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山水與道教文化

山水與道教文化

編者按:本文是教外道教文化學者,對山水與道教文化之間關係的認知。讀一讀,挺好。覺得好,或者不好,其實說明了讀者本人是怎麼回事。俗話說,事上練心,在這裡,小編要說的是,文上煉心,更歷害。有興趣的,可以留言跟小編交流一下,就說此文,可取與不可取,可取在那裡,不可取又在那裡,可好。

大自然給予人們真善美的教育是無窮的、深刻的,其中蘊含著科學、哲理的成份。人們通過貼近自然,發現山水可以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和提高思想境界。山水之美,在人們用心靈去觀察,擁抱自然景物的過程中,產生了詩、詞、繪畫,「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在詩人、畫家的眼裡,山水能與自己產生感情的共鳴,心靈的溝通,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達成默契。從莊子的《逍遙遊》,建安之後的「竹林七賢」到南朝「山澤四友」,唐代的王維、孟浩然,宋代的山水遊記,無不表現出儒、道、佛對自然山水的熱愛與讚美。山水是客觀存在的,山水的文學藝術是人們創造的。瀘溪河流經龍虎山,造就了兩岸的秀麗風光。唐以前,在傳統的文化地理觀念中,江南被視為偏遠蠻荒之地。唐時山水詩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這一時期涉及龍虎山的詩人多是官游者,從常建、顧況到吳武陵、王貞白,他們身在官場,而由中央委派,調動頻繁,有機會接觸異地的山水,培養了他們感受自然的心靈,同時也融進了他們「處江湖之遠」的哀戚。正是這些官游者首先在龍虎山的山水間走出了一條詩的道路。

進入宋代後,道釋對山水的佔有達到了一個高峰期,選擇自然優美的環境修身養性,並從山水的清靜中得到了超出塵世的感悟,汲取了文化養分。無論道釋,同樣吸人間煙火,超凡脫俗只不過是一種境界的追求而已,因此道教選擇山水,山水也孕育了道教文化。道教文化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崇尚自然的老莊思想必然指導和影響著道教將生命寄情于山水竹林田園之間,在與自然和諧中達到逍遙自在的養生目的。宋代的張繼先、陸象山,元代的方從義、趙孟頫、張宇初等成為發展道教文化的代表人物。

自然山水以獨特的形式而被人們賦予了豐富的審美情趣,成為歷代文人雅士、道釋逃避塵俗生活,陶冶情操,抒發情懷的理想場所。道教認為山水之美是福地,是煉丹修身的環境選擇,不少有文化的道人以山水為家,從水中尋找樂趣,攝取文化養份,獲得了詩、詞、畫的題材,並注入自己情感,使宗教增添了文化內容,使得山水又有了新的理想意境——寂靜清幽。沒有山水的孕育,沒有文化人的加入,也就沒有道教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作者/熊長勝 編輯/岳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如何運用道教的陰陽觀去看待萬物、解決事情?
相見歡?紅鸞動

TAG:龍虎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