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苦日子,才剛開始

苦日子,才剛開始

最近一些金融產品爆倉,導致資本市場緊縮,讓人們覺得日子不好過,但苦日子才剛剛開始。

近半年以來,不能說央媽不努力,幾次降准並時不時用麻辣粉等「先進武器」給市場灌水,可我們感覺市場的錢越來越少,消費就不說了,沒錢自然少消費或不消費;股市跌跌不休;部分地方ZF甚至沒錢發工資了,為什麼哪?

一切都從負債率說起。去年底,家庭部門的負債率已經約50%,如果加上公積金貸款和民間借貸,應該在60%左右。這個數字對於現在的社會是什麼含義哪?智能手機去年和今年一季度出貨量均下跌,6月汽車銷量下滑,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速創多年來的新低,這些都說明一件事:約60%這樣的債務水平已經嚴重地衝擊了家庭部門的消費能力,以家庭部門作為一個整體,其資產負債表上的負債已經超過了可承受的水平,家庭部門的資金鏈正在斷裂!

這時候央媽繼續印鈔,部分居民就會有繼續加槓桿的衝動(主要是買房),帶來幾個效應:

第一,部分居民繼續加槓桿,家庭部門兜里就會更沒錢,整體消費能力繼續下滑;因為實業資本投資收益率低下,資本無法進入實業領域,印錢只能導致通脹發展,更讓消費加速下滑;

第二,家庭部門消費下滑就會帶來相關產業鏈條上的企業開工率下降,負債率上升,企業也沒錢;

第三,家庭部門需求下降、企業開工率下降,再加上毛衣戰導致外需下降,讓基礎設施的利用率就會下降。參與基礎設施投資的主要是地方ZF和少數企業,這就緊縮了地方ZF的現金流,結果地方ZF也沒錢;

第四,您肯定說,既然部門居民還會加槓桿,房地產公司就有錢了,地方ZF就可以通過賣地環節緩解自己的收入問題。可是,現在地產公司的負債率高企、現金流極為緊張(參考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園最近的瘋狂經營模式),房企獲得了現金也會優先用於自身的債務,並補充自己的現金流,保自己的命,這會在很大程度上阻斷這種現金流向財政的轉移,對地方ZF幫助有限。

上述四項是印鈔無法緩解流動性的主要原因。或許您會說,錢到底哪裡去了?雖然央行印鈔彌補了基礎貨幣,但企業、基礎設施等開工率(利用率)下降,會帶來它們的槓桿斷裂(銀行壞賬不斷積累),消滅衍生貨幣,把「錢」蒸發了。而市場中的「錢」以衍生貨幣(經濟活動中創造的信用)為主,此時,央行越印鈔,市場「錢」越荒。

第五,從國際上來說,全球主要地區處於加息周期,如果一國逆行降息就會帶來資本外流,即便可以管制資本流動,但也無法徹底阻斷,讓放水的效果大打折扣,無法從根本上緩解錢緊的狀況。

所以可以看到,雖然央行不斷印錢救火,但幾乎所有的部門都沒錢。

為什麼央行這時候必須不斷印錢?根源在於地方政府和企業債務岌岌可危,必須繼續印下去,目的是推動通脹,稀釋債務。如此一來,通脹不斷發展就會導致居民的消費能力越來越差,讓經濟陷入滯脹之中。7月,cpi同比增長2.1%(摻水了),最近數月通脹上行的趨勢已經很明顯,但消費加速下滑,就是滯脹的鮮明特徵:

滯脹的內在含義是經濟增長不振讓人們收入增長受限,失業增加,而通脹導致物價不斷上升,生活水平下滑,苦日子開始了。問題還絕不僅僅如此,考慮到原油危機正在演化之中,全球糧食產量因氣候問題而減產,再加上毛衣戰導致進口能力受到制約,苦日子很可能成為「黃連」一樣的日子——飢餓年代。

