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陪孩子學習有這兩種習慣,孩子學習效果差,一定要改正
有一段時間在社區年少活動中心工作,經常有媽媽和我抱怨陪孩子寫作業時種種不良習慣,說的最多的就是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馬馬虎虎。以至於有些家長在陪孩子寫作業時控制不住情緒,甚至動手打人。
記得有一次,一個二年級孩子的媽媽跟我說講,期末給孩子階段性複習時,需要家長提問,孩子每次回答問題明明說對了,可是當她再次向孩子確認的時候,他的眼神就慌了,或是說「不知道」或者就改了答案。當媽的心裡這叫一個不痛快,以為孩子學習得不紮實,連說帶打,孩子這段時間孩子做事情也不積極了,做個小事的決定也是猶猶豫豫的。其實,正是因為媽媽這種再三確認的回應方式,給了孩子暗示:你的答案是不對的。其實孩子特別害怕父母遲疑的語氣,這種語氣和表情有意無意地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給孩子的自主成長帶來了不少的阻礙。沒信心、猶豫,做事情當然拖拉,學習效率低下。
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太高或者是要求過嚴,孩子產生與父母的對抗心理。有些家長要求孩子只能考一百分,九十多分被認為是不合格。比如孩子的數學作業媽媽會親自監督,而且還要嚴格檢查,做錯一道題罰十道。這種處罰,讓孩子連日常的數學作業也是遲遲不願意開始下手做。結果孩子的數學成績最差,甚至厭惡數學。當父母在某件事上限制過多,要求過高的時候,孩子往往會產生逆反心理,跟父母對著干,或者乾脆放棄這件事有關的一切,自然被動的做事情,效率低下。家長不能太貪心,孩子完成一定量任務,要有適當休息或獎勵,讓他體會到提高學習效率的好處。
孩子寫作業拖拉習慣的養成,在一定程度上跟家長有很大關係,特別是父母的情緒對孩子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家長控制好自己的脾氣情緒,是非常必要的。儘管因為孩子做作業有時氣得發瘋,但家長也應該學會去理解,孩子在這個階段,好玩好動是天性,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情緒實在忍無可忍時可以偶爾發泄一下,但是每次發脾氣要有一定的效果和收穫。


TAG:婷朵媽媽育兒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