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玉石傳奇之唐代玉器

中國玉石傳奇之唐代玉器

唐代(618~907)出土玉器比較重要的有廣東韶關市西北郊張九齡墓出土的玉五角形片1、玉垂雲片1、玉璜2、玉雲形光素片7及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玉帶和白玉鐲等,均為佩飾玉器。

長期以來,因唐玉出土不多,標準器少,難以對唐玉風格特點進行驗證,致使有些傳世唐玉被混淆於「明玉」之中。近年來,文物博物館界利用少數出土的唐玉,聯繫唐代文獻及畫、雕刻、金、銀、銅、瓷器等風格特點,從傳世玉器中鑒別出一些唐代玉器,主要有以下幾類:

①官員用玉。有各式玉帶板。比較典型的有「蕃人進寶」、「技樂人」等。「白玉執鳳首蕃人帶板」是以減地斜弧面,托出人、瓶,呈隱起效果。蕃人通身碾琢密集排列的陰線衣褶,類似尉遲乙僧之「屈鐵盤絲」的風格,所執鳳頭壺似西域之器。該玉板反映了唐代與外域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盛況,在碾工上注意形象的起突效果,省略細節,突出重點,神韻生動,姿勢坦然,這是唐玉的典型手法。還有的玉帶板碾琢雖不細,但形象富有生氣,是唐官府玉的另一特點。

②佛教玉雕。「玉飛天」是迄今所見最早的佛教玉雕。取椎髻、裸胸、長裙、跣足之狀,與敦煌盛唐壁畫上的飛天一致。它的碾工精鍊,勝官玉一籌。

③玉制器皿。現存比較優秀的有青玉四逸圖橢圓杯、青玉扁耳瓜楞杯、青玉流雲紋單柄杯等。青玉四逸圖橢圓杯,似觴無耳,底有很小的圓柄形足,兩長邊陰線刻四逸者,褒衣博帶,坐於毯上,皆二人相對吟飲。一邊為身體豐肥的士夫在挽袖舀酒,削瘦長須者則左手舉觴暢飲;另一邊為一右手執杯者與對面趺坐者對語。兩邊均有童子服侍。杯上人物形象、舉止風度,與南京西善橋東晉墓出土竹林七賢畫像磚、唐人六逸圖卷的畫風相似,時代也應與此相去不遠,當系唐初之器。將此器器形與杯上圖案相印證,可知是酒杯。青玉流雲紋單把杯,光澤較強,用一團多歧如意行雲作裝飾,以起凸法碾雲,雲心凹減,邊棱鋒銳,頗有行雲的流動之感。因這種多歧流雲圖案盛行於唐代,故此杯也應是盛唐所制。

④玉佩與裝飾。多用狻猊、 鹿、 雙鹿、壽帶、鳳、雙鳳等祥瑞性禽獸圖案。玉狻猊多取跳躍前蹲伏一瞬間的姿態,形神畢肖。玉鹿與金、銀、瓷等器皿上的鹿紋一樣,往往頭頂生出「珍珠盤」狀角,肌肉豐滿,頗似活躍于山林草原的馬鹿,與後世之梅花鹿截然不同,這可能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響。白玉壽帶銜花佩、雙鳳佩、青玉孔雀釵頭,均經鏤空,便於佩戴,都是貴婦首飾或佩飾。玉人騎象,表現了唐代技樂歌舞,形象生動傳神,碾琢粗獷跌宕,別具一格。

⑤畋獵玉。唐代統治者喜畋獵,北方少數民族仍然過著游牧生活,騎射、牧放生活所用玉器自有其特點如青玉扁耳瓜棱形杯,胎厚,橢圓形,內膛三分,一邊錦雲紋柄,尖部有一孔,可供騎馬系帶之用。從此杯玉質不純、多綹、色不正、磨工不精來看,應是北方游牧民族用器。

唐代玉器重在表現神韻,善於採取誇張手法突出形象的關鍵部位。碾琢大多趨向精練,以便於顯示玉質美。構圖單純,因材施藝,富有體積感、重量感,這是唐代制玉工藝的總趨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