央行如果要讓市場有錢,此時應該大幅度加息,但如果現在這樣做,地方債務立即死翹翹,地方ZF立即死給你看。所以,央行只能不斷印鈔,推動地方ZF和國企的資產大幅增值,緩解它們的債務問題,選擇的是通脹——通脹本身就是貨幣現象。所以,央行現在印出來的鈔票,是有毒的。再複合能源和農產品的供給局勢,有劇毒。

通脹會以很猛烈的方式爆發(潤色通脹的數字只能掩耳盜鈴),返貧甚至飢餓的隊伍開始大集合。

如果單純從人均收入的角度來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們的確是變富裕了,根據國家統計局編製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指數,1978年(基期)該指數為100,39年後的2017年該指數為2,380.8,翻了23.8倍。

儘管人均收入快速增長,但是,人們的壓迫感和焦慮感卻越來越大,尤其是在房價、教育和醫療這三座大山面前,即使所謂的中產階級,也有些喘不過氣來。

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什麼,是發展失衡,還是分配失衡,抑或是什麼其他的問題?

經濟學掌故與失衡的產業結構

自從薩伊(1767-1832)和李嘉圖(1772-1823)時代以來,經典學派的經濟學家都在或明顯或隱晦地教導人們一個信條,

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

——薩伊定律

穆勒(1806-1873)在其《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對這個學說做了更加清楚的表達,

凡是用來購買商品的,只是商品。每個人所用來購買他人產品的,只是他自己所有的產品。就字面意義來講,所有的賣者必然是買者。

假設個國家的生產力突然增加了一倍,那麼,每個市場的商品供應量也就增加了一倍,人們的購買力也會同時增加一倍。這就是說每個人的供應量和需求量都比從前增加了一倍。每個人的購買量也會增加一倍,這是因為每個人可用以交換的東西也增加了一倍。

——約翰-穆勒

但是,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經驗當中,所謂的「薩伊定律」可能是失效的——國家生產力增加了20多倍,但一些市場的生產力卻未能得到相應的增加,甚至因為其他行業生產力增加的過快,這些領域的供應變得更加稀缺。那麼,這種不同行業生產力增長失衡的根源是什麼?這種失衡又會帶來什麼問題?

新制度經濟學的解釋

戈登·圖洛克

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在解決這個問題上都有不小的麻煩,因為他們解釋現象大都是在假定「市場有效」的基礎上。但羅納德-科思(1910-2013)開創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就可以大顯身手,因為這派學說本就是用來分析市場的邊界的。為了解釋前文的現象,我們將拓展運用戈登-圖洛克(1922-至今)在他的《The transitional gains gap,1975》里的一個模型來解答這個問題。

戈登·圖洛克(Gordon Tullock)——尋租理論創始人、公共選擇理論之父,是國際上最為重要的公共選擇經濟學家,著述豐富。他致力於將經濟學的理性分析方法引入政治決策過程的研究,研究領域覆蓋國家起源理論、官僚主義、民主和法庭內部的決策行為等等。

——作者按

在這篇文章里,他舉了「計程車牌照」市場的例子,一開始的分析很模式化——如果計程車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那麼,他的供給曲線是平的,於是,計程車服務的價格是P1,最終在市場上提供服務的計程車數量是Q1;假定政府出於某種考慮加強對計程車市場的管理,並頒發數量為Q2的計程車牌照,那麼,市場的供給曲線一下子變成垂直的了,計程車服務的價格由P1提升至P2。這時,獲得牌照的計程車司機將獲得超額的利潤,這種超額利潤,就是政府限量供給計程車牌照造成的,其每年的利潤總量為紅色橢圓形對應矩形區域,圖洛克稱之為,利益集團通過影響政府行為,獲得這種超額利潤的行為,被稱為尋租

圖洛克這篇文章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的分析並未僅限於此,他進一步推論,利益集團在獲得這種租之後,會通過市場把這種超額收益資本化。也就是說,獲得大量牌照的人,並不一定會去當計程車司機,也不一定會開計程車公司,他們會把這些牌照賣給後面進入這個市場的計程車公司或者計程車司機。

