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獻帝的後裔為何要飄流定居到日本?

漢獻帝的後裔為何要飄流定居到日本?

原標題:漢獻帝的後裔為何要飄流定居到日本?


漢獻帝的後裔為何要飄流定居到日本?


劉協當不成皇帝了,卻成了一個懸壺濟世的醫生。劉協為山陽公十四年,利用在宮中所學醫術,走鄉串村為民眾醫疾治病,至今仍留下許多文物古迹和傳說故事,民間稱其和曹皇后為「龍鳳醫家」。老百姓出於對他們的感激之情,沿襲成俗,焦作民間對老中醫格外敬重尊之如君。


劉協是一個稱職醫生,深受百姓愛戴,民眾敬之如父母。焦作一帶的民眾為了紀念他,不僅蓋了獻帝廟,還形成了許多有趣的民俗流傳至今。據傳說,焦作民間叫外公、外婆為「魏公、魏婆」;端午節中秋節流行「娘瞧閨女」;在農村針灸、拔罐從不收費,對中草藥可賒可欠,但從不還價;等等民俗都與漢獻帝劉協有關,據說是漢獻帝留下來的千年老規矩。


劉協病死的時候,曹丕已經死去好幾年了,這時的曹魏皇帝是魏明帝曹叡。曹家對這位東漢末代皇帝、曹家的女婿還算厚道,以漢天子的規格和禮儀安葬了他,謚號孝獻皇帝,陵曰禪陵。和東漢大部分帝陵在洛陽附近不同,獻帝陵孤零零地在今修武縣方庄鎮古漢村。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皇后與漢獻帝合葬禪陵。許昌市張潘鄉也有一個獻帝陵,稱為「愍陵」,這是個衣冠冢。劉協因曾居許昌二十五年,後人為表紀念而建陵,今僅存一長方形土台。陵園不大也沒有帝王陵墓常見的石人石馬。陵墓有封土,不方不圓的,高約七八米,上面長滿了樹木及荊棘雜草。陵園的東側有座不高的孤山,山名古漢山,陵園所在的村莊叫古漢村。

曹魏時期提倡薄葬,陵墓沒有封土堆兒。獻帝陵的封土比較高的原因是,劉協死後,山陽百姓紛紛前去送葬,人們用帽子、衣服盛著黃土倒入墓穴,堆起了山一樣的墓堆。漢獻帝雖然死在曹魏時期,但是以漢禮下葬的。


日本三姓源於山陽:日本有坂上、大藏、原田三姓家族,據說都源於修武,是漢獻帝劉協的後裔。


西晉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劉協的玄孫劉秋襲爵山陽公,另一個玄孫叫劉阿知,一日,阿知對其舊臣說:「我久居此地,恐有覆滅之禍。聽說日本境內較中國安定,我決定率家族東渡。」遂決定率其家族東渡扶桑。劉阿知率領他的兒子劉都賀及族人共二千零四十人,從修武到達山東登州海岸,從那裡漂洋過海到達日本。他們最初居住在現在日本的奈良縣,後陸續有族人遷至岡山縣和其他地區,逐漸散布在日本各地。


公元940年,劉春實(阿知後人),在平叛中立了大功。立功後就在九州原田築城,其後裔便一直生活在這裡。公元1131年,這支劉氏後裔正式以原田為姓,直至今日。原田家族的成員,明確宣布自己是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的後裔,並一代一代地記入族譜之中。 日本史書尊稱劉阿知為「東漢使主」,其子為「都賀王」。在今天日本的奈良縣檜前村和岡山縣倉敷市妙見山頂,都有「阿知宮」,是後人祭祀劉阿知的場所。


後來,劉氏後裔分支,分別被封姓為坂上、大藏、原田,繁衍至今,發展成為日本的望族。據說,日本人過元宵節、中秋節也是受了劉氏家族的影響。近年來,不少坂上、大藏、原田三姓後人到中國祭祖,其中不少人專程到修武尋根謁祖。

第一代山陽公劉協死後,劉協的後代世襲山陽公,一直到西晉後期,塞北少數民族南下建立政權,山陽公國於公元309年滅亡。魏明帝派將作大將為漢獻帝營造了陵墓,置園邑,並設有「園邑令丞」專職進行管理。因為有山陽公國的存在,獻帝陵一直進行著比較好的管理。劉協的後人劉康和劉瑾也葬在了禪陵周圍。山陽公國滅亡後,各代皇帝每年都派使臣赴漢獻帝禪陵祭奠。 有一塊碑,碑文的結尾處清楚看到這樣一行字:奉委看守漢陵道人楊和順立石。這塊碑立於清代雍正年間,內容是針對陵園被當地人侵佔的情況,地方政府專門派人對陵園進行了整修、丈量,刻碑為證。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漢宮趣事:為啥太后的妹夫能當上皇帝?
天子法令分明,親手棒打犯錯的下級官員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