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走向共和》發現不一樣的李鴻章!

看《走向共和》發現不一樣的李鴻章!

封建社會晚期的的背景下,社會制度轉型過程中的陣痛期,腐敗、衰落,不能歸咎一人之過,也絕非一人之力可以扭轉的局面

量中華之力而為我所奢,盡我所想,多數人眼中的慈禧似乎早已被定型

內有太平軍、義和團

外有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在中國這風雨飄搖的半個世紀中,依然大權緊握、維持著她的統治?

李中堂盡心事主公忠體國的保守姿態,被大清子民遺及後世依然被詬病

只有了解當時國情民情的人懂他

任人唯親派系紛爭也好,賣國賊也罷

東方俾斯麥的美譽來源海外…

日本的伊藤博文也許與他聲氣相應,這是劃時代的對手和朋友…

將厚黑學演繹成教科書式的袁世凱

是梟雄,還是奸雄?

有實業家的創新意識,難道真的是骨子裡流躺著屬於那個年代的封建血液再次改變了歷史的車輪?

孫先生用顛沛流離的一生,致死也沒有描繪出自己為之信仰一生的天下為公

是時不我與,還是歷史選擇了被束縛幾千年的大山是需要幾代人來完成,是天命?

歷史重來不缺失催化劑式的人物

兩位「帝王師」 康有為,楊度,軌跡不同

一致的是骨子裡對自己信仰制度的始終不渝

因人因時而變的梁啟超算是對這個時代頭腦最冷清的人了?

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

一代人的功過是非,卻要經過後世多少人的審視、品鑒...

蓋棺定論也只是對歷史、人物的一個非多視角的烙印…

追溯先人留下的軌跡,渴望一個有血有肉有公正有情感有歷史既視感的了解…

首先說說李鴻章,小時候在歷史書上看過這個名字,當時記得是在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後一群學生罵他賣國賊並將他圍在一個宅子里,當時只單純得知道他不是一個好人。後來隨著對清朝末年了解得越來越多後,李鴻章又給我一個辦洋務運動而圖國家自強的愛國人士。但是看過這部劇後我對李鴻章有了一個和以前完全不一樣的理解。在國事方面,他創建北洋水師以圖在海軍方面領先日本,無奈清國腐敗,在其他大臣都揮金如土的年代,朝廷卻拿不出買炮彈的錢,在看到中日甲午海戰鄧世昌在激戰時打完炮彈而絕望到撞向吉野號時,我對清國的腐敗憤怒到了極點。最值得一說的還是李鴻章兩次為朝廷談判,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外交能力,在日本打敗清國並準備繼續進攻時,他審時度勢不為日本人的威逼利誘所動,最終為清國取得了賠償最少的條約,在看到他為清國在爭取再減少一些銀兩作為他回國的路費時,我完全為他的那種精神所感動,即使他知道回國後必將背負賣國賊的罵名。而在第二次辛丑條約談判前,我還記得梁啟超去找過他,並給它上中下三條建議,李鴻章最終選擇委屈自己而成全了國家。現在從我們的角度看來他或許失去了一個改變國家命運的機會,但是對於一個生活在當時並且為朝廷戎馬一生且深受皇恩的一個70多歲的老人來說那真的太難了。

外從李鴻章的個人生活方面來說,他一生為官廉潔自律,並沒因為翁同和對他的屢次彈劾而懷恨在心,也沒有因為袁世凱的牆頭草做法而棄他不用。一個忠字概括了他的一生,雖然不是對皇上(而是慈禧太后),但是到死也沒有想過背叛這個生他養他育他的國家!

《走向共和》是一部正三觀的劇,覺得以前歷史書灌輸的是非都是錯的反的,歷史書難道是八國聯軍寫的嗎,自己人為什麼黑自己人呢?以前就覺得奇怪,國家又不是李鴻章的,他哪有權利賣國;跟日本人談判也是天下人注目下完成的,又不是偷偷摸摸的談判,哪有機會賣國。既無權利又無機會,怎麼就帶上了這賣國賊的帽子。原來是給慈溪他們背了黑鍋。。。跟洋人談判無人敢去,無人有這個能力,李鴻章明知去了可能有生命危險,而且會背罵名,但是為了爭取國家利益,他還是去了。這在當時對名聲那麼看重的年代,無異於捨生取義,,教科書把李鴻章描述成怕鬼子所以不敢開戰的小人,把其他力主開戰的人描述成願為國家盤頭顱灑熱血的愛國人士。。這不廢話嗎,拋的是李鴻章花了幾十年培養出的北洋軍師的人頭,灑的是李鴻章手下的熱血,其他人光打打嘴炮就行了,李鴻章要冷靜思考,知彼知己,直面實力懸殊,委曲求全,,這樣做實事的人居然留下千古罵名,那些打嘴炮的人卻留下千古美名,研究歷屎的人是傻還是壞。。

康有為好像一直以偉人自居,教科書也對他大加讚美,套用網友的話「其實康有為只不過是一個舉人。根本不發理解高層的事物。很多時候都是想當然的按照自己的理解來。禍國殃民的混蛋。一個人歷史懂的再多書讀的再好。從一個平民想直接掌握一個國家的權利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用網友的話說「李鴻章等北洋派是清末少有的實力派能幹派 力挽狂瀾派 他不是歷史書里那樣的人然而他也不是電視劇里那樣偉光正。光看歷史書或光看電視劇都不能全面認識李鴻章等人。清末之大變局是恰逢世界格局之大變之際。康梁也是此時勢下所締造的英雄。但是他們沒有任何為政經驗,所謂改革綱領也大都脫離實際。所以地方督撫並沒有買皇帝的賬,依然行其舊政。「帝黨」無力把控全局,對地方諸侯的控制力「後黨」也不具備。所以,李鴻章之後,其繼任者袁世凱以小站練兵陰蓄實力而具備掌控天下的能耐。最後即使是聲望極高的孫中山都得退位讓賢。這也是實力政治的表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葉未央心未涼 的精彩文章:

TAG:葉未央心未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