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隋朝官員的賊情報告

隋朝官員的賊情報告

隋朝官員的賊情報告

——隋書手記之一

文 | 安立志

(隋煬帝劇照)

今年是隋煬帝駕崩1400周年。在中國歷史上,隋煬帝是一個爭議人物。此人的執政實踐,究竟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至今聚訟紛紜。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在官方史書比如《隋書》和《資治通鑒》中,隋煬帝的形象基本是負面的。對楊廣的記敘與評價,前者較之後者,似乎平和與客觀一點。本文沒有對史書進行證實或證偽的企圖,只是就史書記載寫下一些隨感而已。

楊廣在位14年,如同許多試圖青史留名的帝王一樣,妄自尊大、剛愎自用、好大喜功、浮誇虛榮,表現的更為突出與典型。他的文治武功,可以粗線條地概括為三句話,即大舉兵戈、大興土木、大肆巡遊。正是由於他經年累月的瞎折騰,不僅給百姓生活造成了沉重的負擔,也給社會秩序造成了極大混亂。民不聊生與社會混亂,是導致民怨沸騰、民變蠭起的社會基礎與前提。於是,各地民眾揭竿而起,評書上說,「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就是這樣一種局面。在這個重大歷史變遷過程中,有人否認唐代隋祚的說法,意思是說,隋末政局早已失控,天下不復為楊廣所有,唐朝並非直接推翻隋朝,而是收拾天下亂局的結果。

以隋王朝當時的國力,百姓出現了憤怒與反抗,國家出現了亂局與動蕩,只要正視問題,找出原因,對症施治,並非不能挽回。然而,恰恰相反,朝廷上下不僅不肯正視國家與社會的危機,而是相互欺騙,閉目塞聽。在上者,陶醉於輝煌與繁榮之中,不願聽聞掃興與失敗的信息;在下者為邀寵固位奉迎諂媚,報喜不報憂,以致野火肆虐、濁流橫溢,最終局勢失控,不可收拾。拋下首都不顧、躲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的丹陽宮裡醉生夢死的這些昏君佞臣,未待各路叛軍殺到,就已在宮廷反叛勢力的刀下死於非命。

大業十二年(616)五月,楊廣也曾詢問過發生在全國各地的叛亂情況(即「賊情」),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是如何報告的呢——「漸少。」楊廣問:「比過去少多少?」如同今天的房價一樣,起碼要告訴一下「同比下降」或「環比下降」的幅度吧?宇文述竟然極力大事化小——「不能什一。」意思是說,目前的賊情,不及往年的十分之一。(《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頁5703)

「納言」這個職務本來就是向皇上提供參考意見的。身任此職的蘇威卻躲在柱子後面,楊廣把他叫到階前詢問同樣的問題,蘇威回答說:「我不分管此事,不知到底有多少,只是賊患距京城日益迫近(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漸近)。」楊廣問:「什麼意思?」秉性耿直的官員,往往掩飾不住話語的鋒芒,蘇威終於漏出了實話:「過去盜賊只佔據長白山(今山東濟南東——筆者注),如今已近在汜水(今河南洛陽東——筆者注)。況且往日的租賦丁役現又何在呢?不是都變成盜賊了嗎?近來看到的賊情並非實情,因此措置失當,不能及時剿滅。還有,此前在雁門曾經許諾停止征伐遼東(指高麗——筆者注),現在又徵發士兵,盜賊怎能平息?」蘇威其人,無論出於職責所系,還是出於人性所使,畢竟道出了實情。他指出,過去守法納稅的百姓,也已加入叛軍行列。他甚至直接批評朝臣報告賊情不實,以及朝廷的政令失信。對於這樣的意見,楊廣顯然很不受用。(《資治通鑒》,頁5703-5704)

