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棟生:沒有質疑,沒有美,只有實用的課堂,是好課堂嗎

王棟生:沒有質疑,沒有美,只有實用的課堂,是好課堂嗎

七彩語文

中學語文論壇

關注

啟思導疑,往往有得

看了一些老師探索閱讀教學的經驗介紹,很受啟發。現在同行都比較注意閱讀教學效率,這和閱讀觀念的變化有關,也與課改及當下社會需求有關。語文教師的讀書積累很重要,讀書過程中形成的個人思考和經驗會成為老師教學實踐的「底子」。

語文教學曾經浪費了很多寶貴資源和時間。 按照部頒課時規定,初中高中六年,約有一千節語文課,一些學校為追求升學率,有增無減,但是,學生對閱讀和寫作仍然感到困難。20世紀80年代,我從事教學工作之初,沒有意識到面對的教學問題有那麼複雜。當時「文革」結束,學校教學氣氛比較濃,恢復了教學秩序,教師重新獲得尊重,教材強調語文知識了,和此前一二十年相比,語文課明顯像語文課了——這樣說話,也許只有我這個年紀以上的老師能懂。而同時,語文課堂教學非常講究程式,按部就班,中規中矩,「聽、說、讀、寫」,加上「背、記、默、 考」,成為教學主要內容,雖然易倦怠,倒是很 「充實」。又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語文教學有了巨大的進步,固然因應試教學的干擾,出現一些新難題,但畢竟有大批教師利用社會進步條件,獲得了專業發展,破除思想局限和禁錮的步子雖然緩慢,然而局面已是當年不敢想像的了。

語文教學受社會偏見干擾,是社會文明程度低的表現。常有名師在會上重複「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我覺得他們沒有批判力,只是在傳播、誇大粗俗言論,也說明他們自身認識水平低下,用極少數反對學語文的荒謬言論誇大語文教學的困難,進一步渲染讀書無用論。如果社會當真認可這「三怕」,那語文課能教什麼呢?

回顧教學生涯,我和同事並沒有感到學生有這「三怕」。比如,說學生「怕文言文」,一般情況下,是教師閱讀思考能力不強,「不會教」 導致的。

《廉頗藺相如列傳》《殽之戰》是經典篇目,很多教師在教學上下了不少功夫,自我感覺也很好。我聽過幾次課,也看了一些公開的教案,感到困惑。這些老師過於注重文言文的詞語及用法,帶領學生逐字講,逐句翻譯,不時地停 下來拓展一下相關詞語知識。有位教師上課還留下七八分鐘讓學生填「詞語活用表格」,又一一數出課文中的通假字。學生不敢懈怠,因為老師總是說「這一點很重要」,「有可能考到的」。 幾次課聽下來,發現為數不少的老師都滿足於這樣的教學。如果是名師,也許會多說幾句有關 《左傳》與《史記》的成就,如何之了不起,絕大多數老師都是依據教參照本宣科。按照當年的標準,學生能讀通並「準確翻譯」,就皆大歡喜;「鑒賞」很少,「讀書心得」「個人見解」之類沒有。大部分教師沒有「說好處,看門道」的能力。如此捨本逐末,買櫝還珠,真是暴殄天物!千古名篇,經過他們的「精讀細講」,嚼飯喂人,成了折磨學生的負擔。課堂沒有質疑,也沒有美,只有「實用」。說起來也難怪,當時的教師對語文科的認識水平,仍然受文革前師範教育課程的框架局限。教師的閱讀視野遠遠沒有當今開闊,資料刊物少得可憐。更應當注意的是,當年教師很少有發表意見的環境和條件,加上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誰敢質疑批評教材?

