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膠東歷史上的於七曾兩次起義,清朝的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膠東歷史上的於七曾兩次起義,清朝的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在膠東地區,於七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歷史人物。尤其是在兩大山區,棲霞牙山和青島嶗山周邊,都流傳著眾多與其相關的傳說故事。於七之所以廣為人知,是因為在清朝初年,他曾發動了兩次反清起義。在古代,膠東半島地處海表邊陲,鮮有大的戰事。而於七起義,算是膠東古代史上比較轟動的大事件。

關於於七起義的經過,此前業內已經有很多人撰文記敘,在棲霞民間,更是有很多繪聲繪色的傳說,因此,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以往大家關注的焦點,都在於七身上;本文要討論的話題,則換一種思路。在歷史上,於七曾先後兩次發動起義,但清朝對待他的態度卻截然不同,這其中有什麼緣由呢?

下面就先看看於七前後兩次起義中,清朝都是如何態度。

首先,看於七第一次起義的經過。清代《登州府志》對此記載較為詳細,志稱:「(順治)五年,棲霞民於七,招集亡命,據鋸齒山(牙山),肆行剽掠。七年,率眾攻寧海,知州劉文淇死之。」根據以上記載,於七第一次起義期間,曾率眾攻打寧海州(牟平),當地知州因此而死。

在古代,這種行為堪稱「大罪」。不過,當時清朝的態度卻頗為柔和。「朝廷以反側者多,每招撫之。」最後,時任登州府知府張尚賢委任於七為棲霞縣把總(低級武官職位),算是將他招安了事。

十多年之後,到了順治十八年時,情形則發生了巨大變化。當時,被招安之後的於七,已經成為棲霞當地的頭面人物,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社交」上(棲霞萊陽不少大家族都跟於七有來往),看起來並沒有再起事的打算。不過,一件意外卻成為了導火索。

當年春天,於七的弟弟於九,同萊陽人宋彝秉發生衝突,在廟會上鬥毆。正常來講,這只是一件民間糾紛。但宋彝秉為了報復對方,竟然到兵部控告於七準備謀反。

按照常理,在這種情況下,清朝應該先派人將此事調查清楚,再下結論。然而,史料記載,清朝當時直接就派出官兵查捕,絲毫不給於七情面。官兵上門時,於七不在家中,其家人拒捕,殺傷對方,形勢發展到這一步已經是箭在弦上,因此於七不得不發動了第二次起義。

聽聞於七再次起事,這次清朝毫不猶豫,命征東將軍濟席哈率大軍進駐萊陽,準備圍攻牙山。從順治十八年底,到康熙元年初,清朝的大軍在牙山將於七圍困了數月之久。如今,棲霞牙山周邊的地名,如接官亭(血灌亭)、營盤、上哨等,都是從這段歷史而來。後來,因勢力對比懸殊,起義失敗,於七從牙山突圍。相傳在嶗山隱姓埋名,出家為僧,成為膠東地區螳螂拳的發明者。

從上述記載當中,可以明顯看出清朝在於七前後兩次起義時的不同態度,第一次態度柔和,雖殺知州而不問;第二次態度強硬,事未查清就派人捉拿。造成這前後兩種不同態度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如果視野僅放在膠東範圍內,這一問題很難找到答案;而考慮到當時全國的整體形勢,原因就一目了然。清朝對於七的態度,與當時國內整體反清勢力的聲勢,有明顯的關聯。

順治五年,於七第一次起義時。當時南明的永曆政權還在廣西存在,金聲桓、李成棟、姜瓖又先後在江西、廣東、山西等地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一時之間,清朝感覺難以應付,因此對一般的「起義者」,如於七等,採取招撫態度。

等到了順治十八年,於七第二次起義時,清朝已經實現對南方的佔領,永曆政權處於崩潰的邊緣,東南沿海的鄭成功,此時的聲勢也大不如前。因此,清朝有足夠的底氣和精力,來處理小區域範圍內的「變亂」。

倘若於七第二次起義能夠提前兩年發動,也就是順治十六年的時候,或許情形還有轉圜的空間。當年,鄭成功的兵力正處於鼎盛時期,他親率十多萬大軍沿海北伐,一度包圍南京,震動東南半壁。假如,於七此時在膠東舉兵,不佔牙山,而直奔海口(如丁字灣等),與鄭成功聲勢互通,或許還有可能改寫明清之際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膠東故事會 的精彩文章:

煙台海陽有個竇家疃,沒有姓竇的人,卻有很多老房子
膠東半島一個薛姓村莊的影像,在煙台蓬萊天崮山腳下

TAG:膠東故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