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媽後,我成了貧困人口

當媽後,我成了貧困人口

小楊老師,美國公立小學老師,美國教育學、計算機雙碩士,多年在美兒童教育經驗。育有果果一枚,關注我,跟著美國老師教孩子。

關注

美國小學老師+教育科技達人聯手打造

分享最純正美式教育

1

每逢朋友問我當媽後的感受,我蹦出腦海的第一個字是——「」!

那個還能刷劇逛街出去旅遊的少女小楊,好像是很多年前的樣子了。

懷孕那會我老是失眠,夜裡翻來覆去睡不著,跟當媽的朋友抱怨,被朋友當頭一棒:「知足吧!當媽以後你別想睡整覺,失眠都是奢侈呢!這是你的身體為當媽做準備。」

幾個美國同事和學生家長得知我懷孕後,先是恭喜,然後是壞笑:「好好珍惜你最後能睡整覺的時間吧!」

娃出生以後,我終於嘗到了貧「困」的滋味。

小月齡娃睡覺不踏實、驚跳反射、胃容量小容易餓醒,從娃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似乎就是在和睡眠做鬥爭。2-3小時的周期,加上哄睡的時間,基本上沒有晝夜之分。

常常有朋友問我:「什麼時候拜訪你比較方便?晚上會不會太晚?」

我坦言:「隨時來,現在對我而言已經沒有白天晚上了!」

當媽之前信誓旦旦要做的睡眠訓練,被懷裡這團小肉坨給打敗了所有的原則。看到他哭就捨不得。

每個孩子的睡眠習慣都不一樣,我家果果不屬於幸運的「4個月就能睡整覺」的別人家的孩子,不算太鬧騰,但是也絕不是個省油的燈。

出去一打聽,有的幸運兒很早就能睡整覺,而有的娃可能到兩歲還會夜醒!

得,反正我這幾年是不奢望睡個整覺了。

2

一位在洛杉磯的媽媽Melanie有三個孩子,因丈夫在外工作,睡覺於她而言都變成了奢侈——每天夜裡三個娃輪番轟炸。於是她用視頻記錄下了她的一個夜晚,看看她究竟能睡多久。在鏡頭裡我們看到她不斷被娃弄醒——

11點半、凌晨1點、凌晨4點…

記得有一個很有名的梗,問到如何成功,科比說:「我知道每一天凌晨四點洛杉磯的樣子。」

而洛杉磯凌晨1、2、3、4點的樣子對於Melanie都是習以為常!

折騰完一晚後,遠遠沒有結束——第二天起來,她還要帶著浮腫的眼鏡強打精神繼續帶孩子。她在社交網站上感嘆:

「育兒並不是隨著太陽落山就結束的,

你想要有充足的休息時間,

又想要滿足孩子的營養和情感需求,

這兩項是很難平衡的,

凌晨4點叫醒你是最崩潰的,

但你依然會雙眼朦朧將孩子拉近,

所以疲憊的母親深吸一口氣吧,

今晚你哄睡的這個孩子可能在將來也會抱著自己的孩子凝視繁星,

而那時他們會想起你感激你的。」

這樣的媽媽在美國也不是少數。

我的美國學生家長有很多是家裡幾個娃的,為了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給與多的陪伴,不少美國媽媽選擇了當「全職媽媽」。

這樣的全職媽媽可不是那麼容易當,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平時帶娃出門身上掛一個,手裡牽一個,前面還跑一個,幾個孩子折騰一天下來累得夠嗆。

最不得了的是,晚上還要繼續陪睡!全職媽媽=超人媽媽。

3

我頂著熊貓眼四處尋找能補覺的妙方,朋友跟我說:「原則就是——睡你就睡!」別等到給自己既定的睡覺時間,也別妄想遵從以前的睡眠規律,只能在娃睡著之後搶分奪秒。

好吧,從此每個戰鬥的夜晚,一番餵奶、哄睡之後看到娃終於閉眼睡覺,一看時間——馬上又要到下一個輪迴了,僅剩一個小時!倒頭就睡!

