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哪位國軍將領誇海口他的城市要塞可抵擋150萬解放軍的進攻
1949年早春時節,當三大戰役的大幕徐徐落下後,解放戰場上的戰略形勢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各地解放戰場上,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殘敵。但在西北戰場上,戰爭的形勢尚不明朗。三大戰役結束之後,在西北戰場上,國民黨殘存的軍事力量主要有:以胡宗南為主任的「西安綏署」掌握著13個軍,約18萬餘人;以張治中為主任的西北軍政長官公署」掌握著17萬餘人;另外,閻錫山的10萬大軍還扼守著太原城,一時難以攻克。而太原位居我戰略側背,時時牽制著我軍渡江南下。
在西北戰場上和國民黨軍對峙的解放軍主要有彭德懷的一野約15萬餘人;華北野戰軍徐向前十八兵團的9萬餘人。雙方兵力對比,我軍並無優勢。太原,此時成了國共雙方關注的焦點。早日解決太原問題,則我軍能從戰略上消除側背的威脅,解除華北野戰軍這一戰略機動部隊的束縛,或配合我軍主力南渡長江,或揮兵西進西北。這是一步關乎戰爭全局的戰役。
太原,是山西省首府,古稱晉陽,它位於晉中盆地北部,瀕汾河東岸,東、北、西三面都有高山拱衛,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太原城就好像擱在瓮底一樣,是一個易守不易攻的城市。早在1948年,閻錫山已把太原變成了一座碉堡城,一座名副其實的碉堡城。站在東山頂上俯首望去,城周圍的每一個山崗、每一處要地,都被密密麻麻數不清的像墳墓一般的碉堡覆蓋著。閻錫山為維持其反動統治,早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就利用太原的地形構築永久性城防工事。抗戰勝利後,他又以留用技術人員為名,收編日寇戰俘3000多人為軍事顧問,加固和增修城防工事。他以太原為中心,在周圍四五十里的地區內,築起了5000多座碉堡。
一位美國記者看了這些碉堡後吃驚地說:任何人到了太原都會為數不清的碉堡而吃驚:高的、低的、方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構成了不可思議的火力網。閻錫山自己說:他武裝起來的要塞城市,足可以抵擋150萬共軍的進攻。閻錫山著實為他的城防工事而自鳴得意。每當有人提到太原的城防工事時,閻錫山的臉上立刻會露出自得的神情,即使是在最沮喪的時候,只要一想起他經營多年的城防工事,黯淡的眼神中,頓時也會放射出一絲亮光。
自從我軍開始轉入戰略反攻,閻錫山就把保巢圖存,作為其戰略指導思想。他經常對下屬說:搶糧、屯糧於手,鞏固晉中,死保太原,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美軍在中國登陸,便可趁機反攻,捲土重來,以城復省,以省復國。為表明自己死守太原的決心,閻錫山在一次記者發布會上,指著桌上幾個裝有毒藥的小瓶,對中外記者說:我決心死守太原,與城市共存亡。如果太原失守,我將和這些小瓶同歸於盡。


※1949年太原為何沒能像北平一樣和平解放,原因是這個人說話不好使
※西野老對手馬家軍有多厲害,哪一仗致使西野一部差點全軍覆沒
TAG:軍人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