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評價現在的知乎?

如何評價現在的知乎?

最近,知乎終於官宣了E輪融資消息。而且宣布方式很特別——沒有專門的融資發布會,只是在「海鹽計劃」會後,周源用VCR的形式「雲傳達」了這一消息。

除了宣布方式特別,後續的消息補充也充滿了「知乎氣息」。在一個名為「如何評價知乎完成E輪2.7億美元融資?有哪些信息值得關注?」的問題下,整齊排列著創始團隊和一眾投資人的回答。知乎的1.8億用戶,集體圍觀了這次「融資發布會」。

有人說,現在知乎像一個多種內容平台混雜的「四不像」。可我覺得,知乎的目標一直很明確,就像周源多次強調的初心:一個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信息聚集地。

01

知識升維

圍繞「組織高質量信息」這一目標,知乎提出了很多願景。從「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到「發現更大的世界」,再到「有問題,上知乎」。每一階段,知乎都有不同的任務和期許。

今年6月,知乎的總用戶數達到1.8億,累計產生1億個回答。於是知乎又提出全民知識內容平台的願景。而這一次,周源首次提出「知乎的未來」,即想讓用戶「輕鬆獲得可信賴的解答」,大有重塑中文知識市場的決心。

乍一看,這和20年前百度的使命很像。那時中文互聯網信息極度匱乏,百度成為人們「網上衝浪」的第一站。信息不等同於知識,但百度確實圍繞「知識」做了很多,百度百科、百度知道自不必多言,百度貼吧里也藏著很多大神。

然而,百度錯失了移動互聯網紅利。百度搜索的流量下降,讓百度系眾多產品失去了依靠,市場份額開始被競爭對手擠占。這其中,就有知乎的身影。從知識分享的角度來說,知乎是百度知道的直接對標品。而從社區參與感上說,知乎又間接盯上了百度貼吧的盤子。

因此有人總結:知乎剛出來的時候,我們把它叫「社會化問答網站」。而現在,知乎在做的,其實是「搜索」和「知道」的升維。針對這方面,知乎做了很多努力:

比如增加需求場景。知乎已經七歲了,可從單一的問答頁面,到「知識市場」,再到「知乎大學」,只是這兩年的事。知乎熱榜、熱搜和小程序的布局,也成功吸引了大批下沉用戶。如今,知乎的App DAU已從百萬漲至近千萬,用投資人徐新的話來說「知乎已經跑過了安全線」。

又比如更簡潔明了地組織內容,讓用戶輕鬆獲得可信賴的解答。內容呈現上,知乎的知識結構化已經做得很成熟了。比如,當你搜索「區塊鏈」三個字,出來的不是包含關鍵字的零散問答,而是包含概念原理、技術開發、應用案例等多個板塊的分類問答。

但,解決相同的需求,不意味著就是同類產品。知乎是知乎,它為中國5億受教育人群而生。同一個問題,知乎搜到的、百度搜到的、悟空問答上搜到的,結果可能是天壤之別。因為知乎是工具屬性之外,社區氛圍最濃厚的平台。

02

小步快跑

知乎是一座城市。為了解決「知乎三問」,即「如何保持理性的討論氛圍、如何保證內容的質和量、如何讓創作者獲得收益」,知乎推出了「海鹽計劃」。

用周源的話來說,「讓人們輕鬆獲得可信賴的解答,這件事就是知乎團隊的北極星。它指引著我們當下的工作:智能社區、工具場景和商業矩陣。」

這次的「海鹽計劃」,就是基於上述目標的具體落地。其中,「鹽值」系統基於知乎演算法能力、社區共識和公共討論秩序三方面的積累,形成升級版的用戶社區行為引導和使用攻略;「創作者中心」則是優秀創作者的專屬工具和權益保障。

「鹽值」系統有五個參考維度:基礎信用、內容創作、友善互動、遵守規範和社區建設。這一功能的安卓版正在內測,一個五邊形的截圖很像芝麻信用分,或是頭條號指數。但是,友善互動、社區建設等維度又頗具「知乎特色」。

就內容社區的治理而言,無論是頭條號指數,還是B站的小黑屋制度,都是一種處理結果。而知乎的「鹽值」系統不只是一個榮譽標識,更是一個成長體系。換言之,它更像一個起點,是用戶一直深度參與社區自治的體現。

