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庫丨2300年前,娶了羋月的那個男人發起了中國第一場「支付革命」,遠征六國!
原標題:瞭望智庫丨2300年前,娶了羋月的那個男人發起了中國第一場「支付革命」,遠征六國!
2300多年以前,由秦惠王嬴駟發起的這場「支付革命」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文 丨 陳忠海 瞭望智庫特約研究員
貨幣是支付工具,要求使用起來方便、快捷,中國在支付工具創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2300多年以前,中國還有一場重大的「支付革命」,它就是公元前4世紀秦國推出的「半兩錢」。
1
戰國「四大貨幣區」
眾所周知,人類第一種貨幣是「貝幣」。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並不隨處可見的貝殼顯然不夠用,這時,人們把眼光投向了新型材料——金屬。
早期使用的各種貝幣
《史記·平準書》中說:「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夏朝時,用於交換媒介的金屬主要有3種,其中,「黃」指黃金,「赤」指紅銅,「白」指白銀。
由於較為珍貴,一開始,這些金屬多用於賞賜或懲罰。
後來,冶金技術不斷提高,青銅產量大增,人們開始以稱重的方式使用青銅進行交易。
不過,稱重還是太麻煩,聰明的中國人又開始動腦筋,用青銅做出了各式各樣的錢幣。
戰國地圖
到了戰國時期,刀幣、布幣、圓錢、蟻鼻錢等幾種主要貨幣出現了,全國形成了「四大貨幣區」:
*刀幣區:以燕國、齊國、中山國等地為主;
*布幣區:以韓國、趙國、魏國等地為主;
*圓錢區:以周王室、秦國等地為主;
*蟻鼻錢區:以楚國等南方諸侯國為主。
這些貨幣最大的缺陷是沒有統一的鑄造標準,形態五花八門。
刀幣有齊刀、明刀、直刀、針首刀、圓首刀、齊明刀、尖首刀等。
布幣有銳角布、方足布、尖足布、首穴布、平首布、釿布、圓足布、三孔布等。
戰國安陽方足布
並且,當時各諸侯國的計量單位也不統一,有銖、兩、甾、鎰等,貨幣的材質即便一樣,但稱完重後表述出來的重量數和重量單位都不一樣,要交易還得先換算。
在形制和重量都不統一的情況下,某一種貨幣只能在某些地區流通,拿到別的地方去別說使用,恐怕大家都沒有見過。
有錢但是不通用,這是支付工具的致命傷,換算麻煩是一個方面,而且換算的過程本身還會產生貨幣兌換成本,人為地加大了交易的成本。
2
秦國推出新貨幣
大家都意識到,作為支付工具的貨幣需要進行一次創新。
秦國既沒有血緣優勢(無周王朝宗室血統),也無地緣和資源優勢,但是,秦國的統治者們具有非同一般的遠見和創新精神。
戰國中後期,秦孝公慧眼識英才,適應經濟社會轉型進行了商鞅變法,秦國國力由此大增。
不過,商鞅變法涉及金融改革方面的內容不多,對金融和貨幣進行改革的是其後的秦惠文王。這位秦惠文王名叫嬴駟,是秦孝公的兒子,也就是電視劇《羋月傳》中羋月嫁的那個秦王。
電視劇《羋月傳》劇照
由於變法觸怒了秦國貴族的利益,引起眾怒,秦惠文王嬴駟殺了商鞅,但是,他沒有終止改革。
秦惠文王敏銳地意識到諸侯各國都需要一種新貨幣來替代使用不便的各種「雜幣」,於是,在公元前336年前後,秦國推出了 「半兩錢」。
《漢書·食貨志》是這樣描述這種貨幣的:
「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
註:「周錢」就是青銅鑄造的戰國「四大貨幣」之一的「圓錢」,仿造車輪而鑄造的,圓形,中間有圓孔,主要是為了串聯方便。
