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領悟職場智慧
本文系京博國學編輯自網路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說起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得不說起《論語》這本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這本僅有一萬字的書籍,卻成為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可以說是國學經典中的一塊瑰寶。它的語言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卻記錄著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這些話語里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正是這麼一部內涵豐富的經典之作,也隱藏著十分精闢的職場智慧。
1.不說錯話,不做錯事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論語》
晉陞,無疑是每個職場人士所盼望的一件美事。而晉陞之道就兩條——不說錯話,不做錯事。其實就是要學會不犯錯。很多時候,說一百句對的話也抵不上做錯一件事的後果大。對的收穫和錯的損失原本就不對等。不犯錯就是對,比做對事重要。
正因為此,程頤才會說:「修天爵則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謹,得祿之道也。」說話最好慢半拍,做事之前也多想一想。這樣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
2
先認真辦事,再領取俸祿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論語》
孔子說,事君之道,先當敬那職事,守那職責,把食祿的心放在後。
這句話仔細體會內涵豐富。平時工作中,領導說怎麼干我就怎麼干;客戶說怎麼改方案就怎麼改。但其中已經漸漸把自己的原則、職責、價值都丟掉了,自己不尊重自己的專業,不尊重自己的職責,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領導、客戶的託付。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把求祿之心放在先了。
3
保持對上級的敬畏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
——《論語》
孔子的兒子出生的時候,魯昭公送來一尾鯉魚,表示祝賀。孔子視為莫大榮耀,將兒子取名為孔鯉,以伯魚為字。這就是以君賜為尊、為榮了,到今天我們還知道這鯉魚之賜的故事。後世孔氏子孫諱鯉魚,稱為「紅魚」,祭祀也不殺鯉魚,用鯽魚,這就是仁君之賜了。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畏大人,就是對上級保持敬畏。敬畏什麼?任務,職責,使命。
4
努力工作,等待被開除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論語》
一次,子張問孔子:楚國執政,令尹子文,三次被進用為令尹,別人都羨慕他的尊榮,他卻並沒有沾沾自喜。同樣,三次被罷官,別人都替他惋惜,他卻毫無慍怒之色。而且每次都認認真真搞好工作交接,把舊日自己所安排的政事,一一仔細地告訴接任的新令尹。您怎麼評價他這個人呢?
孔子說,這個人算是一個忠臣!一般人,都為自己升官發財,患得患失,嫉賢妒能。子文真是實心為國,不貪念自己的名爵,只要有利於國家的政事。國君用我,我就認真干,國君不用我,我就認真交接,幫助繼任者順利接手,總之不能因為我,把工作耽誤了。
子張問,那這子文,他夠得上您說的仁的標準嗎?孔子說,那可不曉得,不能這樣就算仁吧!
子文的態度,其實在我們今天各個公司裡面很普遍,有的人為了自己的待遇患得患失;而另一些人卻不留一點餘力的努力工作。或許,最好的員工便是始終站在老闆的立場上。這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君待臣以義,臣待君以忠。」
是讀經典,傳承文化。這本《論語》外觀上不同於其它的書籍,是由真絲裝幀而成,趣味性更強,亦有收藏的價值;精緻設計,古法裝幀,給你古樸典雅的閱讀體驗感;中英雙語,文化無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播。


※孔子三見老子,老子三段話,道盡天道玄機
※梁冬首次揭秘:長壽的終極方法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