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定型的練習本和著色畫本對兒童的影響

定型的練習本和著色畫本對兒童的影響

有些數學和閱讀能力的練習本,讓兒童再三地面對這些相同的觀念,「三隻小鳥加上六隻小鳥——共有幾隻?」在使用陳腔爛調來提高「數目概念」時,很可能會限制創造的發展。一位這種練習本的作者跟我談起時,用下面的話來辯護這種方式:「我關心的只是如何提高數學能力,我不懂什麼藝術。」我的答覆是,我所談論的既非藝術亦非數學,而是兒童。在以內容為主和以兒童為主的兩種教學方法間,皆存在著這類混淆。

實驗證明,這種模仿的方法對兒童的創造力會造成不良的效果。例證之一,有一本普遍被使用的數學練習本,一個兒童必須重複畫七十六遍定型的兔子、八十八遍鳥、六十二遍風箏、八十遍汽球、三十六遍貓等,這類異於兒童本身概念的概念重複,非但使兒童局限於一種表現方法, 並且剝奪了他自己表達關係的表現方式;根據羅素和華格曼的實驗,有63%的兒童在接受鳥造型的提示後,便喪失了他們最先對鳥建立起來的感性,而變為定型反應。這種使用練習本的方法具有破壞性的效果,是完全與民主教學法背道而馳的,因為他們完全忽略了個人表現。

為了要了解此類定型圖畫的著色畫本和練習本對兒童的影響,讓我們經歷一下兒童使用時的心路過程,同時亦讓我們了解這種過程對我們的兒童所造成的後遺影響。

讓我們假設,兒童第一張要填滿顏色的圖畫是狗。當兒童面對這種跟隨既有的輪廓線去畫時,他已經喪失了以豐富的創造性去處理物我關係的能力。他對狗的關係可能是喜愛、友誼、厭惡或恐懼,但他並沒有表現這些感情, 而能宜泄快樂、厭惡和恐懼之壓力的機會。他在著色畫里沒有表達焦慮的餘地,甚至沒有表現小民和愛蓮間個別差異的餘地。在填滿這些輪廓畫時,他們被限制作同一活動,而未顧及於他們個人的差異。當然,有些不了解這些連帶結果的兒童,因天性懶惰而沉迷於用顏色來填這條狗,但是,當他們以蠟筆來填彩時, 他們知道自己絕不能畫出像他們所填的那麼好看的狗,甚至在經歷這些活動時覺得十分自得,畢竟,他們將這條狗著了色。以後,在學校或其他地方,當這些兒童需要畫一些東西時,他就想起了著色畫本里的狗,因為知道自己畫不出這樣的畫時,他便很合乎邏輯地說:「我不會畫畫。」

我曾聽許多老師和家長說:「可是我的孩子喜歡這些著色畫冊。」這的確是事實,但通常兒童不能區別何者對他們有益,何者對他們有害,他們喜歡的那些事物並不是經常對他們有裨益,大多數的兒童喜歡糖果而不喜歡蔬菜, 也許他們會永遠都這樣下去。但這樣並不意味著我們應將他們的食物改為糖果;事實上,兒童一旦被溺愛慣了,會喜歡受溺愛,他們變得依賴它,以至於他們不能再享受自由。在無數的例子中,我曾經看到父母親為他們的孩子做任何事——孩子只要伸腳便有人幫他們系好鞋帶,然後轉過身自然有人把他們的頭髮梳好——幾乎就像生產線般自動。這些兒童正是坐在玩具堆中,不知道如何去玩的孩子,或是在露營時獨自坐在角落裡,眼看著別的小孩盡情地享受他們的自由。

當兒童受了著色畫本的限制後,就很難再享受創作的自由。這種方法所產生的依賴性是深具破壞性的,經由實驗和研究顯示出,半數的兒童在接受著色畫本之後,便喪失了他們的創造性和表現的獨立性,而變為缺乏彈性且富於依賴性。

