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地球並不是一個安全的地方,每天地球都會遭遇不同大小的天體的撞擊

地球並不是一個安全的地方,每天地球都會遭遇不同大小的天體的撞擊

地球並不是一個安全的地方,每天地球都會遭遇不同大小的天體的撞擊,只不過絕大部分撞擊天體因太小而在大氣層就融化解體了。但在無限的時間面前,任何偶然都是必然,也就是說即便大型天體撞擊地球的概率很小,但仍不能忽視它。保護地球的最佳方法,就是時時刻刻監視著周圍的一切。

這顆恆星的名字叫Gliese710。

Gliese710是一顆橙矮星,其擁有太陽60%的質量。根據其運動軌跡科學家們斷定,在未來150萬年內它將沖向太陽系。俄羅斯聖彼得堡的Pulkovo天文台的Vadim Bobylev教授表示:「根據往年的數據計算,Gliese710沖入太陽系的概率為86%。」

或許它不會直接撞擊太陽,但它絕對會進入距離地球1.1光年範圍內,也就是奧爾特星雲內。它的到來將攪動位於奧爾特星雲的小型天體的運動,屆時將會有一大批小行星、彗星夾雜著宇宙塵埃沖向內太陽系。

科學家表示,目前Gliese710距離地球還有62光年,約為600萬億公里,我們應該相信人類有足夠的時間去應對它帶來的威脅。白矮星被認為是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也就是紅巨星燃燒完所有燃料後的最終歸宿。太陽壽命的最後將變成一顆白矮星。那麼如果把1立方厘米的白矮星物質拿到地球上會怎樣,首先必須說我們這裡只是假設,因為以現在人類的技術是根本做不到的,不只是人類還接近不了白矮星,而是人類對白矮星物質還毫無辦法。

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恆星,也稱為簡併矮星,在億萬年的時間裡逐漸冷卻、變暗,它體積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質量大,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其重量和質量是成反,比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它主要由碳構成,外部覆蓋一層氫氣與氦氣。

根據白矮星的半徑和質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於地球表面的1000萬-10億倍。在這樣高的壓力下,任何物體都已不復存在,連原子都被壓碎了,電子脫離了原子的束縛而變為自由電子,物質這樣的狀態也被稱為簡併態。

既然是假設,我們就先把白矮星物質拿到地球上,這時我們可能會這樣想,因為白矮星的物質比地球上的任何物質都重的多,所以會想這東西會不會直接砸到地下?其實不是那樣,因為它瞬間就會爆炸,能量將相當於一顆小型核彈。為什麼會這樣呢?

假設我們在白矮星的表面之下挖出一立方厘米的碳晶體,這種簡併態的物質雖然體積很小,但是質量高達10噸左右,這種東西來到地球上後,會失去原先星球上的引力控制,地球的引力對它的狀態基本不起作用,所以它馬上就會脫離簡併態恢復常態,其體積將迅速膨脹至約1000m3,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發出耀眼的光芒,以及強烈的β射線和重離子射線,其能量值大概是一個小原子彈的爆炸當量。但爆炸方式又用於核爆不同,情景將十分獨特。

所以,如果把白矮星的物質放到地球上,它就會像一顆立即起爆的核彈,它會爆出讓人類感到震撼的效果。在遙遠的深太空,彗星一開始更像是一顆黑色的行星,什麼都沒有發生,它的周圍沒有氣體。一旦到了內太陽系,接近木星或是離太陽更近的時候,彗星開始變得活躍,太陽的溫暖讓彗星開始變熱,其內部的冰凍物質開始從冰轉化為氣態物,那些氣態物質穿透彗星的外層,開始噴射氣流,當氣流離開表面時,會把塵埃和石頭一起衝出,從而形成了籠罩彗核的煙霧,稱之為「彗發」!