後面在這個市場里經營的人,只能獲得P1的社會平均利潤(完全競爭市場的價格),P2減掉P1的超額利潤,早就被最開始尋租的人員以資本化的方式拿走了。

最後,也就造成了一個特別詭異的局面,一方面消費者承受了很高的打車價格P2;另一方面,計程車司機卻只能賺P1的社會平均利潤。

每天一睜眼,就欠計程車公司300塊份子錢。

——的哥

掃碼打賞,隨心

政府的兩難抉擇

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有人會說,政府取消計程車牌照的管制不就可以了嘛?這個辦法看起來有效,實際上會惹一個大麻煩。最開始尋租的人早已拿著資本化的租逃離這個市場了,現存的市場參與者都是真金白銀從一開始的尋租者手裡購買的牌照,如果政府簡單粗暴地放開牌照管制,將會造成三個很不利的結果,一、破壞政府信譽;二、破壞公平市場交易;三、激怒現存的市場參與者。可是最該為這個問題買單的始作俑者卻找不到了,早已逃之夭夭。

效率的角度上來講,我們應該放開管制,讓市場自由競爭;但從公平的角度來講,我們不應該在找不到始作俑者的情況下,貿貿然地把板子打到背鍋俠的屁股上,這很不合適。

退一萬步講,即使我們可以動用稅收從背鍋俠手裡贖買牌照,這又涉及到更大範圍的公平問題。所以,尋租行為造成的傷害不是暫時性的,而是,永久性的。

政府一旦創造了某種稀缺性,就很難消除掉這種稀缺性。

——作者按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這種倫理上困難,我舉兩個具體的例子,

一、某銀行給某市某區的房地產開發商一筆貸款,抵押物為該開發商尚未出售的房子。

後來,這個開發商經營不善還不上這筆貸款,銀行要去接收這批房子,可是去房管局一查,房子都解質押了,並且已經出售。銀行走訪了一下這個小區,發現已經住滿了人。原來,這個開發商通過賄賂房管局局長的方式,解質押了這批房子,並悄悄出售。再後來,開發商跑了,房管局長被抓。

但是,該銀行能把小區里的住戶全趕走,回收這批房子嗎?銀行開始也想這麼干,然而,區政府怕造成群體事件,給銀行施壓,最後不了了之。

——某信貸人員口述

二、1997年10月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100天,特首董建華在香港立法院宣讀了其上任以來的首份施政報告——《共創香港新紀元》。著名的「八萬五」政策就出自這篇報告,根據該政策,政府計劃供應充足的住宅用地,每年興建八萬五個單位,來平抑樓價。

該政策立意很好——既要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又讓普通市民得以置業,防止香港貧富差距拉大——所以,這個政策很得人心。

但是,後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亞洲金融危機來了,香港樓價暴跌,為了維護香港的金融穩定,香港政府決定救樓市,從1998年起停止賣地9個月

地點:香港的小公寓

可能有人會說,「八萬五」政策生不逢時,正好趕上亞洲金融危機;但實際上恰恰相反,如果沒有金融危機,單純地因為政府放量供地把樓市打垮,激起的民意將更加洶湧,那時,就沒有這麼好的台階可以下了。

最終,還是那個邏輯,政府簡單地讓現存市場參與者承擔「消滅稀缺性」的成本,是及其不公平的,是很難不激起民憤的。但如果讓政府出錢贖買,他又哪裡來的那麼多錢呢?所以,尋租行為製造了一種很難逃脫掉的「稀缺性陷阱」。

無處不在的稀缺性陷阱

如果我們把圖洛克所說的尋租行為造成的「稀缺性陷阱」推廣到更多領域,很多東西可以看得更加通透——只要存在過政府管制,該領域就會增加一塊無人實際拿到好處的成本(歷史問題的資本化),非市場化的領域越多,這種成本就越高。

這也就解釋了,「薩伊定律」失效的原因,儘管生產力快速擴張,但由於不同行業尋租的程度不同,「稀缺性陷阱」的大小也不盡相同,所以,失衡的行業發展就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而且,「稀缺性陷阱」一旦被創造就很難消除,它就像毒藥一樣在經濟體中逐漸積累,不斷地製造著產業失衡,直到有外力來消除這種「毒藥」或者這個經濟體崩潰。