那個矯情的失眠女孩,已經成了隨時隨地可以睡覺的家庭婦女。床上、沙發上、椅子上…

無數個餵奶的夜晚我猛然睜開雙眼,發現自己已經倒在娃的小床旁沙發上睡了一覺。

又想起了科比那個洛杉磯見過4點的夜晚,然而坐在洛杉磯夜晚里的餵奶椅上的我只能回答:

我沒見過洛杉磯的凌晨的夜晚,因為每個忙於帶娃的夜晚我都沒有時間抬頭看看天空。然而看著我哄睡的這個孩子幸福的小臉,每個夜晚我都格外感激。

好像這樣的夜,我也漸漸適應了。

4

在當貧困人口的日子裡,我也在努力找尋自救方案。如果你是和我一樣的苦於寶寶睡眠的小月齡寶媽,可以參考一下下面我搜集的最主流的哄睡方法。

都說一胎照書養,懷孕的時候搜集了這些方法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拿到的「葵花寶典」,在實戰演練中敗下陣來。

我家果鬧騰的時候,什麼方法也不管用。只能靠自己搜集一些突發靈感的神奇,比如抱著娃輕輕晃動,比如把娃放在震動搖籃裡面,比如塞個奶嘴,比如用Dockatot小床,比如放到安全座椅里或是推車上推來推去...

哪個法子靈就用哪個!

誰叫每個娃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呢!

5S法

5S法是我最早接觸的寶寶哄睡法,是我在美國的產前培訓班學到的方法,發明者是美國的卡普教授,講師給我們播放了一段視頻,視頻里卡普教授的5S法就像是魔法一樣,把各種各樣哭鬧不止的嬰兒瞬間哄睡。

在卡普教授的書《The 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中,5S法分為這幾步:

1.Swaddle(裹襁褓):0-3個月的寶寶在襁褓里會覺得很安全,所以建議把他們的手臂緊緊裹起來。

2.Side&Stomach(側睡):在裹完襁褓之後,輕輕將寶寶側翻過來,肚子朝下,把寶寶的頭枕在父母的手上或大腿上(恰當位置要根據寶寶的反饋來反覆試驗,要求很精確的)左右輕晃。

3.shhhhhh(噓噓等白噪音):白噪音是我最喜歡用的一招。噓噓聲必須和寶寶的哭聲一樣大,而且必須貼近耳朵,否則寶寶不會注意到。另外,家庭中各種雜音都可以拿來應用。比如洗碗機的聲音、洗衣機運作的聲音、媽媽吹風機的聲音,音量要足夠大、因為寶寶在子宮裡聽到媽媽的血管流動聲音就是這麼大的。當然也不能大到令寶寶聽力受損。

3.Swing輕搖:搖晃也是模仿在子宮內的感覺:移動感。一開始搖晃要稍微快、晃動的幅度是頭大於身體,配合寶寶的步調。當寶寶的平靜時候,速度就可以跟著慢下來。搖晃的幅度約兩三公分即可,不可搖晃幅度太大(因為怕寶寶搖晃症候群)。

4. Sucking 吮吸:卡普認為,在2-3星期寶寶剛出生的時候不要使用奶嘴,避免造成混淆。這之後再用。而通常在寶寶4-5個月大的時候,已經不再使用安撫奶嘴,因為這時候寶寶已經可以吸手指或利用其他方式來安撫自己,所以不用太擔心安撫奶嘴依賴的問題。

4S法

關於嬰兒睡眠,在美國的寶媽群里大家討論得最多的就是「EASY」模式。而這個模式的首創人是育兒專家Tracy Hogg,她的這本《實用程序育兒法》介紹了培養如何不同月齡寶寶的作息的方法。

在她的文章中也提到了著名的哄睡4S法,有的人說她其中的噓拍是借鑒於卡普的5S,一番實踐下來,我不得不說,

噓拍法真的很有效啊!

Tracy的4S程序包括:

1.布置環境(setting the stage):不管是晚上就寢還是白天小睡,都要布置好寶寶睡覺的場所,把寶寶從刺激性的地方轉移到安靜的地方。走進她的房間,拉下窗帘,如果你喜歡的話,還可以播放輕音樂。你要保證寶寶睡前最後幾分鐘要非常安靜。

2.裹襁褓(swaddling,讓寶寶做好睡眠的準備):不足3個月大的嬰兒控制不了自己的手臂或者腿。嬰兒不像成年人那樣,在過度勞累的時候會昏昏欲睡,嬰兒只會變得更興奮,手腳抽動,或者在空中揮舞。

這時,嬰兒甚至意識不到四肢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在TA看來,這些移動的物體是環境的一部分,這會讓她分心,讓她不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裹襁褓是消除環境刺激的另一種方式。

