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鶴壁七旬老漢歷時六年自建四層「茅草樓」 於城市中尋覓舊時光

鶴壁七旬老漢歷時六年自建四層「茅草樓」 於城市中尋覓舊時光

小樓的三層建有幾座涼亭 晨報記者 張志嵩 攝

「我們社區的張守一老人自己建造了一座磚木結構的4層小樓,村民都說那座小樓是個稀罕景兒,大家沒事兒就去參觀。」8月7日,鶴壁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侯小屯社區的王女士告訴記者,今年70多歲的張守一是社區里的能人,他獨自建造的小樓已成為村中一景。8月7日下午,記者參觀了張守一的小樓,聽他講述獨自建樓的故事。

小樓成村中一景

這座磚木結構的小樓被竹林環繞,外牆布滿了爬山虎、山茶花等植物,與周圍鋼筋水泥建造的房子相比顯得別具一格。綠意盎然是這座小樓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樓里特別涼快,根本不用裝空調。」張守一邊說邊帶記者參觀起小樓來。剛進入小樓,記者就被兩側的魚池吸引了,只見整個魚池都是用石頭砌成的,石頭上還纏繞著不少綠色植物,讓人有種置身大自然的感覺。

順著寬不到1米的樓梯來到二樓,映入眼帘的是大大小小七八個房間,令人感到吃驚的是,4個方向都有窄窄的樓梯,讓人感覺彷彿置身於一座迷宮。記者一不小心走錯了房間,想尋找張守一時,卻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三樓是最寬敞明亮的樓層了,因為這裡有幾座涼亭。四樓則採用了中國古代建築兩坡頂式的風格。

縱觀整座小樓,木材和石頭是主要建築材料,雖算不上精緻美觀,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風格和傳統的施工工藝體現了建造者獨具匠心。

「現在很少見到這樣風格的房子了,我們沒事兒就來看看。」該社區居民晉女士告訴記者。

建造小樓是為尋找兒時記憶

「這座小樓是張叔一個人建起來的,連架房梁這麼大的工程都是他自己乾的。」晉女士對張守一很敬佩。

「我想尋找兒時的記憶,才想到建這座樓。」張守一說,他兒時家境富裕,家中有好幾座這樣的小樓。2006年,家裡蓋了新房,他便想著在老房子的舊址上建一座兒時記憶中的小樓。

雖然張守一年輕時做過木工活兒,但有些技術難題還是讓他撓頭。為了解決難題,他沒事兒就外出尋找磚木結構的建築觀察。「我去過北京5次,參觀故宮等建築,回來再根據我家的地形進行設計。」張守一說,他想用自己的力量建起小樓,所以再難也不會請別人幫忙。

記者發現小樓的房梁特別粗,張守一是如何架上去的呢?張守一告訴記者,他採用的是最笨的辦法:先將房梁擱在牆的底部,然後把牆一點兒一點兒壘高。靠這樣的方法,張守一靠著肩挑手提歷時6年才建成了這座小樓。

「建樓的石頭都是張叔從河裡撿來的,那時候天一亮,他就騎著三輪車出去拉石頭。蓋房子那幾年,他的手腳經常被砸傷。」該社區居民王先生對記者說,張守一為建樓吃了不少苦。

小樓建成的那一天,張守一憑著兒時的記憶,親手寫了一塊「張家大院」的匾額掛在小樓上。「看著那塊牌匾,我就想起了小時候的情景。」張守一說,那一刻他覺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報。

看書、寫字是他的愛好

「苦修妙術度春秋,不貪紅塵金玉樓。」張守一寫的一副對聯,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記者看見,張守一的小樓上建有清風亭」「自居堂」等幾座涼亭,「清風亭」是他讀書、練字的地方。

「後來家裡變窮了,我就沒有再上學。」張守一說,只上了5年學是他最大的遺憾,輟學後,看書就成了他的愛好。有一次,張守一去淇縣雲夢山旅遊時看中了一本《三十六計》,他把路費用來買書了,只能從雲夢山步行回家,「走了一夜,天亮了才到家,不過看著那本書,我一點兒也不覺得累」。張守一從書中學到了很多知識,其中就有關於建築學的知識,這讓他蓋起的小樓很堅固。

「我打算再建一座『聖人堂』,裡面掛上孔子的畫像,讓附近的小孩兒來讀《論語》、懂聖人。」提起接下來的打算,張守一幹勁十足。

原標題:開發區侯小屯社區七旬老漢歷時六年自建四層「茅草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豫網 的精彩文章:

雕鴞闖進廠區偷吃鴿子 焦作野保部門將其收留
平頂山部分區域將停水 影響範圍公布

TAG:大豫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