快速增長下被激化的矛盾

由於「稀缺性陷阱」的存在,政府在放開管制的問題上畏首畏尾,要麼完全不增加新牌照供給,要麼供給增加過慢。在一個經濟發展速度較慢的經濟體,管制的問題尚不明顯;但在,快速發展的經濟體里,管製造成的供給曲線嚴重缺乏彈性的問題就極其突出了。

如上圖所示,如果整個經濟體快速向前發展,那麼,需求會快速增長——需求曲線就會沿著綠色箭頭向上平移;如果這時候政府仍然保持牌照供給不變或者牌照增加的速度過於緩慢,那麼,計程車服務的價格將快速地由P2提升至P3。與前文類似,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會承擔更高的服務價格P3,運營者依然獲得平均收益P1(完全競爭情況下的價格),租將由P2減P1(紅色的橢圓形)擴大至P3減P1(綠色的橢圓形),最後,以資本化的形式,以牌照的資本利得的形式被起始擁有者拿走。

如果計程車服務的供給,沒有牌照的限制,情況將很不同——供給曲線將更加有彈性,甚至,如果計程車服務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話,消費者承擔的服務價格不會提高(維持在P1),取而代之的僅僅是,提供服務的計程車數量的增加——提升至Q3。

所以,政府的牌照管制會降低行業供給曲線的價格彈性,當需求快速增長的時候,供給曲線缺乏彈性的弊病就完全顯露——更為令人無奈地是,這種彈性缺乏不是要素供給的問題,而是人為造成的,並且,這種彈性缺乏受「稀缺性陷阱」的影響,很難被消除掉。

現實中的案例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明白,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尋租會帶來三個很致命的問題:1、資本化的租的成本會始終體現在服務的價格里,扭曲價格信號;2、「稀缺性陷阱」——政府一旦創造出稀缺性就很難消除;3、管制使得行業服務的供給缺乏彈性。這三個問題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組難以消除的弊病。

以房地產行業為例,政府供地制度使得土地的供給十分缺乏彈性,經濟的快速發展,激化了這種供需矛盾,這造成了房屋的價格快速上漲。正如我們前面模型里討論的,需求擴大造成房屋漲價的部分全部資本化,並進入土地,造成了土地價格的快速上漲,「地王」頻出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所以,房屋價格高並不是因為土地的價格高,而是因為土地的供給缺乏彈性。

——作者按

那麼,我們增加土地的供給彈性好不好?這時候我們就要參考香港「八萬五」政策帶來的經驗教訓了;更何況,中國的土地還跟財政綁定到一起。情況就更加複雜了。

要素供給失衡才是最大麻煩

既然這樣,我們不改了行不行?不行,隨著經濟的發展,「稀缺的土地」帶來的失衡問題會更加嚴重,房價中資本化的土地成本會嚴重扭曲要素的分配,造成要素供給的扭曲,從而,形成一個十分詭異的局面:好好讀書不如買房子,好好工作不如買房子,好好經營企業不如買房子——技術、勞動力和企業家精神將變得十分不值錢。

於是,我們就可以推出一個更加一般的結論,怎樣的發展才是平衡的發展?平衡的發展是指,土地、技術、勞動力和企業家精神等要素的供給曲線彈性要保持相對一致,差距不能太大,人為地降低某種要素的供給彈性,將極大地扭曲經濟,最終,得不償失,損害經濟的發展。

譬如,管制過嚴的教育制度或缺乏保護的知識產權會損害技術要素的供給彈性;工會制度會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害勞動力要素的供給彈性;產權的不完善會損害企業家精神的供給彈性。現實是極其殘酷和無奈的,我們發現,在我們這個國家裡,最具有供給彈性的就是勞動力要素了,高速發展靠得就是所謂的「人口紅利」,但反過來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來說,這也是一個麻煩——誰最有彈性誰分配的最少啊

