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戰,讓我們擦亮精神利刃
原標題:紀念抗戰,讓我們擦亮精神利刃
首都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排成長隊的人們依次向抗日英烈鞠躬、獻花;吉林長春,革命烈士紀念館,某部官兵在這裡與英烈一起過「特殊黨日」……8月1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日子。這幾天,大江南北、軍營內外紛紛組織紀念活動,以多種形式紀念當年那場壯烈的抗戰。
時光荏苒,73年過去了。歡歌笑語彙成海、火把連成巨游龍,當年紀念抗戰勝利的場景已定格為難忘的歷史瞬間。然而,每每想起那場戰爭,人們仍舊思緒萬千、情不自已。
1945年9月2日,美國密蘇里號軍艦,日本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在這裡舉行。當全體簽字完畢時,恰好是九時十八分。從「九月十八日」到「九時十八分」,14年里,中國軍民「四萬萬人齊蹈厲」「誓死不當亡國奴」,創造出「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也創造出了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為主要內容的抗戰精神。抗戰精神,正如習主席所指出的,是「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
「醒著」「睡著」「玩著」「前進著」,這是魯迅先生對「五四」初期、中期的青年精神狀態的分類。抗戰之初,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中國不管是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上,都不足以抵禦外侮。然而,日軍的大炮和刺刀,讓中華民族徹底覺醒了,「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千千萬萬的青年不再「睡著」「玩著」,而是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進入了「醒著」「前進著」的狀態,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與殘暴之敵進行殊死搏鬥。法國作家古列久在評述中國敵後鬥爭時感嘆:「民族的精神,在受到侵略時突然奮張起來,成為一道新的近代的中國長城。」
精神無聲,力量無窮。是不朽的民族精神,讓審訊趙一曼的特務在與趙一曼四目相對時「情不自禁地倒退了兩三米」;是不朽的民族精神,讓殺害楊靖宇的岸谷隆一郎在自殺前的遺書中寫道:「中國有楊靖宇這樣的鐵血軍人,一定不會亡國。」這些震人心魄的細節,在抗戰中還有很多。他們的英雄事迹啟示我們,一個民族真正的強大是精神的強大,只要精神利刃永不卷刃,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強敵。
1941年,聽到本已考上清華大學但毅然從戎的弟弟林恆壯烈殉國的噩耗,林徽因含悲寫下了《哭三弟恆》:「弟弟,我沒有適合時代的語言/來哀悼你的死/它是時代向你的要求/簡單的,你給了/這冷酷簡單的壯烈是時代的詩/這沉默的光榮是你……」抗戰期間,像林恆這樣的報國青年不計其數。其中,山西太原的成成中學,300多名師生在校長的帶領下,全部投奔八路軍。同濟大學報名參軍的達600餘人,佔全校人數三分之一。他們中,有的成了無名的英烈,有的青春之花還沒來得及完全綻放就已凋零。正是億萬人民無畏的付出,扭轉了近代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危局,點亮了民族復興的精神火炬。
勝利的旌旗,浸透著先輩的鮮血;壯麗的山河,書寫著英雄的詩篇。今天,民族復興的偉業恰似一輪「已見光芒四射噴薄而出」的紅日,和平鴿振翅飛翔在祖國的藍天,但戰爭的陰霾仍然存在。「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作為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堅定維護者,人民軍隊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抗戰精神轉化為強軍興軍的決心意志和生動實踐,轉化為加快推進軍事變革的思想共識和實際行動。唯此,才能讓和平的陽光永遠普照大地,才能真誠地告慰英烈:「這盛世,如你所願」!
(作者單位:陸軍邊海防學院)


※海口艦超熱血漫畫:戰風斗浪
※20馬赫:俄「先鋒」導彈一騎絕塵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