教師滿足於守舊的教學,往往在於沒有問題意識,「我們一直這樣教的啊」「教參上根本沒有這個說法」「文言文考試不考這些」,等等,我至今記得許多老師的理直氣壯。

當年上《廉頗藺相如列傳》,分析人物,我說起「其實廉頗更了不起」,「做藺相如好像並不難,以廉頗那樣的老資格,能負荊請罪,太難了,太難了」——我連說兩個「太難了」,引發了學生思考、討論。同學們推測言外之意, 反覆琢磨廉頗的言行,就覺得「嗯,是有點意 思」——司馬遷內心到底在想什麼呀,老師為什麼這樣感慨呀。原來,像廉頗那樣的「高級干 部」「老資格」的氣度,後世很少見。下一輪再教這篇《廉頗藺相如列傳》,也就不止於此,可以再跨一步,讀到「度大王......三十日不還, 則請立太子為王 ,以絕秦望」,停下來,讓學生感受,引導學生去認識廉頗內心的「國」與 「君」孰輕孰重。當然,能認識到這一點,要有些文化根基,要有些思想深度,要能有「打通」 意識,然而,這不正是語文教育的要義嗎?帶學生閱讀,培育探究問題的意識,感受豁然開朗的愉悅,從此不懼文字困難,自覺地閱讀積累,經驗也就此形成,他這才會覺得文言文重要的不是 「一詞多義」「賓語前置」和「通假字」,而是文章事實所表現的思想、態度、情感,領悟到這才是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我就是想通過這樣的啟發,讓學生的閱讀能有些思想含量,讓語文課給學生留下點問題,讓他回想、回味。如果想不到或不去想,就會浪費《廉頗藺相如列傳》這一教學資源。

上《游褒禪山記》,我和學生說,作者的「游」,半途而廢,卻寫出那麼一大段道理。古代各方面條件不如當今,也因為誘惑少,所以古人多勤于思考,總是有「問題意 識」。他們寫出千古流傳的文章,就在於能想人之所不想,處處生疑,往往有「得」。 我們讀書,也要有他們那樣的質疑精神。上 《石鐘山記》,我問學生:蘇軾認為他獲得了石鐘山命名的真實由來,他有沒有「深思而慎取」?蘇軾振振有詞地質問「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但他所說的 「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有沒有依據? 他不過是「過彭蠡之口」,何曾花時間遍訪漁工水師?他甚至還譏「舟人大恐」呢。學生討論,眾說紛紜,也有不同意我的看法的。我的看法正確與否並不重要;學生能因為我的課而積極去思考,去質疑,可能才是教學所期望達到的目標。啟發學生質疑,教出「問題」來,教得學生願意思考,不盲從教材說法,不迷信老師,教學才有價值。

《鴻門宴》,多重要的課文!到了一些教師手上,變出各種文言文現象和例句的歸納總結,還能變成無數「出題點」!在不同地方,聽過十多次《鴻門宴》,基本按教參里文本分析的思路,很少有老師發表有創意的個人見解,兩節課 「串解」,字字摳,句句落實,每段歸納基本內容......文本閱讀按常態教不是不可以,問題是教師本人的閱讀有沒有見解,能不能有思考和質疑精神。如果教師也只是注意到了文言文知識,並能和先前所學聯繫,歸納和總結,我認為會造成學生的誤識,以為古文就是用來教文字知識的, 很可能學生也因此厭倦,甚至恐懼。不能浪費經典!僵死的教學會殺滅學生的閱讀趣味,還不如不教。想起一些地方開發旅遊,組織大眾一窩蜂地探訪文物,有時恰恰破壞了文物,還不如封存保護。

《鴻門宴》中許多有趣的內容,教材教參不可能一一道來,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思考,關注細節本身及細節的作用,有可能激發學生的關注和思考,課堂就能活起來。有些細節,寥寥幾筆,人物就栩栩如生,前提是教師要「會看」,要有經驗,要能「想到」。為什麼不厭其詳地交代座次?因為後面要寫人物活動,這樣講,也算說清了。如果適當延伸一下,能平添趣味:原來 秦漢時宴會是那樣一種格局,不是如今國宴到家庭聚會的大圓桌,所以會有項莊那樣暗藏殺機的舞劍者,像清代以後那樣圍個大桌子喝酒,讓賓客左右扭著脖子甚至扭過身子看文娛表演,實在彆扭,項莊也難於下手了。樊噲何以會表演吃一大塊生肉?難道是用這種吃法展現虎狼之軀?啟發學生聯想辛棄疾的「尚能飯否」,聯想武鬆動輒「店家切牛肉二斤」和「篩十八碗酒」,也許能悟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然而,「沛公起如廁」到「 張良入謝」,那麼長的時間,項王在帳里獃等,暫且不論,范增也會獃等?客人上洗手間一個多小時不回來,你們像沒事似的呆坐在那裡,這不是醉了,是智商問題了。司馬遷寫錯了?他寫完後竟沒發現破綻?這一部分是道聽途說?——可是,我們有什麼權力不許他這麼寫? 以當時的條件,他能根據傳說寫出百年前事件的大致經過就很不簡單了。看看我們近百年歷史, 動不動就「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才十幾年幾十年的事,都能搞得面目全非,無法對證,更不用說《史記》時代,連紙張都還沒有廣泛應用。