坦率的講,如果不去恢復土地、技術、企業家精神等要素的供給彈性,那麼,勞動力供給的彈性也將被經濟邏輯的巨大磨盤消磨殆盡——出生人口會越來越少。劣幣驅逐良幣,最終大家都會變得一樣沒彈性,這個國家的經濟將真正成為一潭死水,陷入長期的停滯。

背景:1979年6月上海寶鋼調研 人物:陳雲

從長期來看,國民經濟能做到按比例發展就是最快速度

——陳雲,摘自《陳雲人生紀實》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就捋清楚了一些基本事實和邏輯,在房價、教育和醫療這三座大山背後的深層次危機是什麼?土地、技術、企業家精神和勞動力之間供給彈性的失衡。

目前的局面很困難,一系列制度上的劣勢使得我們的土地、技術和企業家精神的供給曲線都缺乏彈性,僅剩下勞動力這一根獨苗,並且,其他三者的彈性缺乏通過高房價、上學難、看病貴的方式來倒過來侵害出生率,最終,要瓦解掉勞動力這一根獨苗。

所以,在這樣的一種局面下,繼續搞大基建、大放水刺激經濟,只會讓經濟結構更加扭曲——加速勞動力供給彈性的瓦解。可以說,需求端的數量型刺激已經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了,繼續玩數量型遊戲才是「洗洗睡」的前奏。

正如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所言,我們的工作重點應該是在供給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為了矯正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我們需要在多方面做出變革:我們需要更加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捋順教育機制,增加技術要素的供給彈性;需要更加符合城市發展的供地制度,恢復土地要素的供給彈性;我們需要更好的產權保護,更加尊重企業家精神,提高企業家精神的供給彈性;只要前面三種要素的供給捋順,壓在勞動力身上的擔子才會輕很多——房價、教育和醫療的問題自然而然會得到解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管制辦法,並不實用,只會讓問題更加複雜。

不想洗洗睡的年輕人,只能一方面自身努力,另一方面祝國運興隆,能抓住人口紅利的尾巴,解決好其他三個方面的問題。

某些領域的供需失衡只是表象,要素之間給比例失衡才是實質,要素供給背後的激勵機制失衡才是根本原因。

——作者按

更多信息,請加小號


中國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既能讓經濟快速發展又讓其結構得到優化的方法。每次經濟發展一減速,政府就重回舉債投資刺激增長的老路。

英國《金融時報》馬丁.沃爾夫

1929年10月,以紐約股市大崩盤為開端,美國進入了十年大蕭條。到1933年初,美國有半數銀行倒閉,13萬家以上企業破產,失業率達到破紀錄的25%,領救濟食品的窮人排隊長度能有幾個街區那麼長,整個美國處於末日降臨的階段,人們看不到未來。

在經濟崩潰的時候,美國政府依然奉行不干涉的自由主義經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當時的主流經濟學家認為市場經濟會修復一切,政府不應該插手。但是奇蹟並沒有出現,美國經濟持續惡化,大蕭條期間,美國股市下跌了90%以上,整個美國籠罩在絕望的陰影中,人民漸漸的不再信任自由市場這種主流經濟學。

在這種背景下,1933年,羅斯福上任了,羅斯福全盤否定了自由市場經濟學,改為實行凱恩斯主義,簡單的說就是國進民退,大幅度的強化政府的權利,擴大政府支出,以通過大規模的公共基礎建設和社會福利保障來擴大社會總需求。擴大稅收、擴大支出,把投資的職能從私人企業家手裡轉移到政府手裡來擺脫大蕭條的泥潭。

從1935年開始,美國所有經濟指標開始觸底反彈,到1939年,羅斯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美國是全球唯一的一個不通過戰爭就掙脫經濟危機影響的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都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影響,反而大發戰爭財,一舉成為了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

鑒於羅斯福的巨大功績,他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連任4屆的美國總統,也是20世界美國民眾最愛戴的總統,感謝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的失效

二戰之後,美國迎來了自己的巔峰時刻,和英法德在戰爭中耗盡所有力量所不同的是,美國不但沒有在二戰中受損,反而國力大進,一舉超過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全球第一,黃金儲備量達到了全球儲量的80%,美元成為了世界貨幣。

