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兩個同樣立下軍令狀的人,為何結局天差地別,原來都是孔明的算計

兩個同樣立下軍令狀的人,為何結局天差地別,原來都是孔明的算計

我們上學時候就聽到過這樣一個詞,那就是軍令狀,這是古代用來包拯的一個說辭,其實就是一個許諾,軍人立下軍令狀,如果沒有按要求完成任務,就要自己接受處罰,而一般來說,處罰的方式是默認為死刑的。

但是在三國中我們卻是可以看到這樣的情節,三國中分別有三次軍令狀讓人印象深刻。分別是諸葛亮,關羽和馬謖立下的,諸葛亮與周瑜立下賭約,那就是十萬支箭,周瑜本想著憑藉軍令狀殺掉諸葛亮,不過最後諸葛亮還是完成了。但是另外兩個卻沒有完成,那就是關羽和馬謖。

但是這兩人最後的下場卻是不同,關羽沒有死,但是馬謖卻是被諸葛亮給殺了,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就要說當時的情況了。諸葛亮那時候剛出山,論說關係劉備還是更加親近關二爺的。而且其實當時的情況都是諸葛亮算好的。

關二爺什麼脾氣我們也知道,很是高傲,一般人是不屑於聽令的,諸葛亮也是一樣。但是諸葛亮知道關羽個曹操的事情,所以他算準了關羽會放曹操走。而那時候曹操若是死在戰場上,他的手下只會有兩種可能,一是出現一位打著復仇的旗號重新掌權的人,將矛頭對準蜀漢。

二是他們的部下分裂,而這時候勢力沒有東吳大的蜀漢占不到多少便宜,可東吳就會大賺一筆。所以曹操不能死,諸葛亮就讓關羽去還了這個人情,反而因為軍令狀的關係,關羽欠曹操的人情就轉到了諸葛亮身上,方便之後的管理。再說當時就算是他要殺,劉備也不會同意的。

而馬謖就不一樣了,他的失敗可不在諸葛亮的算計之內。所以馬謖的生死就完全是看諸葛亮的意願,本來立下軍令狀是讓他能夠重視,但是一個失敗就讓自己的心血徹底白費。再加上馬謖是自己的人,要知道當時他的北伐其實是有很多人反對的,出現這樣的失敗他自然要給人們一個交代,所以馬謖只能成為犧牲品。

其實諸葛亮是很器重馬謖的,讓他去守也只是想讓他展現自己的才華,但是馬謖辦砸了,而道德與情理上也沒有任何不殺的理由,作為蜀漢的丞相,必須要做一個公正無私的表率,而且他還是想要進行下一次的出兵的,為了能夠讓其他人支持,就只能犧牲馬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飛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掌控30萬精兵,但是卻放棄了四次做皇帝的機會,只因這兩點
劉備帳下一人叛變投曹,他卻毫不生氣,不經意說出9字,字字痛心

TAG:飛飛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