教《殽之戰》,我講完先軫的「不顧而唾」,停下來,問大家是否還記得《曹劌論戰》,有同學能背出,大家紛紛表示想起來了。 那個說「肉食者鄙」的曹劌,竟然去見魯庄公,大模大樣地說了一通話,並順便指揮軍隊打仗去了。春秋時代,雖然有禮儀制度,但「君」的尊貴,並不如一般人想像的那樣不能說人話。古代中國,有非常好的文明傳統,值得我們好好讀。 過了一段時間,有學生在隨筆中說,那節課他印象很深,就是因為喚起了他對以前課文的記憶,教學內容被「打通了」。

經典作品,在漫長的歷史中,已經被無數的人讀過並重新發現,被無數的人質疑並讀出了新意,只是我們視野有限,無法注意或窮盡而已。 我讀書不多,尚能通過反覆閱讀有所發現,說明相當一批學生也可以做到。至少,要讓他們在學習中重視個人思考,對問題做出判斷。由於閱讀經歷不盡相同,我在和同事的交流中,發現不少同事對文章都有獨到的見解,這就更讓我對教學有了自信。

有次上完課,幾位外地聽課教師質疑: 「課文以外的問題你展開比較多,為什麼不落實字詞句?」「不重點講課文的語法現象,如果學生忽略,教學目標怎麼體現?」「考試怎麼辦?」......我說,這些知識學生自己能理解的,即使理解不了不是還有注釋嗎,不是有《文言文字典》嗎,我沒有必要全在課上講啊。老 師問:萬一學生課外沒時間呢?如果有學生偷懶 呢?萬一......他們說了很多「萬一」,就是沒想到萬一教師把古文肢解得支離破碎,講得味同嚼蠟,會把學生訓練成只認識通假字的機器,會讓他們恐懼。

多次經歷這樣的質疑,我開始懶得回答。 如果認認真真地回答這類問題,人會被活活折磨致死,對一個不願意思考的人,你的解釋永遠是「白搭」。我安安靜靜上自己的課,從沒介紹過什麼經驗,都是他們固執地要進教室來的,他們有那麼多時間東奔西走到處「取經」,為什麼不多動動腦筋去閱讀去思考呢? 為什麼就沒有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呢?我後來想到,學校里最可怕的事,就是一大群這樣不思考的老師在「掌控」課堂。

我從沒認為文言文的字詞句和語法現象不重要,也不認為教材設定的教學目標沒有價值。 我只是想到,不能低估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自行學習並理解的內容,教師不要翻來覆去地講,把學生教得厭煩;也不要用考試引誘或是壓迫學生,讓學生的閱讀摻雜功利的成分。講古文,字字落實,句句能譯,能對付考試,並不難;作為教師,我更願意引導學生關注經典作品中表現出的思想和智慧,否則我可以去做其他工作,否則,我的工作將是機械無趣的。一旦不思考,趣味和智慧都將不存在。

如果老師把學生教得「怕文言文」,只能證明他底子差,不聰明。

END

▍出處:《七彩語文·中學語文論壇》2018.04

▍編輯:葛傑

▍圖: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七彩語文中學語文論壇 的精彩文章:

新課標組核心成員董小玉:數字化閱讀時代,語文教學如何變革?

TAG:七彩語文中學語文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