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兗州蟋蟀小鎮全民瘋狂尋蟲中,連壯勞力都返鄉了

兗州蟋蟀小鎮全民瘋狂尋蟲中,連壯勞力都返鄉了

秋風起,蟋蟀叫。8月,對於濟寧兗州漕河鎮的人們來說,一年一度的捉蟋蟀黃金時間又來到了。一隻秋蟲,讓這個小鎮的夏天火了30多年,也讓這裡的村民嘗到了甜頭。6日-7日,記者蹲點漕河鎮李家村採訪,直擊蟋蟀經濟的繁榮與刺激。

客商一早一晚坐在路邊的馬紮上,坐等村民剛剛捉來的蟋蟀。

>>時機

白天睡覺晚上出動

小鎮進入捉蟋蟀時間

在這個兗州北部的小鎮里,最熱的光景里,恰恰是這個鎮所有人最為忙碌的時光——捉蟋蟀時間。白天睡覺,晚上組團出動,清晨交易。

8月,來自全國各地的秋蟲客商蜂擁而至,一早一晚坐在路邊的馬紮上,坐等村民剛剛捉來的蟋蟀。村民從手上挎的一個個籃子里,不斷翻出寫有編號的小罐子,靜等收蟲者掌眼,期待「秋蟲化金」。

「我這有大價錢的,你看看不?」「拿出來看看!」「個頭太小,牙小,不要。」「大了不行,小了不行,真難逮啊。」

7日,立秋,清晨5點半的漕河鎮李家村口,這是一天里最涼爽的時候,操著各地口音的客商陸續聚集到這裡,端坐在一排小方桌後,等待著「鏖戰」了一夜的「蟋蟀獵手」帶著「戰果」凱旋。他們的目光充滿了期待,但在當地的村民看來,他們更像是「審判官」,小小的蟋蟀能否幻化成數百、數千元的金錢,全取決於這些收購商數秒鐘的掌眼。

時間過了清晨6點,來賣蟋蟀的人們逐步多了起來,來來往往的村民們以婦女為主,辛勞逮蟲的男人大都白天在家休整。她們大都挎著一個籃子,裡面放著十幾個裝著蟋蟀的罐子,他們一家一家問,如同流水線一樣圍在客商面前。客商們熟練地單手打開蓋,有的一眼就過,拿不準地用打牙芡草挑逗一下。大半天下來,出手的客商並不多,一個小時下來,多數客商腳下的籃子里還是空空如也。

在一處蟋蟀收購點,來自周邊的婦女村民正在極力推銷自己的蟋蟀,讓收購商應接不暇。

>>成色

牙大頭大肩膀寬

好蟋蟀能賣高價

來自天津的蟋蟀收購商小李是漕河鎮的常客了,連續十幾年來收購蟋蟀,他坐在方桌前,不時和相熟的朋友打著招呼、寒暄著。不一會兒,前來讓他掌眼的村民多了起來。小李顯然是老手了,幾秒鐘就做出決斷,一個小時,他僅出手了一次,也只是付出了區區三四百元錢。

「十幾年前就來這裡玩,都知道漕河周邊出好蟲,幾塊到幾百甚至上千元的都有,我要的是牙大、頭大、肩膀寬的蟋蟀。」操著一口天津方言的小李對圍觀的人說。這時,一個穿著迷彩服的村民老張拿著在夜裡剛剛逮來的蟋蟀給小李看,可是小李挨個看完,並不感興趣,這讓老張很是沮喪,「逮了整整一夜,也沒有逮到高價蛐蛐,真是像撞大運。」老張前一天跑到離家幾十公里外的玉米地里捉蟋蟀,儘管有了20年的捉蟋蟀經驗,但是在他看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還是運氣。

在另一個攤位前,來自上海的一位收購商老孫相中了一隻蟋蟀,村民張新榮覺得自己的蟋蟀能賣500元,可經過雙方一番討價還價,最終以120元成交。家住漕河鎮西北坡的小孫和幾個夥計剛驅車歸來,一夜未眠的小孫他們只帶回來三隻蟋蟀,本來信心滿滿,可到了收購商那裡,直接打回。

不到清晨6點,市場上就聚集了大量的客商和等待出售蟋蟀的村民。

>>返鄉

壯勞力回歸一月

驅車兩百里尋蟲

兗州漕河位於兗州市北部,得天獨厚的漕河鬥蟋蟀資源因其品種廣、數量多、個頭大、兇悍、好鬥而聞名天下,漕河蛐蛐兒明清時期為皇室貢品,並深受國內蟋蟀愛好者的青睞,被稱為「江北斗蟋第一鎮」。