戰後,美國繼續執行凱恩斯主義,一旦美國經濟出現衰退的跡象,政府就使用財政支出和貨幣擴張來解決,擴大總需求這一招看起來無往不勝,凱恩斯主義已經徹底的成為了主流經濟學,當時的經濟學家聲稱已經找到了經濟的奧妙,理論上政府有能力熨平一切經濟波動,讓世界再無經濟危機。

在隨後的50、60年代里,美國經濟平穩而堅定的逐年上漲,美國的影響力擴大到全球各地,以至於有人將這一時期稱之為美國的黃金時期。

凱恩斯主義真的無所不能嗎?簡單的印貨幣然後擴大政府支出就能解決一切?並不是,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句話在前一段時間響徹中國媒體,同樣適用於幾十年前的美國。

隨著美國不斷的偷偷印鈔票,其他盟國扛不住了,人們願意用美元作為世界貨幣,是基於80%的黃金儲備在美國所產生的信用,但是美國這麼印鈔票,是在吸全世界的血來補充它自己的經濟。

其他西方國家也不傻,為了不被美國割羊毛,各國都不斷的使用美元兌換黃金然後運回本國,美國的黃金儲備急速下降,到了1971年8月,美國扛不住了,宣布美元和黃金脫鉤,停止用黃金來兌付美元。

從這一天開始,美元信用崩潰了,美元開始了瘋狂的貶值之路,美國開始為他過去幾十年里印的鈔票還債了,借錢,是要還的。怎麼個還法,還黃金嗎?自然是還不起的,於是就只能不斷的通貨膨脹,從1971年開始,美國進入了恐怖的十年滯漲時期。

「滯脹」是指生產停滯、失業率增加和通貨膨脹並存的經濟現象。在滯脹時期,平均每3年美國就會產生一次衰退,而美國根據過去百戰百勝的凱恩斯主義,不斷的進行印鈔+基建這個法寶來解決衰退,但是對美國經濟的刺激效果越來越弱。大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經濟增長停滯,印刷的鈔票全部轉為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常年高達10%以上,擴張式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全部失靈,對經濟的刺激接近於0。

在這一時期,為了控制物價飛漲,美國政府多次推出物價管制,嚴控牛肉價格,則牛肉短缺斷貨,嚴控汽油價格,則汽油短缺斷貨,有時候為了加一次油,美國人需要排一天的隊,嚴重降低了社會效率。

在滯漲時期,美國的國力大幅度衰弱,失業率常年高達10%以上,美蘇力量出現了逆轉,蘇聯在全世界開始了步步擴張,而美國只能步步防禦,美國的十年滯漲時期,是蘇聯最輝煌的時期。

1979年,蘇聯攻佔阿富汗,達到了冷戰時期蘇聯勢力的巔峰時刻。

里根經濟學的誕生

滯漲十年以後,美國民眾徹底放棄了對凱恩斯主義的幻想,他們轉而選舉了一名演員做總統,這就是號稱美國歷史上最帥的總統,里根。

1980年,里根上任,里根旗下的經濟學家認為,凱恩斯主義有巨大的缺陷,美國陷入滯漲的根本原因,是政府過多的干預經濟,政府制定了過多的法規來束縛企業的手腳,制定了過高的稅收降低了私企的投資慾望。政府給予低效率行業過多的保護,使之不受外國競爭者的影響,降低了美國的生產率。里根競選的口號是「政府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政府本身就是問題所在。」這一點,和凱恩斯主義完全相反。

而貨幣刺激本身,也有巨大的問題。里根旗下經濟學家認為,只有在人們具有「貨幣幻覺」的情況下,也就是人們預期的通貨膨脹率低於實際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凱恩斯主義的貨幣刺激需求理論才能收到暫時的成效,一旦人們從經驗中學習,把貨幣通脹預期調高之後,貨幣刺激就會失效,如果想要獲得效果,就必須把超過人們預期的貨幣投放進市場,這會引起更嚴重的通貨膨脹,最終會引發惡性通脹來毀滅經濟。

