經從東方美食中獲取許多觸動和靈感,我希望能通過美食,再反饋給東方,這是一種藝術的交流。」

像盧布松這樣典型的藝術家在每個領域都是稀少且難尋的,隨著一代大師的隕落,大家在探尋美食的路上,勢必又少了一些期待和話題。

最後,我們就來幫大家揭秘:盧布松那道傳說中的土豆泥究竟有多神奇?。關於盧布松的土豆泥菜譜,流傳著許多不同的版本,有人說土豆和黃油的比例是2:1,也有曾在盧布松餐廳工作過的廚師表示,其實黃油比土豆的分量還要多。(不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超級滑順的土豆泥,絕對不適合在控制飲食的小夥伴們)

以下是根據英國《衛報》上所轉載的菜譜,對自己廚藝特別有自信的同學們,不妨在家試試吧~

盧布松式土豆泥

約6人份

準備時間:15分鐘;料理時間:35分鐘

土豆 1公斤;黃油 250克

全脂牛奶 250毫升

粗粒海鹽、鹽、胡椒

*黃油切丁並在使用前保持冷藏

*建議用黃皮土豆,盧布松選用的是Ratte Potato

1.在鍋里放入土豆、2公升冷水,1湯匙粗粒海鹽,煮至水開始冒小泡,蓋上鍋蓋,再煮至刀子能輕易戳進土豆里的熟度(大約是25分鐘)

GIF

2.將水倒掉,並趁熱去皮。將去好皮的土豆銼成絲、放入鍋中,開中火讓土豆的水分稍微蒸發,並持續用刮刀翻拌約5分鐘

GIF

3.同時取一小鍋,稍微沖濕,倒去多餘水分,但不要擦乾!加入牛奶煮至沸騰

GIF

4.煮土豆的火轉成小火,拿出冷藏的黃油丁,分次加入,並攪拌至滑順奶油狀。直接倒入燙的牛奶,並持續攪拌,攪拌至牛奶完全吸收再關火

GIF

5.最後加入鹽和胡椒調味,如果希望口感更滑順,裝盤前還可以把土豆泥再過一次篩

GIF

現今料理界,北歐風格蔚為潮流,盧布松的法餐放到現在來看,還是顯得有些華美隆重,但是就算你不一定愛他,也能清楚感受到他的才華難以企及、也很難被超越。

文字 | Annie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橄欖畫報 的精彩文章:

湛江人眼裡的湛江味
來學地道的義大利熱那亞青醬Pesto,做一盤有靈魂的意麵!

TAG:橄欖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