有些教師仍會告訴你說:「有了這些著色畫本,兒童可以學到在既定圖畫 (範圍)輪廓中塗色的紀律。這種說法亦經由實驗證明了錯誤,大多數的兒童都會超出著色畫本里的既定範圍界限,而非嚴守於其內; 假如小民畫的是自己的狗,他會有較大的動機在自己畫的線條內著色。

因此,我們已經證明了,這類的著色畫本和練習本中所發現的模仿過程,無疑會使兒童的思想變得依賴成性(他們未曾獲得隨心所欲而創造的自由);它們使得兒童變得缺乏彈性,因為他必須遵循著被指定的方向;它們未曾提供感情的宣洩,因為它們未曾給兒童機會來表達他自己的經驗,而舒暢其情感;他們甚至未曾提高技巧和紀律,因為兒童對完美的需求是來自他的表現慾望。最後,它們將兒童局限在成人的概念中,而這會使得他不能獨立的製作,而挫折了他本身的創造欲。

自我表現

「自我表現」這名詞常被誤解,所以我們必須在使用前澄清這名詞的涵義。如果我們認為:「自我表現」是在表現一般所謂的思想和概念的話,那就錯了,而這是使用此語時所犯的最大誤解,思想和概念亦可經由模仿而表達出來。假如一個人覺得他想表現自己的思想,那麼,重要的是表現的方法,而非內容,重要的不是「什麼」而是「如何」。這便是為什麼「塗鴉」或是另一表現的領域中的「牙語」都是一種自我表現,並且可能還是高度的創作;甚至比起較高的藝術形式來——假設藝術從真誠的表現轉為模仿、抄襲時——塗 鴉或牙語還是比較真摯的自我表現方法。我必須指出,愈原始的創造活動愈不受形式的影響或干擾。我們發現塗鴉或牙語多半是真摯的心靈和情緒的直接表現,比較複雜的藝術形式卻容易受有力的人的影響,以至於雖有完整的技巧,但卻完全缺乏內在的精神或缺乏創造者真摯的心靈和感情。那麼,它們正如沒有靈魂的面具一般,註定要湮滅。這不止針對藝術品而言,同時亦針對「創造者」,因為,他不能用別人的肺來呼吸而生存。雖然受了鼓勵,牙語的兒童亦不能發出正確的音;同樣地,假如逼迫一個塗鴉的兒童畫出「寫實」作品,他不能了解也不能接受他所畫的對象。這兩種孩子將以自己陌生的方式來表達自己,這樣不但阻礙了他們,甚至限制他們進一步的發展。此種現象適用於創造活動的各階段和各程度。追求真理的教育便是教人追求最高和最深意義的自我表現。教人自由表達,找尋自我,端賴了解在藝術教育中什麼才是「真」的教育。這便需要先徹底研究在不同年齡和不同心智程度的孩子們會有那些自我表現的方法。

自我調整

人被迫去做一件工作時,都會產生緊張和不滿。當他覺得不能勝任時,他便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無能,自信心的喪失,或甚至產生自卑感。假如藝術教育被誤用了,或者兒童被驅策去做一些不適合他們發展的事,或甚至以兒童程度所不了解的水準去批評他們的作品,上述的情形便會發生。

當一個幼兒對身體活動的控制力,還未發展到足以與視覺經驗相協調時,如果被迫去表現一些「正確」的動作,結果,他不但不能完成指令,反而還會對他自己的表現方法(塗鴉)喪失了自信心,甚至會覺得自己根本不能夠表現任何真實的東西。小孩利用誇張來表現一件東西的重要性(如同埃及人把國王畫得比隨從大一樣),如果根據實際比例去批評他不對,他會覺得迷惑惘然。因為小孩沒有其他方法來表達他對東西的評價,首先他會察覺自己表現力的「不足」,然後會對自己的評價喪失自信,最後就會開始毫無變化地按比例畫,以至於限制了他進一步的發展。被這種刺激限制了以後,這孩子將會完全停止自我的表現,「我不會畫」就是這種沮喪的徵兆。