秦國「半兩錢」
這句話透露出3個重要信息:
*材質與「周錢」相似;
*上面鑄著「半兩」二字;
*重量是統一的,都是半兩。
統一重量,並把重量鑄在錢上,這看起來沒什麼,在當時卻是一個不小的革命,因為重量就是價值,如同鈔票上印「XX元」一樣,讓使用者一目了然。
「半兩錢」的另一大創新點是它的形制。
之前,為了方便攜帶和使用,人們一般用繩索和木條把銅錢串起來。久而久之,大夥發現,圓孔的錢串起來以後容易鬆動,在使用過程中更容易產生摩擦,而青銅質地較軟,磨損自然會導致減重。
減重就是貶值,比如新錢實足0.5兩,用一段時間變成了0.4兩,價值就縮水了20%,再拿出來用,別人就不一定接受了。
秦國「半兩錢」
「半兩錢」對「圓錢」進行了改造,中間改成了方孔,串起來錢繩索不容易鬆動,同時還減少了貨幣的磨損。
圓形方孔符合「天圓地方」的觀念,方孔兩邊分別鑄一個字,顯得更為勻稱、美觀。
此外,秦國還加強了對貨幣的管理。
以前,貨幣私鑄、盜鑄在各諸侯國都很普遍,規格很難統一,極易造成混亂。
於是,秦國規定,「半兩錢」只能由國家鑄造,私鑄者將處以重刑。
此舉不僅有利於規範金融秩序,而且也保證了市場上流通的「半兩錢」的鑄造質量。
中國的貨幣制度由此走向成熟。
3
「半兩錢」遠征六國
在大家都急需要一種方便、快捷和通用支付工具的情況下,標準統一、設計美觀、理念先進、管理規範的秦國「半兩錢」橫空出世,沒有理由不在眾多不好用的錢幣中脫穎而出。
現代經濟理論認為,先進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可低估。秦國當時是一個正在崛起的軍事大國和經濟大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半兩錢」自然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影視劇中的秦軍方陣
同時,如同戰無不勝的秦軍一樣,秦幣也開始了它的遠征。
古代史家不太重視社會經濟變革,史書上關於這方面的記載較少,常常一筆帶過。
所幸的是,現代考古發現給史書記載的缺失提供了有力補充。不僅在秦國舊址出土了大量「半兩錢,在其它各國舊址也發現了很多。
秦趙長平之戰舊址(今山西晉城)附近的一個村莊曾出土秦國「半兩錢」20000枚,山西臨汾的安澤出土了大量秦國「半兩錢」,它們都屬於當時的趙國。
河南潁陰、南陽和湖北宜城等地也有大量的秦國「半兩錢」,它們都屬於當時的韓國。
河南安陽的林州曾出土過秦國「半兩錢」,山西運城的河津發現過秦國「半兩錢」2000枚,它們都屬於當時的魏國。
還有湖北襄樊的宜城、孝感的雲夢都出土過秦國「半兩錢」,其中雲夢睡虎地大墓中出土的秦國「半兩錢」十分有名,它們都屬於當時的楚國。
雲夢睡虎地古墓出土的「半兩錢」
再遠一些,遼寧鐵嶺出土過2隻燕國陶制「存錢罐」,存有130枚秦國「半兩錢」,這裡屬於當時的燕國。
此外,四川、甘肅、重慶、內蒙古等地都發現了大量秦國「半兩錢」。
要說明的是,上面這些都是秦國「半兩錢」,是秦統一之前發行的,因為它們在鑄造特點上與秦統一之後發行的「半兩錢」有明顯區別,比如前者文字的筆劃多帶方折,所以比較容易辨別。
有人認為,秦國「半兩錢」之所以能夠所向披靡,是因為秦軍不斷向外擴張,佔領地區不斷擴大。
這種說法沒錯,但是有點低估了「半兩錢」的實力——實際上, 「半兩錢」的使用,進一步提升了秦國的綜合實力,推動了秦國的擴張。
在「半兩錢」流通110多年以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
4
故事還沒結束
秦朝統一天下之後,對「半兩錢」的重量做了一些調整,鑄造工藝也更精細化了。
