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大傳》導讀
導讀:陳家洛、藍雨、水上漂
通過這本書有助於幫助我們理解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一是王陽明對當代中國讀者的吸引力來自何處。
王陽明的生平富於傳奇,在逆境中求得轉勢,之後建功立業,符合儒家思想價值標準。儒家思想的價值體系中,功名居於核心地位,建功立業對中國人有著強大的說服力。這種價值觀反映在當代中國讀者對王陽明的心態度上,先是折服於王陽明的事功,再進而接受他的思想,接受他的思想是為了個人的事業成功。
王陽明突出的事功列舉如下:
l貴州龍場受難,從苦難中創立精神致勝的知行合一的心學。服侍生病的家僕,教化周圍的百姓,在惡劣的環境中找到生存下去的力量。
l帶兵剿匪,出奇制勝,文人立武功。
l地方行政治理也非常有成效,他是一個非常注重實踐的儒士,不死讀書。
二是作為王陽明思想成就的心學的發展歷程。
王陽明祖父的培養使他在年幼時就深得儒家經典熏陶,年輕時在朱子理學上花過大功夫,但解不了其心中之惑,然後他直接師古。王陽明聰明、勤奮、悟性高、兼收並蓄,吸收釋家的精華,以創新儒家思想,知行合一,既是思想上的巨人,也是行動上的巨人。要求別人做的事,他自己先做到。
三是心學的現實生活意義是如何求得心安。
人尋求各種信仰最終都是求個心安,而只有獲知永恆的理才能心安,消除不確定性帶來的煩惱。王陽明在龍場的艱難困境中保持身心健康,臨終前以「吾心光明,夫復何言」淡定面對,都在彰顯擁有強大的心靈對於安身立命的決定性作用。
在本書之外,為更加深入了解心學理論,大家還涉足了集王陽明的言論大成之作《傳習錄》,形成以下一些認識。
1、王陽明心學的目的:
心學的目的是找到成聖的正確路徑。成為聖人是王陽明從少年時代開始畢生的追求。
2、王陽明在儒學領域的創新:
儒學的方法論奠基之作是《大學》,《大學》提供的成聖的路徑是「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大學》認為格物是源頭、前提,成為程朱理學的核心。格物然後致知,致知然後誠意,誠意然後正心。王陽明則是將這個順序顛倒過來,將心作為源頭和前提,心是「身之主也」,「心之虛靈明覺」就是良知,良知「應感而動者」就是意,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
程朱理學與陽明心學分野於對「格」字的理解。理學取「格」的至的意思,格物的解釋為「窮至事物之理」。心學取「格」的正的意思,是將意作用於事物,「正其不正以歸於正」。由此可以認為理學關切的是認識問題,心學關切的是實踐問題。
3、王陽明心學的哲學價值:
良知等同於天理,與生俱來論,與歐洲宗教改革及之後啟蒙運動的精神有相通之處,都是認為人覺有與生俱來的並可以據此做出可靠的是非判斷的能力。
知行合一符合理性對於「真」,這個抽象概念的判斷。可以說是儒學中難得一見的觸及了終極意義、先驗概念這類形而上的命題。由於其內在的邏輯自洽性,具有了超越現實的普遍適用性和超越歷史的永恆的正確性,這應該是心學擁有的歷久彌新的魅力之所在。


TAG:白雲生處有書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