而孩子在塗鴉時,能適意的表達自己的感情,表現對事物的評價,傳達他的空間觀念(與成人不同),他就能夠充分地、自由地表露出他的自我,而這種創作的滿足使人產生成就感。我們都知道,成就是如何產生了自信;而每一種感情或心智上的困擾幾乎都與缺乏自信有關,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因此,我們就很容易了解,適當的激發兒童去創造,是預防心智困擾的最佳方法。

除了這種自然的自我調整外,還有利用創造活動來治療的心理問題的方法。在此我要先指出,在智能不足或情緒失調兒童的身上使用創造能力作為治療的方法,有三點需要特別注意: (1)如何識別這些心智弱點?(2)它們的性質為何? (3) 有何種調整的方法可使用?

從圖畫作品中,我們可以根據兩項特徵來識別這類兒童:

(1)假如在年齡和發展階段間有不正常的距離,那麼便可確定為心智遲滯。假如一個七歲的兒童依舊塗鴉如故,我們便可說他仍然停留在運動感覺的幼稚階段。智力愈低,這種差距愈大,且年齡和智齡的差別也愈大。然而,創造活動的發展階段在年齡和表現形式上都常有很大的彈性,因此,在評量創作的作品時,作彈性的伸縮是很重要的。

(2)假如兒童在情緒上有了障礙,便會有刻板的重複,這顯示他無法表達出他的經驗。我在兩種例子中發現,假如這些缺點植根不深的話,身體經驗的刺激能在短時間內調整這些缺點。有一個極度害羞的女孩,她不太能接近她的玩伴,而且她一再表現出這類定型的反應。我要她接住我拋向天空的球,然後說:「誰能先接住這隻球?你還是我?」這種競爭性的刺激使她較為了解自己所做的事,然後我要她畫下這件事。經過一再的刺激後,她在行動和表現的關係上發現了莫大的興趣,便開始採用所有的經驗來作為表現的資料。透過這種自己和繪間的經常關聯,她便對她周遭的世界產生了較有意識與較自由的關係。這樣,終於幫助她完全克服她的害羞。雖然這個分析並不頂科學,但使用這種治療方法所得到的成功,也值得在此一提。簡言之,我們必須指出:兒童的創造活動,在作為自我表現的方法或僅為模仿之間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我們已經界說過:「自我表現」是依據兒童智力的程度去表現。但模仿則是依據成人,或至少外在的標準去表現。假如兒童依照自已的程度來表現的話,他會因為能依照自己的方法來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意念,而鼓勵了他的獨立思考能力;模仿的兒童則因為依賴他人的思想和表現方式, 而變得不會獨立思考。獨立思考力較強的兒童,不只是能表達他所思考的事,而且能處理感情或智力上的任何困難,因此他的創作亦是感情宜泄的途徑。

依賴性的思想限制了兒童對主題內容和表現方法的選擇。既然喜歡模仿的兒童不能表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依賴必然導致情緒的挫折。使用創造活動作為感情宣洩的兒童,因為解脫了不必要的緊張,而獲得了自由和適應能力;而感到挫折的兒童就遭到壓抑,結果在人格方面受了限制。但是,在表面上能自由和彈性的表達的兒童,卻能夠毫無困難的面對新情境,經由他表現意念的適應能力,不但能恰當地面對新情境,且能很容易地適應它。受到限制和壓抑的兒童,因為習慣於模仿,則變得只願意跟隨生活中的常模;他不但不能迅速的適應新情境,反而需要依賴別人來協助他。既然大家公認人生的進步、成功和快樂,是基於適應新情境的能力,藝術教育對於人格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就能很容易為人所了解。

以上文字出自《創造與心智的成長》

圖片源於網路

如有侵權請告知

謝謝!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等一下等一下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和我們互動

您持續的關注是我們不竭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等一下等一下 的精彩文章:

TAG:等一下等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