劉邦坐擁天下之後,一開始並沒有考慮改革幣制,仍然沿用秦朝的「半兩錢」,直至出現了嚴重的私鑄現象。
當時,市面上出現了幾種變形的「半兩錢」,例如:
「莢錢」,既輕又薄,像榆莢,上面仍鑄著「半兩」二字,但分量明顯不夠;
「剪邊半兩」,一些不法商人剪掉秦朝「半兩錢」外面的一圈,從7、8個「半兩錢」剪下的邊角料能鑄成一枚新錢。
漢高祖劉邦皇后呂雉像
漢朝政府不得不再次進行貨幣改革,呂后親自參與設計,推出了「半兩錢」的升級版——「五銖錢」。
這種貨幣的標準重量為5銖(西漢的一銖約0.65克,五銖約3.25克),為防止「剪邊」,設計者在原有「半兩錢」方孔圓形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圈圍邊——若是誰收到了剪掉圍邊的錢,一目了然,可以喊官府來抓人了。
五銖錢
此後,由「半兩錢」升級來的「五銖錢」成為最重要的法定貨幣地位,這種貨幣不僅在漢代流通,而且被以後歷代朝廷所借鑒和使用,直至中國封建時代的終結。
從這個意義上說,秦惠文王在2300多年前實施的那場「支付革命」對中國歷史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因為它確定了中國古代最基本的貨幣形態,一直到晚清,被老百姓俗稱為「銅錢」的這種圓形方孔錢都是最主要的貨幣。
5
它還是一種藥材
「半兩錢」還能治病,聽起來有些荒誕。
不過,這是真的。
中國古代著名的醫典,如葛洪的《肘後方》、孫思邈的《千金方》,宋朝的《聖濟錄》、《本草衍義》、《普濟方》等,都有相關記載。
孫思邈所著《千金方》
南宋進士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說:
「今世有一樣古錢,其文曰半兩,無輪郭,醫方中用以為葯。」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
「半兩舊錢,味辛性平,可明目,可用於金瘡止血。」
不僅有藥方,李時珍還記錄了兩個治病的案例:
有人墜馬折斷了腿,醫生取來半兩錢研末和酒給他服下,很快就痊癒了;
有人患了眼疾,幾乎失明,醫生也是用半兩古錢研末口服和敷眼,眼睛很快就能夠打開了。
這大概就是「見錢眼開」的隱秘內涵吧。
此外,清朝醫家錢秀昌所著《傷科補要》中記述的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的「萬靈膏」,就有「半兩錢」的成分。
在這些藥方中,通常的做法是,先煅燒「半兩錢」,然後用醋去激淬。這樣重複多次,錢幣質地變脆,最後研成粉末、入葯。
為什麼「秦半兩」能治病呢?
有一種說法是:秦朝用來鑄造「半兩錢」的銅礦中含有某種特殊物質,能促使人體骨質癒合。此礦在秦始皇時已被采盡,以後各朝代鑄造的銅錢都不含有這種特殊物質,所以,也就沒有這種特殊療效。
還有人認為,銅錢中含有銅、鐵、錫、鋇、鈣、鈉、金、銀等多種微量元素和一些特殊的物質。銅錢放得久了,裡面的成分發生一些改變,產生碳酸銅、硫酸銅等成分。
碳酸銅具有消毒滅菌以及收斂傷口的作用,硫酸銅可以起到對皮膚黏膜消毒的作用,正是這些成分,使它具備了一定的藥用價值。
因此,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
「古文錢,但得五百年之外者即可用。」
也就是說,不僅「半兩錢」,其它銅錢也一樣,年代越久藥用價值越大。
相對來說,後一個說法可能更靠譜。
來源:瞭望智庫
監製:劉新宇 、顧佳贇
編輯:張靜、萬宏蕾


TAG:瞭望東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