當年五月,楊廣就征伐高麗事徵求蘇威意見。蘇威想藉機讓皇帝了解天下賊情的真實情況,他建議說:「現在征遼之事,但願不要發兵,只要赦免群盜,就可得到幾十萬人,派他們去東征,這些人因被赦罪而高興,會競相立功,高麗就可以被平滅。」蘇威這個赦免群盜、使之從軍的建議,觸怒了楊廣的虛榮心。蘇威出去後,見風使舵的御史大夫裴蘊對楊廣說:「此大不遜!天下何處有許多賊!」楊廣也忿忿然:「這老猾頭,以賊來威脅我(老革多奸,以賊脅我)!」裴蘊揣知了皇帝心意,遂使人誣告蘇威。楊廣一怒之下,把蘇威削職為民。不久,蘇威就被裴蘊尋機處死。(《資治通鑒》,頁5704)

大業十二年(616),是隋朝政權的多事之秋。全國各地因官逼民反而起義、叛亂風起雲湧、警報頻傳。整天揣摩上意的內史侍郎虞世基,對於楊廣「惡聞賊盜」的心態十分清楚,於是,他利用職權,對所有的賊情報告予以扣押或刪改,從不據實上報(「世基皆抑損表狀,不以實聞」)。他向皇上報告的口徑總是:「鼠竊狗盜之徒,郡縣官吏搜捕追逐,快要被徹底消滅了。希望陛下不要放在心上!」高瞻遠矚、總攬全局的楊廣竟然信以為真,對於那些敢於報告叛亂實情者,「或杖其使者,以為妄言(楊廣制伏「妄言」的資格更早——筆者注),由是盜賊遍海內,陷沒郡縣,帝皆弗之知也。」(《資治通鑒》,頁5715)當人們的嘴巴被貼上封條之後,也等於堵上了皇上的耳朵!

楊義臣是一名能幹的地方官員,擊敗並收降了河北賊眾幾十萬,他把情況寫表上奏煬帝。這顯然是一封奏凱捷報。報喜得喜,按說沒有什麼忌諱。然而,楊廣卻讀出了不同的味道:「我原來沒聽說盜賊到如此地步,楊義臣降服的賊怎麼這樣多?」的確,這則破賊捷報,無意中戳穿了長期以來虛假的「盛世」與「繁榮」,何以河北一地叛軍竟達數十萬,這顯然超出了楊廣的心理預期。為了繼續欺騙下去,虞世基竟然向楊廣如此解釋:「小竊雖多,未足為慮,義臣克之,擁兵不少,久在閫外,此最非宜。」他不僅極力縮小河北叛軍的規模與危害,並極力貶低此次大捷的意義與作用,反而提醒皇上要警惕楊義臣手握重兵的危險性。楊廣居然聽信了讒言,他所擔心的並非迫在眉睫的叛亂,而是部下的忠誠。他對裴蘊的提醒十分讚許:「卿言是也。」於是,即刻削弱楊義臣的兵權,解散其部隊,「賊由是復盛」。(《資治通鑒》,頁5715)

應當說,在隋朝覆亡的最後階段,朝廷不乏清醒而忠誠的官員。他們不顧職務去留與身家性命,毅然上報朝廷,警醒即刻面臨的危機。治書侍御史韋雲起看到虞世基和裴蘊欺上瞞下的行徑後,隨即上奏楊廣:「虞世基和御史大夫裴蘊負責機密樞要,掌管國家內外大事,現在四方告急,卻不上報,盜賊數量如此之多,他們卻修改刪減表報,陛下聽說賊少,也就發兵不多,雙方眾寡懸殊,征討不能取勝,官軍因此失利,賊黨卻日益增多。請將二人交付有關部門追究他們的罪過。」大凡國家危難之際,讒佞之徒往往結黨營私,甚至成為朝廷內部一股無可挽回的消極勢力。果不其然,對於韋雲起的忠直建言,本當主持正義的大理卿鄭善果,官官相護,狼狽為奸,誣告韋雲起「詆訾名臣,所言不實,非毀朝政,妄作威權。」楊廣居然聽信這樣的誣告,隨即將韋雲起貶為大理司直,置於鄭善果的轄治之下。(《資治通鑒》,頁5715)

