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真相:古代戰爭不是將領單挑,而是集體衝鋒,科技才是第一戰鬥力

真相:古代戰爭不是將領單挑,而是集體衝鋒,科技才是第一戰鬥力

原標題:真相:古代戰爭不是將領單挑,而是集體衝鋒,科技才是第一戰鬥力


摘要:古代戰爭不是將領單挑,而是要靠集體衝鋒,科技才是第一戰鬥力。


有人在某問答中問,古代戰爭都是將對將單挑,那士兵還有什麼用?這是個有趣的問題,說明了古代演義小說,以及後來問世的武俠小說,對人們的毒害之深。

可以肯定地說,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是靠將領單挑,就決定了戰爭勝負,那還要軍隊幹嗎?難道作戰方只需要培養一群武藝高強的鐵血武士,每到行軍打仗,點出三五個人,與敵方PK,手撕了幾個敵方將領,就可以凱旋而歸?連演義小說家都不敢這樣編。


不能否認古代戰爭中將領的重要作用,唐代詩人杜甫在《前出塞》中有兩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兩軍對壘,將對方陣營中最高指揮官搞到手,戰爭基本就勝利了一半,這個觀點很對。然而,這個觀點正好證明戰爭並非將與將單挑,擒了賊王,讓對方軍心渙散,指揮失調,打亂最初戰鬥部署,這才是重點。這個重點正好說明,戰爭是兩個戰鬥陣營的集體群毆,而不是兩個將領的單打獨鬥,將領的個人智慧再高明,也要依靠部屬幫自己實現,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群人才能形成有效戰鬥力。



戰場之上,單挑的情況當然有,有些二杆子將領仗著自己是個練家子,於是到陣前尋釁挑戰,對方也有個二杆子將領表示不服,雙方友情切磋幾個回合,這種情況無礙大局,大不了切磋致死的一方將屍體拖回去,然後在組織集體衝鋒時,吩咐手下人等,專找剛才那個殺人犯償命,所謂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敵不過群狼,該將領反而提前暴露了實力,死得更快,下場更慘。

實際上,宋元以後,軍隊很多高級將領都是儒家出生,文化人,寫詩詞歌賦的水平很高,本身卻手無縛雞之力,讓他去陣前單挑,還不如給他一根繩上吊算了。但這類將領並非不能打仗,打仗打的是謀劃力、決策力與集體戰鬥力,比如著名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王陽明,一生不知道勝了多少仗,幾無敗績,但是他本人最在行的卻是傳播陽明心學,傳道授業解惑,教授弟子無數,而且他老人家有多年老肺病,人家這麼大一腕,幹嘛要和你單挑?寫幾個字就能要你命!



和現代戰爭一樣,古代戰爭不僅依賴人的因素,還依賴於科技進步。上古戰爭最早的兵器叫「戈」,它的樣子很像鋤頭,但是在殺人方面比鋤頭更利索,雙方打仗,拿戈的肯定比拿鋤頭的要顯得專業,這就是科技進步。後來發明了軍車,速度比步兵快,站位比步兵高,作戰半徑比步兵大,又是科技進步。再後來有了騎兵,比軍車更靈活,速度更可控,機動性更強,衝擊力更兇猛,是軍事科技一大重大進步。在火器時代尚未到來之前,重裝騎兵曾經是古代戰場的最大威脅,獨霸江湖二千年,元朝靠它征服了半個世界,清朝靠它征服了整個華夏民族。說到底,科技才是戰場上的第一戰鬥力,古代是,現代是,未來還是。


最後來說說,演義家與武俠小說家們,為什麼會編出古代將領單挑的故事,哄騙不明真相的讀者?


那是出於藝術的需求。戰爭,究其實質,是一場集體行動,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的群毆,場面雖然很血腥、很殘酷,但是由於人數太多,場面太大,如果如實描述到文學作品中,沒辦法突出細節,無法讓讀者感興趣,唯有突出其中個人,深入刻化其性格特徵,演繹其個人英雄主義,才會讓故事更加好看,更能打動人、感染人、征服人。

比如《隋唐演義》里說,李元霸手持的雙錘,單只400斤,雙錘800斤,讀者一看,興趣馬上來了,乖乖隆的咚,我拎三十斤重都要大喘氣,人家拎個800斤,還能行軍打仗,太帥了,酷斃了。還有《天龍八部》里,郭靖的降龍十八掌打出去,殺傷半徑甚至超過手榴彈,比手榴彈更厲害之處還在於,它是可控的,指哪打哪,想用幾成力就用幾成力,收發自如。這些個人英雄的橫空出現,充分打開了讀者的想像力,從另一個角度說,卻損害了讀者的智商,以為只要練成這樣的功夫,就能獨步天下,無往而不勝,全然忘了,小說家們的吹牛,不過是為了賺稿費,養家糊口而已。很多小說家不要說經歷過戰場,就連架都沒打過,他寫的戰爭與武俠故事,你居然敢信?



畢大費/文


推薦閱讀:


古代國君繼承,總有幾個老子不按常理出牌,弄得國內一片大亂

周代諸侯國,為什麼體制內的稱公稱侯,體制外的反而稱王?


古人的名、字、號有什麼區別?版權不同,使用場景不同!


畢大費:喵星人馴化史與鏟屎官職業成長史


古代裝逼冤案:他本是高尚的、脫離低級趣味的、有益於人民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畢大費 的精彩文章:

「周公吐哺」,三千年前,周公吃什麼?有水果、蔬菜嗎?

TAG:畢大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