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什麼時候真正離家?

孩子什麼時候真正離家?

如何區別故鄉和地鄉?哪裡是自己的家?美國人很講究的immediate family是什麼?這周末,我對這些問題又有了新的體驗。我本來己經在美國生活了28年,應該很熟悉美國的文化。準確地說,我是8月13日抵達美國的,還差幾天是周年紀念。但是這事發生在自己面前時,還是有些唐突。我覺得自己老了,而這隻有相當的閱歷才能體會出,所以寫下來給年輕些的父母。因為在十幾年前,我們在聖路易斯接待來訪的太太的舅舅和舅媽時,舅舅曾經提醒舅媽「兒子已經是別人的丈夫」,也就是說舅舅比舅媽先放得下,現在這感概輪到我了。

事情是這樣的,兒子和媳婦決定開車從西海岸的華盛頓州去比我們更東面的大學做教授。屆時將會路過我們這裡,我們自然高興。他開始說只是停留,見面後他們直接往東開,學校馬上開學他要備課;後來改變主意,商定在家裡住一個晩上。他們沿途停留黃石等美國國家公園,領略美國西部粗獷而壯觀的河山,兒子不時發簡訊和照片分享旅行的進展,有些地方我們小時候帶他去過。他們開了五天,超過40小時的車程。當他說「我們已經在Nebraska」、「剛進入密蘇里」或「已過哥倫比亞」時,我就在盼望他們的抵達,算著到家的準確時間,更多的是擔心旅途開車的安全。這一帶我們都無數次往返,見識過七十號這條橫跨美國東西海岸的高速公路的繁忙。

我密切注意手機,他幾小時沒回我簡訊時,我便安慰自己他應該是在開車。

兒子突然來條這樣的簡訊:

「And also to stay in your house tomorrow night, is that ok?」(「另外,我們明晚在你的房子里呆一晩上,可以嗎?」)

我是覺得這問題十分突然,不可理解,不是商量好了的?我便回答:

「Of course, why you asked?」(「當然那,你為什麼問?」)

兒子有點不好意思地回答:

「To make sure haha」(「確認一下,哈哈」)

我則強調道:

「It"s your house」(「這是你的家」)

他便解釋:

「Ok not asking permission but warning you :)」(「不是要求你的准許,而是想提醒你一下」)。

這個潛台詞是他愛乾淨的太太也會來,家裡應該開始清理了,這個我讀得懂。

我寫道:

「Welcome home 」(「歡迎回家」)

他們到後,我帶小狗Teddy在Driveway去歡迎他們,去年聖誕節在加勒比海一別已經大半年了。

我需要解釋的是,這個house是兒子從12歲開始住的家,他部分的初中和整個高中都是在這裡度過的。從這裡在他18歲時去遠行,我們開著Minivan送他去東海岸的大學讀書,然後他去西岸工作和讀研,他都是回的這個家。

我常常慶幸,我們養大了一個想回家的兒子,我也經常以此測試為人父母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在耶魯讀書時,他每年回來四次:春假、暑假、感恩節和聖誕節,雷打不動地趕在回家的路上。那時他讀大學期間,部分的錢我們是從信用卡中借的,還有房貸,我們從來沒有猶?過。並且我們家的政策是,只要是回家的費用,全部由我們出。現在這政策已經擴展到他們的配偶了,雖然這幫傢伙的現在或未來都比我們闊綽。

現在可好,這家突然變成了「your house」,我需要適應啊,人家確實是擁有太太的一家之主了。

昨天早晨與兒子擁別,他又隨口說出:

「Thank you for hosting us」 (「謝謝招待我們「)

這耶魯人文明得讓人受不了了,我只當成,他感謝我們招待的那頓價格不菲的義大利晩餐吧。兒子,我要說這裡永遠是你的家,雖然我們早己不信奉「父母在,不遠遊」的中國古語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美之途 的精彩文章:

TAG:雅美之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