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拯救亞洲象的中國行動

拯救亞洲象的中國行動

新華社昆明8月12日電題:拯救亞洲象的中國行動

新華社記者伍曉陽、龐明廣、褚怡

棲息地退化、食物源減少、非法獵殺難禁……作為體型亞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的陸地野生動物,廣泛分布於南亞、東南亞的亞洲象,生存處境從未像如今這樣艱難。

值得慶幸的是,在全球野象數量不斷減少的今天,中國野生亞洲象數量卻在恢復性增長,流離失所的野象在中國西南部尋得了一方久違的樂園。拯救亞洲象,中國在行動。

救助受傷野象

8月12日,世界大象日。一場屬於大象們的盛大「宴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野象谷的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內如期舉行。

香蕉、胡蘿蔔、西瓜、菠蘿……3歲的公象「小強」和他的夥伴們悠然地享用著飼養員「象爸」「象媽」精心準備的「自助餐」。

救助中心內,身高2.2米、體重兩噸多的「然然」已經出落成一個身強體壯的「大姑娘」,可她左後腿上一條長長的疤痕,卻提醒著人們她曾遭遇的不幸。

2005年7月7日,野象谷工作人員在景區附近一條河道內發現了受傷的小野象「然然」,她的左後腿被獸夾牢牢夾住,深深的傷口已經潰爛,上面爬滿了蠅蛆,小象生命岌岌可危。

受傷的「然然」已是步履蹣跚,但象群捨不得拋棄她,大象們還不時用鼻子去撫慰她。很快,一支由野象專家、醫護人員等組成的救援隊趕來了。驅趕走象群後,救援人員迅速為「然然」清理傷口,並把她送到了當地的野象救援站。

「當時象群久久不肯離去,遠遠地注視著整個救助過程。」參與救援「然然」的大象醫生保明偉說。

一轉眼13年過去了,曾險些喪命的「然然」傷情已基本恢復,但受傷的左腿在活動時仍顯笨拙。

2008年,「然然」獲救三年後,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落成,這也是我國目前唯一以亞洲象救援與繁育研究為核心的科研基地。

自投入使用以來,該中心已成功救助了13頭野生亞洲象,並成功繁育了5頭小象。目前仍有10頭野象在這裡接受康復訓練。

緩解人象衝突

亞洲象在自然界中幾乎沒有天敵。成年的亞洲象體重可達四五噸,體型之大在陸地動物中僅次於它的「親戚」非洲象。

但由於非法獵殺、棲息地減少等原因,地球上的野生亞洲象數量自19世紀以來迅速減少,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在我國,亞洲象也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受到法律嚴格保護。

據林業部門統計,在嚴格的保護措施下,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已從30年前的180頭左右增長到現在的300頭左右。

然而,隨著野象數量的增加,它們的活動範圍也急劇擴大,甚至頻繁進入農田、村莊,與人類活動區域產生交集。

「成年亞洲象每天要吃數百斤植物,它們需要很大的活動空間來獲取足夠的食物。」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明勇表示,野象在森林裡吃不飽,就只能冒險去附近的農田採食農作物,人與象之間也就難免發生衝突。

雲南省林業廳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7年,野象在雲南造成32人死亡、159人受傷,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更是高達數億元。

儘管野象頻頻傷人,但當地老百姓還是給予它們最大的包容和愛護。「大多數被救治的傷病野象都是被好心的村民最先發現並上報的。」保明偉說。

為了保護當地民眾生命財產安全,雲南推出了許多緩解人象衝突的創新舉措。例如建立野象監測預警網路、為群眾購買野象肇事保險等,儘力減輕野象造成的損失。

營造棲息樂園

在歷史上,亞洲象曾廣泛分布於南亞、東南亞地區,但隨著人類活動區域的擴張,亞洲象的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

然而,在雲南西雙版納,為保護熱帶雨林,給野象等野生動物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當地近年來新增划了超過100萬畝的自然保護區,許多村民從世代居住的村寨搬離。

監測顯示,在過去20多年裡,野象在雲南的活動範圍已從過去的3個縣、14個鄉鎮擴大到8個縣、26個鄉鎮。在雲南西雙版納、普洱、臨滄,都有多個象群在森林裡長期活動。

在雲南省普洱市,當地專門為亞洲象開設了「大象食堂」。當地政府在野象活動頻繁的區域規划了近4000畝食物源基地,主要種植芭蕉、棕蘆葦等野象喜好的植物。這一舉措不僅保障了野象食物供給,也減少了象群對農田的「光顧」。

由於象群時常在邊境地區活動,我國政府近年來還加強了與周邊鄰國的野象保護合作。自2009年至今,我國與寮國已在邊境地區合作建立了總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的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域,兩國還多次共同開展野象種群調查、聯合巡護、人員技術培訓等工作。

在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裡,飼養員們每天都要帶著被救助的野象去山裡活動,幫助它們更快地回歸自然。「我們的目標是幫助這些野象早日回歸野外,大自然才是它們的家。」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亞洲象保護項目辦公室主任郭賢明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