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持續進步才是!

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持續進步才是!

美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一書中,將多個飽含智慧的理念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系統化並持續更新的整體,引導我們發現和創造工作與生活中的價值。

作者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閱讀、學習、研究、實踐和完善,最終著成此書。這本書如今已成為商界最經典、最著名的一部培訓教材,其內容不僅適用於企業組織機構的培訓,更可作為個人自我提升的必修教材。

從書名中我們可以發現,影響成功的兩個關鍵因素:效能、習慣。那麼,效能和習慣是怎樣相輔相成,並影響我們努力的結果呢?

-01-

改變心態-達到產能平衡

伊索寓言中有一則「會生金蛋的鵝」的故事,故事中的農夫養了一隻會生金蛋的鵝,當每天一隻金蛋已無法滿足農夫的貪念時,他想到了殺鵝取蛋。結果當然是鵝死了,肚子里卻沒發現金蛋。

這則寓言揭示了「效能」的定義:金蛋相當於產出;下金蛋的鵝相當於產能效能的關鍵在於產出與產能的平衡。

日常的工作中,很多人有過這樣的體驗:為了當天的產量多一些,選擇熬夜工作,第二天卻無精打采、工作效率低下。長此以往,還會養成晚睡晚起的壞習慣,影響身體健康。

很多公司將「顧客至上」當成金科玉律,卻忽略了為顧客提供服務的員工,要知道,員工的感受、智力、行動可是直接影響服務水準。這樣的管理方式,又怎麼能得到顧客和員工的認可。

一味的重視產出,而忽略了維護產能,透支的健康、破裂的人際關係都將給你重重的一擊。

如果是過分維護產能,就會造成效率低下,沒有產出或者坐享別人的金蛋。比如你為了維持身體健康,每天都花三、四個小時去鍛煉,雖然身體好了,但是浪費了太多時間在產能上,產出反而不理想。

只有做到產能平衡,才能實現真正的高效能。作者史蒂芬·柯維在書中給出了專業、實用的解決方案——7個習慣能夠產生高效能。

-02-

自我管理-開啟內在動力

7個習慣圍繞人類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核心原則,能夠幫助我們把握機會,不斷學習,並持續成長。

習慣一:積極主動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有一句名言:「最令人鼓舞的事實,莫過於人類確實能主動努力以提升生命價值。」人類之所以能和動物區分開,在於我們擁有「自我意識」,即思考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

身為猶太人的美國神經與精神病學教授維克多·弗蘭克爾,曾被德國納粹關押於死亡集中營,親人的相繼離世、肉體的折磨和禁錮,都無法阻止弗蘭克爾自由的思想。這告訴我們,在外界刺激與我們做出的回應之間,還存在選擇的自由。

積極主動不僅代表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我們一定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不僅能選擇對特定環境的回應方式,更擁有主動創造有利環境的能力。

積極主動的人,會將時間和經歷集中於個人掌控範圍之內,也就是「影響圈」內。專心於力所能及之事,能讓我們的影響圈持續擴大,同時達成高效能的目的。

積極主動之人常將「我能」、「我要」、「我寧願」掛在嘴邊,從自我做起,化阻力為動力。消極的人常說:「也許吧」、「我辦不到」、「要是」。這是因為消極的人全神貫注於「關注圈」,緊緊盯住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的事、別人的缺點、環境問題不放,任由自己受制於外界環境。

所以,我們要做生活積極的掌控者,主動決定生活的情節和步調。

習慣二:以終為始

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以終為始」的概念,史蒂芬·柯維營造了一個假想的情境:假如你正在參加自己的葬禮,你希望人們怎麼評價你?在生活中,你是一個合格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和親友嗎?在工作中,你是一個合格的夥伴和同事嗎?你是否有值得人們紀念的成就?

經歷了上述思考,我們的平常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以人生目標、價值觀來衡量。積極主動地改寫人生劇本是做到以終為始基本的要求之一,一個積極主動的人,能夠明確說出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做什麼事。

以終為始最有效的方法,是撰寫「個人使命宣言」。基於個人的價值觀和原則,在使命宣言中闡述自己想成為擁有何種品格的人,想要達成什麼成就。

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使命和職責。在生活中,如果你的角色是一位父親,那麼「誠實守信,對孩子不輕易承諾,有諾必踐」就可以成為你的使命宣言。在工作中有自己的職業操守和規劃,那麼「不以金錢為工作的唯一目的」就可以成為你的使命宣言。