鑒於此,里根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經濟學理論,徹底否定了凱恩斯經濟學,這套理論,被後人稱之為里根經濟學。

里根對重病纏身的美國經濟開出了藥方,那就是減稅、放鬆管制和緊縮銀根。里根把最高累進稅率從70%降到28%,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解除了大部分市場的政府管制措施,同時把銀行存款利率瘋狂的提升到20%來回收貨幣,遏制通脹,同時大規模發行國債,擴大政府赤字。

這套方案拋出後,遭到了主流凱恩斯經濟學家的嘲笑,媒體和公眾也都不看好里根,當時有著名的經濟學家斷言,如果里根敢這麼做,會把美國經濟拖進無底深淵。

里根推行這個政策後,通脹率立竿見影的下去了,1979年美國的CPI是11.8%,而1982年僅為3.8%,但是那些經濟學家說的也沒錯,美國的經濟泡沫也的確被戳破了。

1982年,美國經濟極度緊縮,房地產銷售面積降低了70%左右,汽車銷售額也降低到了20年來的最低點,農場主們也怨聲載道。田納西州《專業建築商》雜誌在封面上怒火萬丈地刊登「通緝令」,控訴政府「預謀並冷血殘殺數百萬小企業」、「劫持房產主的美國夢」。

貨幣緊縮是異常痛苦的,給經濟帶來的陣痛是不可避免的,美國又是自由言論國家,當時的美國人把里根的祖墳都給罵的冒黑煙了,但是當時里根以驚人的毅力頂住了各方面的壓力,堅持推進自己的主張和理論。拒絕再次使用「貨幣刺激」的慢性毒藥,讓美國經濟從迷戀投機重回實體經濟的正軌。

到了1982年底,美國經濟觸底回升,實體經濟爆發出了驚人的經濟活力,到1983年底GDP全年綜合增長了6.5%,全年共增加350萬個就業崗位,增長速度令人瞠目結舌。美國擺脫了滯漲的陰影並離開了緊縮的陣痛,在1984年的連任競選中,里根以壓倒性的優勢擊敗了來自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沃爾特?蒙代爾。

這個優勢大到什麼地步呢,里根贏得了50個州里的49個州,可憐的蒙代爾只獲得了他老家明尼蘇達州一個州的選舉人票,製造了美國歷史上最懸殊的競選差距,49比1。

到1988年里根卸任的時候,美國早就走出滯漲的泥潭,開啟了高度增長,美國股市的35年長牛,就是從1983年開始作為起點的,8年任期後,里根的施政方針,被單獨命名為里根經濟學,里根本人也被評為歷史上最傑出的總統之一。

里根治下美國的經濟強到什麼程度呢,里根任內美國開啟星球大戰計劃,該計劃旨在建立一套強有力的空中防禦系統,使得核武威脅化為烏有。迫使蘇聯進行軍備競賽,不僅逆轉了美蘇之間的攻守之勢,甚至直接拖垮了蘇聯經濟,間接造成了蘇聯解體。而里根並不是像蘇聯那樣狂造坦克和核武器,而是狡猾的利用星球大戰計劃來投資高科技研究,這些軍事研究成果在蘇聯解體之後,直接就轉為民用。互聯網、晶元、衛星GPS系統,都是星球大戰時期產生的雛形,原始計劃都是為了軍用,但是軍轉民後,這些高科技奠定了美國未來數十年的經濟基礎

大幅度減少政府稅收和經濟管控,同時大幅度擴大政府支出,但是並不是投資於基建,而是投資於高科技,這就是里根經濟學。

里根經濟學的本質,是在否定凱恩斯主義和大政府模式,屬於國退民進,是羅斯福政策的逆向操作。這說明世界經濟是在不斷循環的,沒有哪一套經濟學能通吃到底。

中國的凱恩斯臨界點

而中國的經濟走勢,和美國的經濟走勢非常的像,中國之前的高速發展,非常類似於20世界五六十年代美國的黃金時期,而08年之後的貨幣大放水,3年一衰退,也非常的類似於美國的十年滯漲年代。

