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逯記選:現代作戰理論的現狀與前瞻

逯記選:現代作戰理論的現狀與前瞻

當前,傳統信息技術的發展受到挑戰,但新興的生物科技、納米材料、認知科學等領域卻陸續出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腦控技術成為現代科技的最前沿,成為武器裝備研製與應用發展的新方向。隨著新興技術的運用,現代戰爭必將呈現出由「器物對抗」「能量對抗」向「信息對抗」「智能對抗」的轉變。

作戰理論是對戰爭的描述。縱觀人類歷史,戰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複雜,戰爭制約因素廣泛,戰爭形態、作戰環境和時代特點與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先進軍事科技的應用對作戰理論更新亦產生深遠影響。

現代作戰理論的迷失與尷尬

「拉氏之問」的無奈。美國時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一份備忘錄中,曾置疑在佔領了伊拉克,摧毀了原有的上層建築的情況下,美國是否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就是著名的「拉氏之問」。現代戰爭實踐表明,僅靠軍事力量已經不足以達成戰爭的全部目的。因為除了國家或地區間實際利益的衝突,更多的是政治制度、民族感情、宗教信仰、價值判斷等的爭執,這些問題大都屬於思想觀念或政治的範疇。單純的武力只能暫時壓制某些衝突,而不可能使其得到根本解決。

系統集成的迷失。現代作戰理論研究最時髦的辭彙是系統集成,最典型的戰法叫體系作戰,最負盛名的理論當屬聯合作戰理論。它嘗試把各種作戰力量、作戰單元、作戰要素融合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將指揮控制、情報偵察、火力打擊、信息對抗以及機動、防護和保障等各關鍵子系統通過綜合信息系統實現有效聯動,以發揮出整體作戰效能。以美軍為例,無論是早期的《聯合作戰綱要》,還是後來頒發的《聯合信息作戰條令》和《空間對抗作戰》都強調作戰的系統化和集成化,達成各個作戰層次協調一致採取行動。可以看出,系統集成的思想體現了現代戰爭技術密集型特點、體系對抗特徵和信息化發展趨勢。但根據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整體具有整體的特質,作戰的整體不是各子系統的集成就能代表的。同時,現代作戰究竟應如何集成或聯合,以及集成、聯合起來之後現代戰爭應如何打、打什麼,聯合作戰理論並沒有解決。

「高射炮打天空」的尷尬。當前的軍事變革,在形式上表現為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有人把此次軍事變革簡練地概括為「五化」,即武器裝備智能化、編製體制精幹化、指揮控制自動化、作戰空間多維化、作戰樣式體系化。然而,「五化」能否是此次軍事變革的目標?現代戰爭最終要走向何方?不解決這一問題,一味地提高武器裝備技術水平,就會陷入如同「高射炮打天空」,即不知道打什麼的境地。現代化武器裝備的泛濫並不能掩蓋戰略目標的缺失,打擊「基地」組織不需要太多的高科技,無人機反而誤炸了不少平民。所以,現代軍事理論應從更深遠的意義來謀劃現代戰爭,即軍事理論不僅要解決武器裝備發展的技術路線問題,更要解決信息化武器裝備如何使用的政治路線問題,而後者卻是根本的問題或新軍事變革的關鍵所在。

現代作戰理論發展面臨新機遇

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期待。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明顯,使得在傳統社會條件下發動戰爭的動機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式微。全球化條件下使得成就權力的慾望和財富佔有的途徑增多,一些發達國家依靠先進的技術、品牌、跨國公司等合法經營,甚至比通過戰爭的方式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各國經濟利益的相互交織也使得戰爭發動者投鼠忌器,「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用戰爭手段解決利益衝突很可能得不償失。這就對戰爭的規模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戰爭中的暴力性和破壞性必然受到諸多限制。二戰後,《海牙公約》《日內瓦公約》《聯合國憲章》等一系列國際法都對戰爭作出了限制,甚至對非法使用武力作出了全面禁止。在這樣的背景下,「控制戰爭」「引導戰爭」「完善戰爭」等全新的戰爭理念逐漸產生並得到廣泛認同。

現代戰爭空間的新拓展。不同的戰爭空間代表著不同的戰場要素組合形式,催生並形成了相應的作戰理論,如制海權理論、制空權理論和信息作戰理論等。當前,戰爭空間已由陸地、海洋、空中擴展到信息空間和心理空間,表現為物理域、信息域和認知域的共同作用。物理域是戰爭物質體系和力量構成的場域,主要由陸戰場、海戰場和空戰場等戰場空間組成。信息域是信息元素構成的場域,主要圍繞信息的獲取與識別、轉換與傳輸、儲存與提取、攻擊與防護等進行作戰。認知域則是人的認知、態度、情感、思想、觀念和精神等構成的空間,是迄今為止人類博弈的最高層次。當前,隨著現代戰爭需求和新軍事變革的推動,輿論對抗、心理較量和法理爭奪等認知域作戰方式逐漸成為常態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樣式,成為國家塑造態勢、管控危機、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重要手段。

