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漢室宗親,是開啟漢末軍閥割據之風的罪魁禍首?

這個漢室宗親,是開啟漢末軍閥割據之風的罪魁禍首?

原標題:這個漢室宗親,是開啟漢末軍閥割據之風的罪魁禍首?


大家都知道,導致東漢滅亡的一大弊病是軍閥割據。但您是否知道,開啟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既不是董卓、袁紹,也不是曹操、孫權等奸雄、梟雄,而是漢景帝的後代劉焉。


劉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年輕時在州郡任職,因為是皇族宗室而被任命為郎中。離任以後,劉焉住在陽城山,專心學問,傳授弟子。後被舉薦為賢良方正,歷任南陽太守、宗正、太常。


漢靈帝時,社會矛盾激化,狼煙四起,兵荒馬亂。并州刺史張懿、涼州刺史耿鄙均被農民起義軍殺害,而益州刺史郤儉在地方大肆斂財,侵擾百姓,貪名遠播,激化了社會矛盾。


劉焉認為,造成這種局面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因為刺史的職權太小,沒有能力制止各地的農民起義軍;二是因為所任非人,朝廷所任用的刺史往往不能勝任,擔負起該有的職責。


因此,劉焉建議東漢朝廷應該廢刺史設州牧,加強州牧的權力,使其鎮撫一方,並慎重挑選能夠勝任的大臣去當州牧。


在西漢,刺史並不是地方行政長官,而是由中央派往地方的監察官,其作用有類似於現在的紀委巡視組組長。


漢文帝時,因為御史多有失職,對地方監察不力,漢文帝便命丞相另派人出「刺」各地。這就是刺史的雛形,不是常置機構。


後來漢武帝為了打擊地方豪強,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控和中央集權,廢除了沿襲自秦朝的監御史制度,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各州均置刺史一人。此時的刺史,仍受御史中丞管轄,但不受丞相的制約,地位超然。


西漢末年,刺史在行使監察權的過程中逐漸異化,發生了不少侵犯郡守權力事件,而且刺史也數次改稱為州牧,但無論是刺史還是州牧,其作為監察官的本質並沒有變。

刺史權力的擴大,始於王莽時期。王莽稱帝後,將西漢的十三州合併為九州,改刺史為州牧。當時,反對王莽的武裝鬥爭在地方上蜂起雲涌。為了增強地方實力,以便於鎮壓武裝暴動,王莽不僅給予州牧統軍作戰的權力,而且給州牧加將軍稱號。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依舊制,重新把天下分為十三州,改州牧為刺史。有所不同的是,劉秀變西漢刺史無固定治所為各有駐地,權力也比西漢時更大,奏事可遣計吏代行,不復自往。但此時的刺史仍然是監察官,在地方上官位也低於太守。


劉焉提出廢刺史設州牧,實際上是想仿效王莽時期的舉措,讓州牧擁有兵權,地位高過太守。


劉焉提出這個建議,除了上面提到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外,也有私心。為了躲避禍亂,他原本想躲到交趾去當太守,後來聽說益州有天子之氣,便想去益州擁兵自立。而要擁兵自立,太守的職權顯然不夠,所以劉焉就提出了設州牧的建議。

缺乏政治遠見的漢靈帝採納了劉焉的建議,派劉焉任益州牧,太僕黃琬任豫州牧,宗正劉虞任幽州牧。



為了樹立個人威信,劉焉到益州,一方面採取寬容恩惠的政策,極力安撫收容因馬相之亂而逃跑反叛的人;另一方面則以嚴刑酷法,一口氣誅殺了益州境內十幾個豪強家族。


此外,劉焉還以「五斗米天師」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率兵對漢中發動突然擊襲,殺了漢中太守蘇固。在劉焉的授意下,張魯隨後又殺了張脩,切斷斜谷,殺死來往的使者,切斷與東漢朝廷的聯繫,割據一方。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從此開啟。



後來董卓進京,靠的是他在涼州刺史任內擁有的兵權(刺史有兵權,即劉焉所謂的州牧);袁紹、韓馥興兵討伐董卓,也是聯合各地擁兵的州牧。


建安元年,主要的割據州牧有曹操據兗州,公孫度據遼東,劉虞、公孫瓚據幽州,袁紹據冀、青、並三州,袁術據揚、豫二州,陶謙據徐州,劉表據荊州,劉焉據益州,孫策據江東,韓遂、馬騰據涼州,張魯據漢中。


各州牧又互相兼并,逐漸形成州牧割據局面。在州牧割據的情況下,東漢實際上已名存實亡。從這個角度來看,劉焉不僅是開啟漢末軍閥割據的罪魁禍首,也是東漢滅亡的罪魁禍首之一。


漢景帝想法設法要加強中央集權,卻引發了吳楚七王之亂,不得不殺了大臣晁錯,而他的後代劉焉卻為了一己之私,居心叵測,開啟了地方軍閥割據的局面,這是不是很有諷刺意味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簡歷史 的精彩文章:

剛愎自用,貪得無厭:特朗普與智襄子實際上是同一類人
廣漢之戰臧宮憑什麼打敗延岑?敵強我弱,偏要示敵以強

TAG:至簡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