當彗星從地球旁邊飛過時,彗發會逐漸變得比太陽的直徑還要大,最後,太陽輻射把光環加在彗核後面,形成兩條明亮的尾巴,一條由塵埃構成,一條由氣體構成。尾巴會越變越大,有些尾巴甚至會延伸至1億英里長(約1.6億公里),那意味著,在朝太陽前進的時候,彗尾比太陽和地球的間距還要長,那是太陽系裡最壯觀的奇觀之一。

當最靠近太陽的時候,彗星最亮最快,太陽的灼熱和巨大的萬有引力可以讓彗星加速至每小時將近200萬英里(320萬公里)。彗星最終會離太陽而去,返回到太陽系的邊緣處,一切會平息下來,所有的氣體和塵埃將重新落回表面,最終彗星將淹沒在寧靜的黑暗中。

彗星回到寒冷的離散盤處,再次變成晦暗無光的石頭和冰,直到它再次接近太陽!

哈雷是最著名的短周期彗星,在公元240年首次被記錄下來,每76年經過地球一次。它家喻戶曉,估計有曼哈頓那麼大,非常明亮甚至在大白天都能看到。

歷史上,哈雷彗星的每次出現都會引起人類的敬畏和恐慌。1910年它的出現引起全世界的恐慌,因為剛創立不久的光譜學認為彗星含有氰,一種無味的有毒氣體。當時的天文學家預測這種毒氣掃過地球時會帶來麻煩,當時甚至都生產了彗星葯,而保險條款也不承保彗星帶來的損失!

雖然彗星被認為是厄運的預兆,但天文學家卻一直在思考,那些發光的石頭是否蘊藏著關於我們過去的珍貴信息?

21世紀美國宇航局籌划了一次異常大膽的主動撞擊事件,希望可以揭曉行星科學終極問題的答案,那些星際流浪者曾經是宇宙生命的傳遞者嗎?

在彗星形成明亮的彗發和彗尾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彗星爆發的活力,但科學家仍然對彗星內部有什麼東西感到困惑。我們太想了解彗星內部了,很想看到彗核里的東西,看看是不是塊狀,是不是質地均勻,是不是由結晶的冰。

2005年,美國宇航局執行撞擊彗星任務,深度撞擊號,用它撞擊坦普爾1號短周期彗星。它發射了一個800磅重(約725千克)的撞擊器。撞擊器炸出了一個彈坑,碎片飛濺數千英里高,數以噸計的氣體,岩石和塵埃被拋入太空。有史以來,科學家們得以首次仔細觀察彗星內部的冰封世界!

在撞擊後,硅酸鹽顆粒發射出強烈的光,極為明亮,這說明彗星上的物質非常原始,它們讓物質基本保持了恆星形成初期的原始狀態,所以,它們是時間的密封艙,能讓我們追溯到太陽系的最早期!在系外行星觀測中,科學家發現許多恆星系統中都擁有超級地球,其軌道比水星更加靠近恆星,而且質量比地球大數倍,但我們的太陽系中並沒有這樣的天體存在,這是為什麼呢?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科學家認為木星可能摧毀了超級地球。

參與本項研究的科學家為克魯斯分校的格雷戈里-勞克林,他對系外行星進行研究後發現,許多恆星系統在水星軌道這個位置上非常擁擠,比如擁有巨型氣態行星、超級地球等等,但我們的太陽系在水星軌道之內幾乎什麼也沒有。似乎太陽系與其他恆星系統有著本質的區別,完全不像其他恆星系統的模式。

科學家認為這一切形成的原因可能來自木星,在太陽系形成時巨大的木星向內側旋轉,憑藉自身強大的引力形成「大粘性」機制,改變了早期天體的分布。原始太陽系內的原行星和小行星都被捲入了木星的引力範圍,造成太陽系內許多軌道上都處於「真空」狀態,很容易摧毀太陽系內的許多原始天體。

「大粘性」機制認為木星在太陽系形成早期扮演了絞肉機的角色,為地球和火星的形成掃清了軌道。目前太陽系內至少缺少兩種天體,一種超級地球,質量比地球大數倍;另一種是軌道半徑極短的巨型氣態行星。這兩種天體在太陽系外的恆星系統中較為常見。!!編輯。王文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文軍工作室youku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在羅布泊發現一座神秘古城,經過進一步發掘,科學家證明這座古城就是千年之前神秘消失的樓蘭古城
地球上會不會有一些外星人的痕迹,只是人類不知道?在地球培養皿外

TAG:王文軍工作室youk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