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

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

點擊 「宣 講 家 網」 可以訂閱!

主持人: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又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周年。您能否闡述一下改革開放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邏輯關係?

我們這一代人因為是伴隨著改革開放一路走來的,所以感觸極為深刻。實際上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對改革開放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認識。改革開放,從小崗村到深圳特區,從鄉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風風雨雨,40年砥礪奮進,取得的成績是非常大的。1978年,我國人均GDP按當時匯率計算,大約是220多美元。2017年,我國人均GDP已接近9000美元。1978年對外貿易出口總額97.5億美元,2017年則達到兩萬多億美元。過去老百姓期待家裡能有的「三大件」,現在看來都不算什麼了。現在,中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已經超過排行第三的日本,並且經濟總量相當於兩個日本的經濟總量。中國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任何一個有理性的人都不能不為之嘆服的。

改革開放走到今天,我國在經濟上、生活水平上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經濟仍處於中等水平,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與全面實行現代化目標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回答「改革開放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邏輯關係」的問題,首先要有一個立論,這就是改革是無止境的,但也是有階段性的。

第一,實踐邏輯。我們先來總結一下,改革開放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起始於是1978年,首先是從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開始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二個階段起始於2001年中國加入WTO。這段時間中國的製造業逐漸強盛起來,對外貿易也發展起來,很快成為了「世界工廠」,這是一個重要的階段。第三階段起始於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從此我們開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這一階段最大的特點是從單向的開放變為雙向甚至多向的開放。過去我們主要是從資金、技術、裝備、管理經驗等方面以「引進來」為主,現在我們形成了「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思路,並且逐漸實現「走出去」超過「引進來」。按照經濟學的說法就是,從商品輸出為主到資本輸出為主。從實踐上來看,「一帶一路」是一個自然的演進過程,而不是人為的。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實際上也是順應了實踐的發展。

第二,理論邏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行了許多新舉措,包括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改革開放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逐漸形成。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開篇之作,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又逐漸產生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九大又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上升,是適合於時代發展的。

第三,社會發展邏輯。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目標,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第二步目標,1991年到二十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第三步目標,到二十一世紀中葉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從現在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正在奮鬥過程中。

2000年,我國實現了總體小康。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社會發展戰略也在發生變化。按照黨的十九大的部署,把「基本實現現代化」提前到2035年;把2050年目標提高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第四,國際經驗邏輯。大家都知道有一個名詞叫「中等收入陷阱」,也被稱為「拉美現象」,當然這個問題用在中國並不完全對,但是我們必須警惕和防範這個問題。很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拉美國家,當他們的GDP達到1000或者3000美元時就停滯不前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是緊密相連的,經濟停滯不前,社會就不穩定。那麼,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深化改革。怎麼跨過這個時期?從國內看,國內改革不斷深化,同時,我國還推行「一帶一路」建設;從理論上看,我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

從上述四個方面的邏輯分析看,中國的改革到了和世界共贏的時代,而且在共贏時代,中國由原來跟隨的角色逐漸發展到引領的角色,「一帶一路」就是中國向國際社會提出的新思路,是一種合作共贏的思路。

主持人: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中國是一個陸上大國,也是海上大國。同時,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這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也是對中國改革開放基本經驗的總結。改革開放最早是從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個經濟特區開始的,1984年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所以說,沿海地區具有良好的地緣優勢。「一帶一路」貫通並環繞亞歐大陸,從東亞向西走,經過中亞,再往西走,包括往南走到東南亞、南亞,再到中東、西歐,實際上也是從太平洋到大西洋。從海上絲綢之路來看,「一帶一路」經過印度洋,再到大西洋、北冰洋。2017年,我國又提出打造「冰上絲綢之路」。現在,「一帶一路」不僅僅是歐亞大陸的開放了,它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總體模式。2017年,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我們看到阿根廷總統、智利總統也都參加了會議。

第一,陸海內外聯動。從地緣走向來看,「一帶一路」重點建設六大經濟走廊,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形成經濟發展的聯動效應,促進經濟發展。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其中提到了六大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2017年11月19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緬甸國務資政兼外交部長昂山素季舉行會談時探討建設「人字形」中緬經濟走廊。「人字形」中緬經濟走廊,首先從昆明出發往南走到緬甸的曼德勒,到曼德勒後分成兩條線,一條線到皎漂港,一條線到仰光。當然,現在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經濟走廊,也有一些原來提出的經濟走廊在不斷延伸。2017年12月26日,外交部長王毅同阿富汗外長拉巴尼、巴基斯坦外長阿西夫共同會見中外記者時表示,中巴雙方願同阿方一道,本著互利共贏原則,積極探討中巴經濟走廊以適當方式向阿富汗延伸。阿富汗多年來一直很動蕩,動蕩的原因可能也與阿富汗的經濟發展問題有關。

第二,東西雙向互濟。我認為,「一帶一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解決國內發展不平衡問題。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一個老問題了,應該說存在幾千年了。我在講「一帶一路」時,經常會讓大家看「胡煥庸線」。1935年,我國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繪製了從黑龍江璦琿到雲南騰衝的一條線,這就是「胡煥庸線」。「胡煥庸線」把中國分成了東西兩部分,線以東地區以43%的國土面積養育了94%的人口。這是東西部的差距。

改革開放是從東部地區開始的。東部地區具有良好的地緣優勢,因此可以充分發揮東部的地緣優勢,讓東部地區先發展起來;當東部地區發展到一定時期後,國家再拿出更多的力量支援西部地區的發展,此時東部地區也要支援西部的發展。1999年我國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開始了國家向西部的傾斜。當然,真正的西部大開發實際上應該是和西部的開放聯繫起來的,因為改革開放實際上就是一個問題兩個方面。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恐怕明朝明成祖時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以後清朝康乾時代,不能說是開放……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實際上就是說,我們的經濟發展能夠成功,是和開放分不開的。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以開放倒逼改革」,現在,「一帶一路」就是推進西部大開發,是西部大開發上升到新階段的一個標誌。我們看到,近幾年西部地區的經濟快速增長。但同時,西部的一些地區現在仍比較落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不平衡」裡面,東西部的不平衡是一個重要方面,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靠改革開放,靠深化改革,靠西部的對外開放來解決。當然,「不平衡」不僅僅體現在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也存在不平衡問題。「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是為了解決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同時還要解決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問題。因此,讓東西部地區實現平衡發展,這樣就「東西雙向互濟」了,這是我的理解。

主持人: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開賽前,中國的小龍蝦自武漢「搭」上中歐班列到了俄羅斯,這都是「一帶一路」在發揮作用吧?

是的,現在這種案例有很多。截至2017年 11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已突破6000列。比如,有渝新歐、義新歐等。現在,從成都和重慶開往歐洲的班列很多,從這些地方到歐洲,如果走海運卻沒有港口,如果往東走從長江上走,則需要很長時間,但是火車卻可以一下子就過去。中國有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如果西部地區的路通了,那麼西部的發展就快了,當然,除了鐵路,還有空運、石油管道運輸等,都能給西部地區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作者:王志民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所長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王志民: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講家網站 的精彩文章:

青年靠什麼高舉「紅船精神」的光輝火炬
追尋紅色記憶 弘揚革命精神

TAG:宣講家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