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半天才,一半惡棍

一半天才,一半惡棍

如今,這位成就非凡,卻又充滿爭議的作家去世了,但是對於奈保爾的評價卻未蓋棺定論。

經授權轉自:梅溪書院

當地時間8月11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印度裔作家V·S·奈保爾在倫敦家中去世,享年85歲。

據BBC報道,奈保爾的妻子表示,「奈保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個巨人。他離開的時候周圍都是他所愛的人,他這一生充滿無限的創造力和不懈的努力」。

奈保爾1932年8月17日出生於中美洲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一個印度婆羅門家庭。

1950年獲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1955年定居英國,並開始文學創作。

1971年獲得布克獎,1989年被英國女王授以爵位,1993年獲得英國大衛·柯恩文學獎。

2001年,奈保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諾獎評委評價稱:「(其)作品中具有統一的敘事感和未受世俗侵蝕的洞察力,使我們看到了被扭曲的歷史的存在,並激發了我們探尋真實狀況的動力。」

2014年,奈保爾曾經和夫人一起參加上海書展。

奈保爾與石黑一雄、拉什迪並稱「英國文壇移民三雄」,著有印度三部曲:《幽暗國度》《受傷的文明》《百萬叛變的今天》。

文學界對奈保爾的評價很矛盾,有人認為,奈保爾一半是天才,一半是惡棍。除了寫作上的巨大成就,在生活中,奈保爾是個充滿爭議的人。

2001年,當瑞典文學院打去電話通知奈保爾去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他因為正在刷牙而拒絕接聽電話。

他自私、小氣,嫖妓、種族歧視、折磨妻子、奴役情婦,甚至,無所顧忌地透露自己迷戀性虐遊戲的怪癖,還曾把情婦打得鼻青眼腫,導致她無法出門。

他親口承認是自己的婚外情和嫖妓毀掉了妻子的生活。——「可以說,是我害死了她。」

奈保爾和第一任妻子帕特里夏·海爾

他瞧不起女性作家,稱「女人文筆不成氣候」,為此,引得滿城風雨。

如今,這位成就非凡,卻又充滿爭議的作家去世了,但是對於奈保爾的評價卻未蓋棺定論。

此前,新經典摘錄了奈保爾作品中的原文,虛擬了問題,整理了一段「虛擬訪談」,從這些奈保爾的言辭中,我們可以一窺這位作家的性格。

奈保爾的虛擬訪談錄

提問:據說你當年領諾貝爾文學獎時的獲獎感言是「感謝妓女」。為什麼這麼說?

奈保爾:她們(妓女)給予我安慰。我無法去追求其他的女人,因為這耗費時間,需要很多天、很多星期的時間,這等於是放棄事業。

別人怎麼看我,怎麼說我,我完全沒有興趣,根本就無所謂,因為我是為這個叫文學的東西服務的。

中年奈保爾

提問:普魯斯特說,寫作靠天賦。你認同嗎?

奈保爾:寫作靠的是運氣和辛勞。除了在天賦中發現素材,作家需要一種力量的源泉。

文學天賦本身無法獨立存在,它以社會為能源,其發展依靠那個社會的本質。作家憑天賦開始寫作,在天賦中找到自信,但後來卻發現並沒有足夠多的天賦。

在我們這樣畸形的社會裡,運用天賦使作家茫然。

奈保爾和貓咪

提問:除了以上說的運氣與辛勞外,還有什麼因素鋪就了你的寫作之路?

奈保爾:我的父親。他在我寫作起步時,曾在給我的家書中說:「不要害怕成為一名藝術家。」這對我是極大的鼓勵。

他教育我說,除了你自己,不要去討好任何人。只須考慮你是否準確地表達出了你想表達的東西——不要賣弄;帶著無條件的、勇敢的真誠——你會創造出自己的風格,因為你就是你自己。

許多人都會對此心存疑慮,即使是給通俗報刊寫東西,也要保持這樣的心態。你必須做你自己。一定要真誠。一定要把自己必須說的作為目標,並且說得明白曉暢。要發自內心地寫作,而不是為了臉面。

奈保爾父親

提問:你的清高孤傲為世人所熟知,斗膽問一下有沒有讓你崇拜的人?

奈保爾:年輕時我崇拜兩種人,一種是有錢人,一種是作家。那個時候,我看到喬伊斯·卡里這樣的人來牛津,簡直移不開眼,覺得他渾身上下都洋溢著魔法。

如今我已不崇拜有錢人,而我尊敬作家,非常非常尊敬。我不再崇拜他們,因為我已經了解到為了寫作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一小時又一小時,年年如此,其中艱辛不足以為外人道。我只剩下了尊敬,為了他們也為了我的作品。

青年奈保爾

提問:你會如何評價自己?

