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兵從未遠離戰場

民兵從未遠離戰場

原標題:民兵從未遠離戰場


1924年,廣東省廣寧縣農民運動中成立的自衛軍,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創建的工農武裝,也是中國民兵的前身。這支英勇的隊伍,始終同人民軍隊相伴相生,一同經歷血與火、生與死、苦與難的考驗。


土地革命時期,黨領導的赤衛隊員站崗放哨、傳遞情報、護理傷員,積極配合紅軍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戰爭時期,成千上萬的民兵端起土槍,揮動大刀長矛,運用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戰法,配合八路軍、新四軍主力部隊,狠狠地打擊日本侵略者;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中,以民兵為骨幹組成的支前大軍達880萬人,為新中國建立發揮了巨大作用。

人民永遠不會忘記,70年前那個寒冬。解放軍雲集淮海前線,為給解放軍修築工事,河南商丘民兵帶頭拆房子、卸門板、伐樹木,新媳婦拿出做嫁妝的箱子,老人送來壽材。他們把人民群眾的支持彙集到滾動的小車輪上,成為支撐戰役勝利最深厚之偉力。陳毅元帥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新的歷史時期,民兵開闢新的戰場,踏上新的征程,開創新的偉業。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災情發生後,第一支出現在救災一線的隊伍就是當地民兵。他們亦兵亦民,具有地形熟悉、掌握情況、距離較近、人數眾多、到位迅速等獨特優勢,遇有戰事或重大情況能夠隨叫隨到,放下生產工具就能拿起武器。


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中,重塑民兵隊伍,加強民兵建設,提升民兵素質,是各級組織的重要職責。必須深入探索民兵轉型建設之路,努力實現民兵隊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組織指揮由經驗習慣型向科學規範型轉變,編成架構由鬆散無序型向嚴格正規型轉變,動員方式由傳統機械型向信息智能型轉變,能力素質由單一指向型向一專多能型轉變,提升民兵隊伍對地方全面建設和部隊戰時支援的貢獻率,真正把民兵隊伍鍛造成一支讓黨委放心、政府滿意、軍隊需要、人民期盼的精兵勁旅。


「血火里誕生,風雨中長成,戰歌中走來中國民兵……」這首《中國民兵之歌》,唱出他們的歷史和榮光,也唱出他們的責任與擔當。民兵從未遠離戰場,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

(作者系新疆昌吉軍分區司令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入黨時的那份心動,你可還記得?
膽忒大!假冒中將欲登機,軍地聯手擒「李鬼」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