在隋煬帝橫死的前一年,叛軍包圍了東都洛陽。楊廣之子、越王楊侗派遣太常丞元善達,穿越叛軍控制區,九死一生趕赴江都報告賊情:「李密擁兵百萬,包圍進逼東都(洛陽),佔據了洛口倉,東都城內已經缺糧,如果陛下迅速返回東都,烏合之眾就會潰散,否則東都定會陷落。」此時的楊廣,大抵出於父子之情,聽完報告,不免動容(「因唏噓嗚咽,帝為之改容」)。又是這個虞世基,竟然如此勸解皇上:「越王年少,此輩誑之。若如所言,善達何緣來至!」楊廣果然聽信讒言,勃然大怒;「善達小人,敢廷辱我!」即刻下旨,令其再度穿越叛軍控制區,向東陽催運糧草,不出預料,元善達遂為群盜所殺。「是後人人杜口,莫敢以賊聞」。(《資治通鑒》,頁5728)事情到了這一步,也就意味著末日即將來臨。

東都洛陽被叛軍佔領,首都長安更回不去了。此時,整個黃河流域,已是處處烽火,遍地王旗了。更為糟糕的是,楊廣的皇位已被李淵廢黜,讓其13歲的兒子楊侑當了傀儡皇帝,是為隋恭帝。叛軍尚未殺到江都,楊廣的御林軍——驍果軍發動了兵變。此時的江都局勢,岌岌可危、十萬火急。一名宮女向蕭皇后報告:「外面人人想造反。」蕭後答覆:「你去報告皇上吧!」宮女便告訴了皇上,楊廣很生氣,認為這不是宮女該過問的事,報告者最終被楊廣「斬之」。其後,又有宮女向蕭後報告,蕭後無奈地說:「天下事一朝至此,無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憂耳!」自是無復言者。(《資治通鑒》,頁5777)

皇權專制之下,暴君與佞臣如影隨形,相伴而生,到底是暴君滋生了佞臣,還是佞臣造就了暴君,不得而知。然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已被驍果軍挾持的楊廣,皇冠落地,還在計較待遇,叛軍讓其乘馬進殿,他竟然「嫌其鞍勒弊」,要求「更易新者」。此時,楊廣想起了他的貼心「近臣」,「(虞)世基何在?」答曰:「已梟首矣!」此時,楊廣的寵臣虞世基、裴蘊等均已被殺。死到臨頭的楊廣竟然問道:「我何罪至此?」一叛軍首領答道:「陛下違棄宗廟,巡遊不息,外勤征討,內極奢淫,使丁壯盡於矢刃,女弱填於溝壑,四民喪業,盜賊蜂起;專任佞諛,飾非拒諫:何謂無罪!」楊廣可能認為眼前這些人都是身邊工作人員,都屬既得利益集團,為此,他辯解道:「我實負百姓;至於爾輩,榮祿兼極,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為首邪?」另一首領道:「溥天同怨,何止一人!」(《資治通鑒》,頁5780)

魏徵以《隋書》的編纂史臣的身份,曾對楊廣惡聞賊情的施政弊端作出評論:「四方萬里,簡書相續,猶謂鼠竊狗盜,不足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亂,振蜉蝣之羽,窮長夜之樂。」(《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頁96)大廈將傾,閉目塞聽,置若罔聞,只顧追求表面風光與短期繁榮,國家出事就在劫難逃了。《隋書》也對隋煬帝這一惡行作了強調:「區宇之內,盜賊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隱賊數不以實對。或有言賊多者,輒大被詰責,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師徒,敗亡相繼。……黎庶憤怨,天下土崩,至於就擒而猶未之悟也。」(同上書,頁95)

這個「肅膺寶曆,纂臨萬邦」的大隋天子,明明知道「非天下奉一人」,卻自信地「乃一人主天下」,最終因為一意孤行、罔顧民意,而被人民所唾棄;這個剛愎自用、妄自尊大的暴君,整天佞臣圍繞、頌聲盈耳,在其治下,怨聲載道,餓殍遍野,無數冤魂怨鬼,都被關在九重門外,到死都不明白,他何以落得如此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立志 的精彩文章:

安立志 辛棄疾罵子

TAG:安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