現代軍事技術的新突破。軍事技術與作戰理論的關係如同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軍事技術的發展推動著作戰理論的創新,軍事技術的突破推動著作戰理論的革命。當前,傳統信息技術的發展受到挑戰,微電子技術進步已經到了物理極限,計算機技術進展也日趨緩慢,但新興的生物科技、納米材料、認知科學等領域卻陸續出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腦控技術成為現代科技的最前沿,成為武器裝備研製與應用發展的新方向。隨著新興技術的運用,現代戰爭必將呈現出由「器物對抗」「能量對抗」向「信息對抗」和「智能對抗」的轉變。目前,各個軍事大國都積極地進行著此類研究。譬如從2004年開始,美軍陸續開展了「思維控制機器人」研究,其「認知技術威脅預警」已初見成效。另外,美國正在研製既能夠鎮壓人群騷亂又不會造成大量傷亡的武器,據說被這種武器擊中後的個體暫時會失去知覺。同時美軍正在研發具有不同氣味的彈體,有誘惑力的氣味、模仿瓦斯的氣味等,對人的神經系統有很大破壞性。

積極構建現代作戰理論的思考

要加快形成具有時代性、引領性、獨特性的軍事理論體系,必須突破傳統作戰思維的慣性,從作戰思想、作戰目標和作戰策略等方面進行重塑。唯此才能破解現代作戰理論的困境,才能應對現代作戰理論面臨的新挑戰。

立足「心戰思想」的頂層設計。心戰即心理戰,即通過對人的認知、情感和意志施加影響,實現不戰少戰而屈人之兵的作戰思想。加強「心戰」思想的頂層設計,立足於「服其心」而不是武力搏殺進行作戰籌劃,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應從軍事戰略上考慮的問題。如三國時期,諸葛亮採用「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七擒孟獲,使他真正服輸,從此徹底地消除了反叛心理。反觀伊拉克戰爭,美英聯軍繞開聯合國安理會,憑藉空中優勢和機械化部隊力量強行攻佔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隨著戰爭的硝煙逐漸散去,伊拉克局勢並沒有穩定下來,而是越發混亂不堪,民眾的反美情緒不斷高漲,當地甚至一度成了恐怖分子的藏匿之地。

立足「心理重心」的打擊目標。現代作戰重心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力量重心,還包括新的信息重心和心理重心。力量重心表現為部隊、裝備,以及其他支持戰爭的力量所形成的重心。信息重心指主要由戰爭預警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和通信系統等信息平台所形成的重心。心理重心則是指國家指揮當局、各級軍事指揮員、士兵和民眾等多重心理的「匯聚點」,多表現為戰爭信念、戰爭態度、戰鬥士氣等。現代戰爭中,三個重心是不平等的,力量重心是基礎,信息重心是關鍵,心理重心是核心。三者之間存在著頻繁的信息與能量交換,心理重心影響並制約著其他兩個重心,通過對心理重心的打擊能使其他兩個重心失能,使「槍炮不再發生作用」,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從對三個重心的打擊與實現戰爭政治目的相關性的戰例分析來看,心理重心與政治目的存在更大的相關性。因而,把作戰目標從對敵力量重心和信息重心轉向心理重心,更有利於實現戰爭的政治目的。

立足「兵心融合」的作戰策略。「融合作戰」是現代戰爭的應有之義。系統科學認為,系統的整體功能是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相互作用所表現出的綜合效果,如果機制運行合理,這種效果就會表現出非線性「1+1>2」的增值效應。現代戰爭中,武力戰與心理戰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優勢互補,相得益彰,使現代戰爭作戰能力有效疊加,產生出整體戰鬥力的倍增效應。現代作戰理論應在融合機制上下功夫,深入探討兵戰心戰融合的最佳點。近年來,無論是在作戰理論方面如戰略癱瘓理論、「五環」目標理論、震懾戰理論等,還是在現代戰爭實踐中都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兵心融合」特徵,為當前作戰理論探索提供了寶貴經驗。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17FJS00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原標題:現代作戰理論:現狀與前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宗悅排版編輯:宗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英國「脫歐」前景待觀望
新時期四十年中華文藝思想研究回顧與反思研討會在遼寧舉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