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外賓遊覽三大項目,登長城、觀頤和園,還有一處竟然是訪這座故居?

外賓遊覽三大項目,登長城、觀頤和園,還有一處竟然是訪這座故居?

潮人說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近日一家紀念館又開館了

相信很多喜歡京劇的朋友定會前去一覽

但是現在喜歡京劇的年輕人卻是少之又少

一般都是對那些搖滾嘻哈,外加skr的情有獨鍾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

很多人早已聽不慣那咿咿呀呀的京曲崑調

相對於流行音樂

戲曲本身所具備的難度、完善性與文雅性特徵

都是不易傳唱的原因之一

扯得有點遠

GIF

今天要講的這個紀念館裡的人物

當年可比現在的某些明星還要炙手可熱

這個人就是梅蘭芳

北京的護國寺大街9號

是梅派藝術創始人梅蘭芳老先生

在人生的最後十年安歇之地

故宅雖小,但卻名動於世

一代伶界大王,遠赴他鄉的顛沛

抗戰歲月的流離,盛年罷演的遺憾

都在這處宅院中得到撫平安放

這間原是慶親王奕王府的一部分

卻成了梅先生落葉歸根之所

也是中國戲曲人生的精神地標

GIF

繁華深處棲梅宅

散發藝術氣息

門額上有鄧小平親筆題寫的匾額

「雲開閭闔三千丈,霧暗樓台百萬家」的護國寺街上

梅家老宅如此普通,又如此不普通

梅蘭芳先生1961年前

曾在這幽靜、安適的小庭院內

度過了他生活的最後十年

半是浮生半是史,半醉半醒半迷離

縱觀梅蘭芳一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亂世

轉換過八九處住所

但幾乎都湮滅於桑海桑田般的變動中

直至新中國成立後才得到安穩的十餘年時光

梅蘭芳生前也對北京的四合院思念甚深

他在1934年所作的一幅小寫意牽牛花作品

其題款為一長跋:「曩居北京,庭中多植盆景牽牛花,

絢爛客觀,他日漫卷詩書歸去,

重此花,快何如之。

久經離亂愈思家

10餘年間,梅蘭芳在這座豪宅中接待過泰戈爾、杜威、

羅素、毛姆等各國藝術屆名流和政要等外賓達六七千之眾

當時的梅宅,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據傳,當時外賓遊覽北京的三大項目

就是「登長城,觀頤和園,訪梅宅」

梅蘭芳逝世後,周總理提議將梅宅改為梅蘭芳紀念館

幾經周折,1986年10月,梅蘭芳故居終於復原

即便隔街遠眺

朱漆大門上懸掛著的「梅蘭芳紀念館」

幾個大字也會鮮明地撲入視野

那正是鄧小平親筆書寫的匾額

梅之骨

蘭之芳

紀念館成立後

收藏有梅蘭芳夫人福芝芳及子女在1962年

捐獻給國家的大量珍貴文物、文獻資料

辟有4個展覽室:正院北房為"故居陳列室"

客廳、書房、卧室、起居室的各項陳設

均保持梅蘭芳先生生前原貌

我到來的時候正是紀念館重新修復後的開館第二天

本以為梅蘭芳先生故居會清雅肅靜

但是今天前來參觀的人卻是絡繹不絕

有老人身掛攝像機而來

有青年慕名而來

還有小女孩模仿著梅先生照片中的身段兒

還有一位少年在電視前看梅先生的戲曲

看的聚精會神以至於一位大叔走過去說:

