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師忠告,字字走心

大師忠告,字字走心

老朽之業師治學十分嚴謹,常指出中醫發展要重點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科學知識豐富的思想家、研究家、臨床家,不宜提倡理論空談,言之無物,泥古不化的浮躁之風。老朽遵照這一明示不斷自我檢查,三省吾身,而今已步入殘燭之年,仍以此作為鞭策。

——國醫大師張志遠

中醫診斷不能西化

四診望、聞、問、切能同視、觸、叩、聽合用,不宜作出統一規定,兩個體系各異,難以歸為一體,強行混合,中醫辨證就會被僵化,走向廢醫存葯。近代人物余雲岫都曾做過試探,以失敗告終。老朽主張中醫要現代化,起碼應了解一些人體生理、病理、檢驗常識,但不能為西醫學說所代替。中西醫結合是一大看點,若將從醫者歸屬於中醫,最少須掌握岐黃技術不低至百分之七十,否則即是西化嚴重,不只中醫學受到削弱,天長日久,傳統的民族遺產,也就隨著時間消失了。這門學科,不一定被外來醫藥文化淹沒,最怕的是內部自殘,走向自我毀滅。

舌脈富診斷參考價值

若干臨床醫家常於舌脈診斷上總結經驗,如:感寒脈緊,傷風脈緩,熱病脈數,中暑脈虛,寒濕沉緩,痰食浮滑,細數陰虧,洪大陽旺,疼痛多弦,病危脈變屋漏、雀啄、按之如死。胃酸多舌潤暗紅;潰瘍舌見圓形缺損;肝硬化紅絳光剝,肝功大變,易發昏迷;癌症出現糜苔、潰瘍,表示危篤。老朽認為,這些經驗有一定參考價值,臨床還要結合其他體征進行分析,然後處方遣葯,比較全面。切脈是通過觸覺來了解搏動深度、強度、速度、節律、形態、空間的變化,有人懷疑其屬於望風捕影,在橈骨動脈一條血管上故弄玄虛,想抹殺此診法,則純屬無知妄作,違反科學的。

辨證施治是靈魂

近年來醫療導向,引領投予中藥擴張腦血管,抗血栓形成,增加血流量,促進新陳代謝,清除自由基,改善供血不足,調理半身不遂,川芎居首位,丹參第二,黃芪、葛根雖兼降血壓,卻列第三。跑龍套者則為當歸、赤芍、地龍、三七參。老朽經驗此項藥理作用,宜作為重要參考,臨床時仍應辨證施治,絕對不可被其框住,自尋束縛,甘當俘虜,唯化驗論能影響中醫的診斷、組方。1990 年遇一偏癱患者,曾以上述藥物授之,連服多劑,功力不顯,乃另開續斷、杜仲、人蔘、熟地黃、山茱萸,因腰膝酸軟無力,採取溫補肝腎法,15 天便見小效,將量減半,仍每日1 劑,凡2 個月已會持杖逐步行走,所以堅持傳統特色技術治療,是神聖的救死扶傷,背離了這個法門,即等於無有思想指導盲人夜行了

辨證施治不泥現代病名

《挑竿記》載有一翟姓醫家調治50 歲男子身體浮腫,從頭面至足部皮下肌肉按之成坑,乏力、疼痛,醫院檢查已排除風濕、貧血、營養不良和腎炎、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定為原因不明型濕性水腫,未提及處理方法,囑其轉上級醫療機構複診。翟氏精通《金匱要略》,從中擬出一首湯劑,計黃芪200g、白朮30g、茯苓30g、桂枝10g、漢防己20g、澤瀉15g、生薑10 片,水煎分3次服,連用10 天,病情遞減,腫消大半,吃了20 劑,基本痊癒,追蹤觀察,未再複發。通過此案,可以進一步獲知,中醫辨證論治是一門特色,不宜囿於西醫學病名,也不應局限在無法施用的框架內,只有遵照四診八綱,才能正確遣葯而起沉痾。只有走傳統的道路才能解決問題

古花新放促進發展

繼承發揚岐黃學術,不宜停留於原始階段,應使古花重放,結合實踐,促進發展,走向新生。若墨守成規,依樣畫葫蘆,則是倒退,能被歷史車輪碾沒。近年來中醫事業有較好的發展,但其速度,和西醫學相比,依然落後於人。從強調經典來說,把《傷寒論》《金匱要略》奉為圭臬,溫故而不忘祖,確富臨床價值,但未打開局限,仍走對證發葯道路。如麻黃湯(麻黃、杏仁、桂枝、甘草)去杏仁加豬苓、澤瀉醫水腫;桂枝湯(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加香附、小茴香治胃病泛酸腹痛;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白酒)加白芷、乳香、沒藥治腸系膜淋巴結炎,都要從事研究、推動、提高死方的活用,執業者身先士卒,勇於探索,絕不可作壁上觀。老朽曾把酸棗仁湯進行改制, 計酸棗仁15g、甘草10g、知母6g、茯苓15g、川芎6g,加當歸6g、柏子仁10g,每日1 劑,水煎分3 次服,給予心動過速、心悸亢進、驚恐不安、精神緊張的患者,獲效很佳。以此為例,古為今用、化裁內容、擴大療途,是目前重視迫切的課題

《國醫大師張志遠醫論醫話》張志遠,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骨傷的楊張張揚 的精彩文章:

嬰兒吐奶是怎麼回事?吐奶怎麼辦?

TAG:骨傷的楊張張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