以終為始能夠幫助我們在價值觀的指導下,主動編寫人生劇本。

習慣三:要事第一

想要成為高效能人士,「要事第一」是必須學習和掌握的技能。歌德說過:「重要之事決不可受芝麻綠豆小事牽絆。」

要事第一主張個人管理,與其著重時間與工作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維持產能和產出的平衡上。在衡量事情輕重緩急上,可以利用時間管理矩陣,將事情分為:緊急重要、不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

緊急重要之事,意味著「危機」和「問題」,需要立即處理,但這類事情往往消耗掉我們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將過多的目光集中於這類事情上,將導致其他事情得不到解決。

高效能人士的工作方法是避免陷入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兩類事情中。同時分配較多的時間給不緊急重要的事情,處處留心,尋找機會,防患於未然,這樣可以有效減少緊急重要事情發生的概率。

若想要專註於要務,就一定要排除次要務的牽絆,知道取捨,掌握授權的技巧,必要時勇於對他人說「不」。

要事第一的核心在於:以重要不緊急之事為中心。持續運用,會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以上就是高效能人士的第一、第二、第三個習慣,這三個習慣,關注的是我們如何增強自控力,打造個人領域的成功。

-03-

賴互助-持續進步的秘訣

習慣四:雙贏思維

在人際交往中,有利人利己(雙贏)、兩敗俱傷(輸/輸)、損人利己(贏/輸)、獨善其身(贏)、捨己為人(輸/贏)、好聚好散(無交易)幾種模式。要想改善人際關係,雙贏模式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在具有雙贏思維的人眼中,世界是一個合作的舞台,而不是古羅馬的角斗場。人們看待事情的方式容易陷入極端:非對即錯,非勝即敗。但世界之大,他人之得未必就是自己之失。

假如你是一家大型商場的負責人,讓你盈利而顧客承受損失,那麼商場會失去所有的顧客;做賠本生意將會無利可圖。考慮了各種選擇,雙贏模式是唯一可行的交往方式。

不論是個人人際交往還是工作往來,要達成雙贏模式,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驟來進行:

首先,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理解對方的需求、顧慮。

其次,認清主要問題和顧慮。

再次,確定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

最後,找到實現這個結果的各種可能途徑。

習慣五:知彼解己

某一天你的眼睛非常不舒服,於是去看醫生。醫生二話不說直接摘下自己的眼鏡遞給你,並告訴你:「戴上吧,我戴上這幅眼鏡看東西特別清晰」。你戴上後,所看到的畫面全是模糊扭曲的。醫生根本沒有好好聆聽你的話語,不曾發現你真正的問題,所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完全不對的。

知彼解己要求我們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後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了解對方需要學會傾聽,採用移情聆聽的方式,真正站在說話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

很多人在溝通時,時常聯繫自己的經歷,對傾訴者做出一些不恰當的回應,要麼是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不接受;要麼追根究底;要麼好為人師,把「我當年怎樣怎樣」掛在嘴邊;要麼自以為是。

只有做到移情聆聽,才是有效的溝通。

習慣六: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的精髓是判斷和尊重差異,取長補短。達到一加一大於二或者等於三的結果,即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要想掌握統合綜效的能力,要擁有開放的心態: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了解。尊重差異才能在交流中得到收穫。

作者曾經教授過一個班的大學生,在一堂課上,一位學生以口頭報道的形式,講述了感人且發人深省的故事,引發了全班大討論,營造出開放與安謐的氣氛。

統合綜效不僅能開闊視野,同時坦誠的交流還能讓人熱血沸騰,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以上是高效能人士的第四、第五和第六個習慣,這三個習慣關注的是如何與他人互動,打造公共領域的成功。

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

不斷更新其實是一種對自己的投資,保護並優化個人產能,從內而外的更新我們的天性,在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四個方面不斷磨礪自己,產生最佳的整體效果。

全書中的7個習慣,也唯有在身心平衡的狀態下效果最佳。越是積極主動(習慣一),就越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到自我領導(習慣二)和管理(習慣三);越是做到有效管理(習慣三),就能完成更多的重要不緊急事情(習慣七);越能理解別人(習慣五),就越能以開放的心態融入到統合綜效中(習慣六),更易達成雙贏的局面(習慣四);越是培養獨立性的習慣(習慣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賴的環境下提高效能(習慣四、五、六);而自我更新強化了所有習慣和技能(習慣七)。

自我提升和完善,可以幫助我們不斷完善自我。

總結一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從根本上指導和改變了那些決定我們人格和價值觀的思想構造和行為模式,讓我們的努力得以結出最美麗的果實:創造高效能、有意義的人生。

不論我們從事何種工作,在生活中扮演何種角色,史蒂芬·柯維所倡導的這7個習慣,都會成為我們走向成功和幸福的指路明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貓曉說 的精彩文章:

TAG:貓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