孩子,你是真喜歡戲曲啊

小男孩懵懂的點點頭

藝術生涯

外院南房為"第一陳列室"是史料館

以音頻、圖文和實物的方式

完整的介紹了梅蘭芳的藝術生涯

梅先生清晰的傳承脈絡在這裡完整的展現出來

同時你也可以了解到當時在戲曲界的名角兒

家族和師承可以說的上是一代大師成長的土壤

可以看得出耳濡目染的培養方式

有著無可替代的價值

這裡擺放著

梅蘭芳早期簽訂的演出合同、海報、劇照

所有的一切都是他成角路上真實的見證

梅蘭芳是第一個把中國戲劇帶到外國去演出的藝術家

最早把中國戲劇介紹給世界劇壇的戲劇家

在促進我國與國際文化交流中

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從20世紀20年代初到他去世前

梅蘭芳曾先後三次訪日

一次訪美,四次訪蘇,一次訪朝

數次遊歷歐美亞各國

把中國人民的情誼帶給了世界人民

使中國的民族瑰寶京劇躋入世界戲劇藝術之林

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與

俄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國布萊希特的戲劇藝術

並稱為世辦三大戲劇表演體系

梅先生的藝術生涯

京劇演藝行當,在當時達到巔峰

曾有人說,梅蘭芳本人的先天條件並非上佳

梅蘭芳年幼時,兩隻眼睛微微近視

眼珠轉動也不靈活

這對一個演員來說,的確是個致命的缺陷

拜師時,老師說他長著一雙死魚眼睛,不肯教

梅蘭芳不灰心

從此就開始馴鴿練眼功,不管寒暑、雨雪

最終練成一雙活靈活現的眼睛

讓他在機遇到來時成為鋒芒無兩的Super Star

館中藏品還有梅先生用過的鴿哨

外國友人贈送的藝術品

梅蘭芳赴朝鮮慰問紀念章

發行的京劇臉譜電話卡

蓄鬍明志的愛國者

梅蘭芳生活在一個戲劇鼎盛的時代

但卻也是一個時局動蕩的年代

為了不屈膝於日本人的威脅

蓄鬍明志

這對一個唱旦角的人來說就是捨棄自己的飯碗

但一家人需要他的供養

無奈只能以賣畫為生

由此可見梅蘭芳先生的民族大義

精美藝術圖譜

出了史料廳,進入院落的門口西側

有一排展櫃

懸掛的是當年梅蘭芳訪美時為推廣京劇而準備的圖譜

如果你想深入的了解戲曲

那這一幅幅圖譜能讓你通俗易懂的感知戲劇文化

人物姿勢、服裝,每一幅都是那麼的精美曼妙

沒有一顆戲痴的心,何以殫精竭慮至此?

可惜,今日的京劇

在我們國家也已不再為最廣大的人所熟悉

東西兩邊廂房原為梅蘭芳子女的居室和餐廳

現在都有已開闢成展館

擺放著梅蘭芳生前大量的珍貴照片和實物

當年京劇界旦角的四大天王,比肩而立

都是最好的年華,他們四人的合影

你能看出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嘛?

一張照片,一個物件都在描繪著梅蘭芳的每個事迹

傳奇卻又顯得那麼自然

一代大師的風範顯露無疑

每一套戲服都曾經陪伴著梅先生在舞台上驚艷眾人

彰顯梅先生的舞台魅姿

其中一套洛神的戲服,讓人意外的驚艷

用現代的風姿

去詮釋一個比楊貴妃還古老的傳說美人

從這件戲服可以窺見梅蘭芳先生在藝術上的創新與眼光

在客廳,各項目陳設都與梅先生生前擺放一致

向人們展現出梅先生的生活狀態

當看到這些傢具時

一種樸實無華的情景在腦海中顯現

客廳中的練功鏡

鑲了螺鈿

算是唯一有點豪華的傢具

梅蘭芳先生在最後的十年

小院並非像現在這般幽靜

家中時常有人進進出出,流水席經常開著

在這小院中

如同在舞台上一般

待人接物依舊是那麼盡職盡責

這間小院也被時代賦予了不同的含義

院子不大,種著海棠和柿子樹

寓意著事事平安

亭亭如蓋,滿院都是樹蔭,清涼、幽靜

這是個典型、傳統的四合院

迎面是紅色照壁

照壁背後是梅先生養魚用的石頭尺子

走出紀念館,路過熙熙攘攘的護國寺大街上

各種吃喝的小攤,卻也惹人惆悵

京劇這種藝術,與離去的梅大師一樣

與普通人漸行漸遠

可是讓我們這些人再像以前那樣喜歡京劇卻也是不能

但總歸是要了解的

就像了解古代的一些傳統文化

讓人民了解京劇,了解梅蘭芳

略窺那些芳華絕代中的光芒

何況京劇還是有些唱段能夠被現代人接受的

這幾年故宮和國博,已經開始逐漸改變姿態

親近大眾,梅蘭芳紀念館也完全可以!

也希望我們的戲曲,永遠都有觀眾!

梅蘭芳紀念館

門票:10元

開館時間:周二至周日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

乘車路線:乘坐地鐵6號線北海北站下車

或乘坐111路廠橋東路站下

灰灰

每一朵烏雲背後都有陽光。

文 灰灰 圖 灰灰

北京潮生活原創作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業務合作請勾搭:

更多免費福利與精彩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北京十六個區開啟了C位之爭!火藥味兒十足!
消失了11年,門頭溝人的最愛又回來了!

TAG:北京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