但是這只是類似,並不完全一樣,因為過去的十年里,中國的經濟還是有增長的,並不是純粹的滯漲,但是隨著貨幣放水效果的越來越弱,中國也已經達到了凱恩斯主義失效的臨界點,如果不妥善處理,進入真正的滯漲指日可待,所以轉為里根經濟學勢在必行。

中國是大政府社會,天生就喜歡凱恩斯主義,也是最擅長使用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可以說同樣的經濟背景下使用凱恩斯主義,中國的效率十倍於美國政府,但是作為對應的,中國天然厭惡里根經濟學。

每次經濟發展一減速,中國政府就重回舉債投資刺激增長的老路,如果經濟治理真的這麼簡單,早就天下太平了。曾經中國人是極度厭惡借錢的,儲蓄是美德,從銀行借錢的人被認為是瘋子,很多人都認為今天自己手裡的一百塊,老了之後,他還是一百塊。

在這種背景下,印錢放水是非常有效果的,本質上是在掠奪這些儲蓄之人的錢財,但是隨著十餘年來的反覆教育,借債度日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接受,連縣城的農民工都知道從銀行借錢買房子是保存自己財富的好辦法,他們不懂什麼經濟學,純粹是在憑直覺。

當全民拒絕儲蓄,都在舉債度日,賭貨幣會繼續通脹貶值的時候,再印錢放水已經沒什麼意義了,經濟學告訴我們,只有釋放超過人們預期的貨幣量,才能繼續製造貨幣幻覺,也就是通脹率必須一年比一年高才能起到持續的刺激效果,一直到人們徹底對貨幣喪失信心,產生類似辛巴威那樣的惡性通脹,一百萬億元的鈔票可以拿來當廁紙。

中國目前已經到了這個臨界點,隨著10年來的3波大放水,貨幣對於中國經濟的刺激已經越來越弱,貨幣幻覺的邊際效應趨近於0,靠放水無腦解決問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但是現在中國能像里根那樣直接刺破泡沫嗎?能,但是不敢。如果這樣做,房價必定一潰千里,把利率瘋狂提升到20%意味著什麼大家知道嘛,意味著那些月供2萬的小夥伴們,現在需要月供7~8萬左右啦,還不起月供怎麼辦,拌。。。

如今房價還沒進入下行周期,各地的債務違約已經開始此起彼伏的露出苗頭,一旦國之重器地產業正式步入了下行周期,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里根推行新政後,美國房地產銷售額大幅下降了70%左右,地產商直接在雜誌上大罵總統,美國政府對地產商的依賴遠遠低於中國政府,所以里根政府可以冷血無情的摧毀地產業,中國不敢。

既然不敢大幅度提升利率,那麼里根的三板斧,就還剩下減稅和放鬆管制這二條路了。不想讓房價崩,又想刺激經濟,減稅是最佳手段。

如果不想提升利率,又不想減稅,還想繼續執行凱恩斯主義的話,那麼中國將無可避免的進入滯漲,如果通脹率達到10%的標準,再壓制10年房價不漲,房價炸彈就將被軟性拆除,也就是滯漲,其實是解決房地產問題的一劑藥方。

但是這麼做,代價是極其巨大的,持續的放水維持通脹,是在鼓勵投機,越是借錢投機的人,活的越好,而拒不減稅,則無法激活實體經濟的活力,整個社會會變得死氣沉沉。

美國的十年滯漲,給美國帶來的是巨大的痛苦和衰退,如果沒有刮骨療毒的勇氣,中國也進入滯漲年代,那麼代價可能比美國還要大。不減稅,中國經濟可能被拖進滯漲的深淵,中國用了凱恩斯主義這麼多年,已經到了轉向的臨界點了。

央行行長易綱曾經這樣說過:

中央銀行的主要責任人要有反潮流的勇氣和智慧,一個不被市場和公眾批評的在任央行行長,是不會在歷史上站得住的行長。

如今,我也這麼認為,同時,我希望財政部也能這麼認為,該減稅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量化精靈 的精彩文章:

TAG:量化精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