李家村只是漕河鎮的一個市場,至今已有近30年的歷史。在村裡開家庭旅館的老李告訴記者,每年8月,在外打工的壯勞力也都會請假集體返鄉,投入到捉蟋蟀大軍中,每天白天休息,晚上組團出動,最遠的要開車一二百里地,成宿成宿地在外捕蟲。「夜晚的玉米地濕熱難耐,睜大眼睛尋找蟋蟀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但是蟋蟀畢竟能變現,對於很多村民來說,這些蟋蟀就是滿地爬的錢,等著他們去淘金。

在李家村做蟋蟀用品生意的李大媽,在村口已經堅守了20多年,她每年只做這一個多月生意,各種蟋蟀用品一應俱全。一天要賣出3000多個罐子。「可想而知,每天有多少蟋蟀要從這裡發出去了。」

李家村村支部書記李夫峰對記者說,少則幾十元、上百元,多則幾千上萬元,賣一隻蟋蟀收入非常可觀。當然,鎮上也沒有非常確切地統計,但是鎮上2萬多人口,有一半會投入到捉蟋蟀大軍中,每個人平均五六千元收入的話,這一個月下來,帶給村民的收益也有幾千上萬元。

蟋蟀市場滿滿都是等待出售蟋蟀的村民。

>>交易

收蟲人長期駐紮

蟋蟀經濟漸漸繁榮

一條老街,延續30年,每年的8月,那些來自大城市的客商就成了這裡的主角。

一個人口僅有400餘人的李家村,光是各類攤點、飯店就有16家之多,供這些客商歇息、吃飯。很多外地客商,見到老鄉都十分親切,一口鍋里的飯,一吃就是十幾年。其中,街口一家飯店為了迎合這些客商的口味,米飯從早供應到晚。

李夫峰說,很多外地客商都是連續十幾年、二十多年來這裡收購蟋蟀,吃住在村民家裡,一呆就是45天。他們收了蟋蟀,再通過物流、快遞,發送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地。

19歲就到漕河來收蟋蟀,今年42歲的上海客商蔡先生已經連續來漕河23年了,他也從小蔡變成了老蔡。捋著自己日漸稀疏的頭髮,老蔡告訴記者,他也去其他地方收過蟋蟀,但是走來走去還是漕河的蟋蟀頭大、牙大、好鬥,所以他每年都會在立秋前後趕到漕河收蟋蟀,每年收的價格不一,但是主要以3000元以下的為主,「我收了一批蟋蟀後就快遞到上海,每天都要看2000隻左右,蟋蟀好不好,打眼一看就判斷個差不多。」老蔡對於自己的經驗非常自信。

來自德州樂陵的高先生,也和三五個好友,趕在立秋前來到了李家村,和其他收了蟋蟀再回去賣的客商不同,他來收蟋蟀主要是為了玩,和高先生這類為了娛樂而選擇收蟋蟀的客商也佔了一部分。高先生說,他會待上一個多星期。

小小的蟋蟀,短短45天時間,就有可能給當地一個家庭帶來不菲的收入。

>>去向

好蟋蟀去了大城市

瘋狂交易下月消退

小小的蟋蟀,短短45天時間,就有可能給當地一個家庭帶來不菲的收入,這些傳奇每天都有可能刷新。客商們要麼不出手,遇到好的蟋蟀往往出手大方。「比如說一車同去逮蟋蟀的人,誰的蟋蟀賣了高價,開車的師傅還能額外得到酬勞。」高先生說。

除了兗州漕河外,寧陽、曲阜等地村民也都非常痴迷於捉蟋蟀,連續45天,幾乎天天不停,只為能夠遇到好運,大賺一筆,這一期待讓他們似乎感覺不到疲憊。當然,炎熱的夏天,在李家村的街頭,幾乎看不到強壯勞力,因為他們大都在睡夢中,為接下來的「夜戰」積聚力量。然而,白露過後,村民會繼續選擇做生意或外出打工。

鬥蟋蟀是一種民俗文化,如同西班牙鬥牛一樣。據了解,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規模不等的鳴蟲市場,很多蟋蟀愛好者把賞玩鳴蟲作為一項娛樂活動。同時,待到捕蟲、養蟲、賣蟲的瘋狂交易在9月份前後消退後,斗蟲的好戲才剛剛開啟。據收購商老孫介紹,高價蟋蟀陸續運送到大城市,還要繼續悉心照料,等其日漸成熟後,遂成為一些人士玩樂的工具進行角斗。

(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記者 馬輝 晉森)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魯壹點 的精彩文章:

荷葉五寸荷花嬌,也能遮卻美人腰
美國共享電動滑板車火了,風口會吹到國內嗎?

TAG:齊魯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