很多人擔心知乎「水化」。「鹽值」系統對深度用戶的「賦權」,就是對這一問題的最好解答。知乎這麼做的底氣是,它已經聚攏了一批同調性的用戶,他們知道什麼是好內容,也願意為篩選內容出份力。

這裡還有個前提條件:知乎用戶對優秀回答者的認同,不是基於名氣而是內容。反過來,優秀回答者的影響力、滿足感,只有在知乎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放大。內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相輔相成,也就形成了雙邊網路效應,加固了知乎的護城河。

對大多數用戶來說,粉絲數和轉評贊是最大的正向反饋。可是互聯網世界樂於表達的永遠只有10%,大部分是沉默的。而知乎鹽值體系有五個維度,即便你在「內容創作」上偏弱,其它地方很活躍,依然可以得到不錯的「鹽值」。

高「鹽值」不是用來看的,你有綠色通道可以走,有公共編輯的權利,甚至可以加強反對。特權機制是屢試不爽的用戶激勵政策,QQ剛出來時規定等級1個太陽以上才可以建群,直接造成「全民掛QQ」的盛景。這種對高鹽值用戶的「賦權」,應該說,比單純的粉絲數量更討知乎用戶喜歡。

知乎一直是個去中心化、高度自治的平台。早期的百度貼吧也有這種特徵,每個吧就是一個獨立的山頭,吧主和用戶自立規則,官方鮮少干預。在商業化的路徑上,二者各自摸索適合自身的路徑。就像我之前的文章《暗涌的知識市場,知乎不再是那個慢公司了?》所論述的,知乎推出「鹽值體系」和「創作者中心」表明其仍在繼續小步快跑。

03

特色機理

知乎從 2017 年正式開展商業化,形成了廣告和知識服務兩大收入模式。知乎官方宣布,今年上半年商業廣告營收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 340 %,知識服務也完成了「知乎大學」戰略升級,已提供超過 1.5萬個知識服務產品。

可以看出,知乎的商業變現圍繞兩部分:一方面是自生產,推出「知識大學」、「創作者中心」挖掘用戶價值,穩固雙邊網路效應。另一方面擴水源,比如和學堂在線合作,符合知識付費與教育、出版結合越來越「重」的趨勢。

如此,我們就能看出知乎的不同。在平台對用戶和內容的把控上,知乎集微博和貼吧之長,但又形成自身特色。知乎重視內容,官方也不鼓勵優秀回答者花錢打榜;知乎重視用戶,不同用戶被共同的好奇心牽引,不至於老死不相往來,官方更容易維護和運營。

因此,知乎對用戶價值的挖掘,可以是多方面的。用戶的影響力可以靠廣告變現,也可以靠更符合調性的「知識付費」。

目前,知乎的主要商業模式是廣告。但這隻限於平台,在「優秀回答者接廣告」這件事上,知乎的容忍度向來不高。2016年,多位知乎優秀回答者因為接軟文而被永久封號。知乎已經推出「品牌任務」,幫助達人接廣告——而這只是「創作者中心」里的一部分,比微博的微任務低調許多。

知識付費才是知乎特色。知乎為簽約作者打造個人品牌,比如出書、商業活動等等,相當於平台和內容生產者一起多維度挖掘知乎用戶獨有的價值。市面上大部分B2C的知識平台,核心競爭力是對頭部資源的爭奪,平台本身缺少分享氛圍。新興的知識付費平台,要同時做到供需兩端的強運營,更是難上加難。

知乎站內的優秀回答者,加上外部的合作資源,很容易讓知乎形成完整的知識付費生態。目前,「知乎大學」的知識服務矩陣是由「課」、「書」和「訓練營」共同組成的產品體系。不同形態類別的課程、書籍,加上不斷更新的問答,足以讓用戶在知乎完成一站式的學習。

回過頭看,這就是知乎希望的「輕鬆獲得可信賴的解答」吧。

知乎不是搜索引擎百度,不是社交媒體微博,也不是音頻付費得到,它有自身的特色和機理,需要平台、用戶,乃至知乎大學的所有人去挖掘。2.7億美元融資後,不知能挖到什麼程度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