奈保爾:我的書加到一起,就是我。我記得我父親曾和我說過,一個作家可以召喚出另一個自我。他們可以讓自己沉浸於某種精神狀態。人能在那個片刻成為他想成為的任何人。

可能會喚醒創作的自我、或者政治的自我、放縱的自我、詩人的自我、神秘的自我、聖徒的自我。所以,我沒有辦法去給自己下定論。

提問:當今年輕人很容易對生活感到乏味,你對這樣的人有什麼想說的?

奈保爾:對於富人和專業人士來說,這個世界並不乏味。我知道的,我見過他們。你蓋個茅棚,他們建座大廈;你的屋前是泥地和長滿巴拉草的荒地,他們的屋前是花園;星期日你百無聊賴,他們搞搞派對。

我們都是娘肚子里出來的,但有些人一步步高升,有些人就落在後頭。有些人落後太多,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也就無所謂了。

希望成為一個不乏味的人,讓這個世界對自己不乏味。

提問:你覺得自己在人生或者寫作上還有沒有遺憾?有的話,是什麼?

奈保爾:有一個遺憾,就是人生苦短,我認為一個人一共要有三個人生,一個用來學習,一個用來享受,還有一個需要用來思考。

關於奈保爾,我們推薦這幾本書

01《米格爾街》

譯者:張琪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生活如此絕望,每個人卻都興高采烈地活著。米格爾街和米格爾街上人,都像鹽一樣平凡,像鹽一樣珍貴。

米格爾街生活著一群有脾氣、有盼頭的小人物:「哲學家」波普,要做一樣叫不出名字的東西;「藝術家」摩根,揚言美國國王會來買他的花炮;「詩人」布萊克?華茲華斯,在寫一首全世界最偉大的詩;「瘋子」曼曼,頻頻參加議員競選;「機械天才」巴庫,百折不撓地改造一輛輛進口汽車……

02《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譯者:余珺珉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納保爾以父親為原型創作的一部精彩恢弘的史詩巨著。

出生在特立尼達的印度後裔畢司沃斯先生,自小寄人籬下,長大後為了擺脫貧窮,入贅到一個顯赫的大家族,凡事都得看人臉色。

一次又一次白眼和侮辱中,他只有一個夢想:有一棟完全屬於自己的房子……他終於得償所願,卻發現貸款和生活所需已使他負債纍纍。

待到學成歸國的兒女找到工作,畢司沃斯先生終於能夠繼續自己熱愛的寫作時,卻再也沒有機會……

03《自由國度》

譯者: 吳正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自由國度》是奈保爾真正征服歐洲的經典。

《自由國度》里的角色擁有不同的膚色血緣和文化背景,但都有相同的漂泊而孤獨的靈魂,他們對異鄉的憧憬、對自由的渴望,卻在偏見中、放逐中,完全化作迷惘與絕望。

《自由國度》將奈保爾式的「零度感情」發揮到極致:冷靜的文筆,不緊不慢的敘述,不顯山不露水的布局謀篇,全然不帶一絲情感,但卻令人在閱讀之後,猛然感受到巨大的悸動與震撼。小說出版當年,便以毫無爭議的優勢獲得布克獎。

04《大河灣》

譯者: 方柏林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殖民者走了。國家獨立了。

薩林姆千里迢迢跑來到大河灣上的小鎮,在這裡呼吸的每一口空氣和接觸到的每一顆塵埃上,都似乎散發著夢想和未來的芬芳。

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朝這裡奔來,都像那滿河的水葫蘆朝小鎮漫卷而來。水葫蘆開著紫色的花,默默無語。

但眨眼之間,薩林姆發現繁榮里總透著無邊倉皇,無論他怎麼掙扎,他永遠是一個兩手空空的異鄉人,他已經完全失去了可以回去的地方。

只有水葫蘆依舊在黑色的大河上默默無語。

05 印度三部曲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1962年、1975年、1988年,奈保爾三次赴印度,寫下了有關印度的三本書:《印度:受傷的文明》《幽黯國度: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印度》《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

在這三本書中,奈保爾以一個異鄉人的身份回到其出身地的母國印度,卻驚愕地發現這片幽暗國度只屬於記憶,屬於一個已經死亡的世界。

「印度對我是個難以表述的國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為我的家,我對它卻不能拒斥與漠視;我的遊歷不能僅僅是看風景。一下子,我離它那麼近又那麼遠。」

關於印度普通人的口述實錄:城市與鄉村、宗教與種姓、祭司與政客、作家與黑幫分子……

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這些散落在荒郊野嶺的名牌包包你認出了幾個?
阿根廷不是有「梅西」嗎?怎麼變成了「沒戲」?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