Tracy建議裹襁褓要一直堅持到寶寶至少三四個月大的時候,有些嬰兒可以堅持到七八個月大時。另外,研究表明,包裹正確的襁褓不會給嬰兒帶來任何危險。恰好相反,這種古老方法可以幫助嬰兒睡得更香。

3.坐著(setting,安靜地坐著,不要有任何身體上的刺激)把寶寶裹好後,要抱著她靜坐約5分鐘,讓她保持身體垂直的姿勢。以這樣的姿勢抱小孩最好,因為她的臉埋進了你的頸部或肩部,從而擋住了任何視覺上的刺激。

不要搖晃她,不要走動。面對面的搖晃多半會刺激嬰兒,而不是讓他安靜下來。你應該感覺到寶寶的身體放鬆下來,然後可能會突然地抽動一下,那是寶寶正在進入深度睡眠。在你要把她放下時,說:「你現在要睡覺了,你起來的時候我會來看你。」吻她一下,然後把她放進嬰兒床里。如果寶寶看起來很平靜,你就離開房間,讓她自己慢慢睡著。你不必等她睡著,除非她很難平靜下來。

4. 在必要的時候採取「噓-拍」法(shush-pat method,幾分鐘身體上的介入,幫助哭鬧或不安的寶寶進入深度睡眠)

如果你的寶寶有點鬧,或者當你試圖把她放下時她開始哭,說明她可能已經做好了睡覺的準備,但需要你的介入來幫助她平靜下來。大多數父母會搖晃嬰兒或者用某種道具來讓嬰兒平靜下來。

這裡,Tracy有另一個建議,那就是噓-拍法:你一邊在嬰兒耳邊發出「噓,噓,噓......」的聲音,一邊輕拍她的背部。Tracy對所有不到3個月大、很難自己平靜下來的嬰兒都使用這種方法。這樣做之所有能讓她們安靜下來,是因為在這個發育階段,嬰兒的腦子裡不能同時有3種想法。她們在被拍、聽到噓聲的同時,就無法再把注意力集中到哭上面。因此,你的寶寶會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噓聲和輕拍動作上,最終停止哭鬧。

哭聲免疫法

哭聲免疫法的理論來源於上個世紀三四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華生,他提倡「嬰兒的獨立教育」——

即,「母親不能與孩子過度親密,不然會使孩子難以獨立成才,成人後非常依賴母親。」

在《百歲醫師教我的嬰兒寶典》中,作者提議讓嬰兒哭一段時間,自然會停止。這是行為理論的應用,一個行為若得不到反應,會自動削弱(extinction)。有的父母把孩子放在小床里讓孩子哭到精疲力盡最後睡著。

類似的理論也存在於《法伯睡眠寶典》、《嬰幼兒睡眠聖經》等等。

但是諷刺的是,提倡「過度親密會使孩子不能成才」的華生,三個孩子全部得了抑鬱症,大兒子自殺,二女兒也多次自殺,小兒子一直流浪。

這種冷酷的「獨立教育」,無法讓孩子與母親建立親密的母嬰關係,導致後半生的性格缺陷。

我希望兒子在愛與自由中長大,而不是被忽略的哭聲中成長。

所以這種「免疫法」,直接被我從字典里刪除了。

小楊有話說

這篇文章的初稿寫於幾個星期前,那個時候果果還沒有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晚上還是要醒來3-4次。

現在果果第一覺能睡5個小時,然後是2-3小時一醒的小覺。小小的進步,為娘甚是安慰。

可能這是每個媽媽的必經成長之路。

看著懷裡的寶寶一天天長大,慢慢地,會笑了,會坐了,會爬了,會走了...

突然很珍惜現在的每一個階段——當這個小人兒還是你懷裡的一團柔軟,還能捲起小小的一團蜷縮在媽媽的懷裡,依賴著你是他的全世界。

感恩這個小生命,讓我在當貧困人口的每一天里,又累又幸福。

今天突然很想做一個小調查,我就想知道各位娃都是什麼時候開始睡整覺的?來投個票,看看有多少媽們還像我一樣在「貧困線」上掙扎的...

如果你想給小楊老師支招,留言告訴我一個哄睡神器/好方法,我感激不盡~!

往期精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力圈美式學堂 的精彩文章:

把「豬隊友」變成「超級奶爸」,我用了這些花招

TAG:智力圈美式學堂 |